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绍兴
[摘要]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国际上看,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各国都在精心谋划、探索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国内看,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我国经济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应该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与城乡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
[作者简介] 郭绍兴,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科技文史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福建福安355000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07-03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并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纳入“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中央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作的全面部署,也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调整经济结构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经济总量的扩张过程,又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一个地区或国家基于本地或本国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适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有助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在现代经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业已成为推动一个地区或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技术水平一定条件下,同样的经济规模因经济结构不同,能源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和经济运行效益就会相差很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强度较大、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较重、经济运行质量较差。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企业和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较低,传统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较大,城乡和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因此,只有正确处理经济总量和结构之间的矛盾,适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才能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面临着深刻的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也孕育着新的突破。当前,世界发达的经济体都在精心谋划,调整经济结构,探索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规划,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如果仍然停留在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上,仍然靠低水平扩张维持一时的高增长,仍然处于国际分工铡条的低端,就会在新一轮的国际经济竞争中陷入被动地位。因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刻不容缓,这既是在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并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个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区域和城乡结构看,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滞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搞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一) 大力调整需求结构,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需求结构就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与净出口的比例关系。从我国情况看,调整需求结构关键在扩大内需,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不仅风险高,而且不具有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我们说内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有研究表明,我国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将提高1.5~2.7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增长一直较快,即使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消费仍保持了较快增长。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1%,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长速度远快于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但数字统计也表明,我国消费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最高点52.5%下降到2008年的35.3%。按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消费率保持在50%是比较合理的。分析其原因,不是消费增长慢,而是因为投资增长快于消费的增长。各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消费率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模式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时期,在这一发展阶段消费率低、投资率高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也说明提高消费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从长远发展看,如果消费率上不去,那么投资快速扩张形成的产能就难以得到有效释放,总供给与总需求就会失衡,经济也难以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因此,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就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重点。
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是提高消费能力,使人们有更多的钱消费,这是提高消费需求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一方面要逐步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企业收入增长,甚至还应略高于经济
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要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既要充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企业管理层薪酬制度,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
(二)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46.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第二产业比重偏高,是我国处于工业中期(重工业化阶段)向后期转换的一个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在这一以依赖工业快速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能源市场特别是国际原油市场剧烈波动的制约。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也就成了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既包括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扩展,也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包括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还包括-产业内部工序分工的深化和提升。受财政体制、政府管制和观念认识等因素影响,我国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二五”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进一步放松信息、金融等领域不必要的管制,促进社会资本进入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要通过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支持研究开发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和城乡结构优化调整等,发展物流服务。要结合城乡消费升级,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2.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历史上每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都极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从而培育出新的产业,带动经济繁荣发展。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动权取决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内生增长性新兴产业的发育程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为了加速赶超、实现“弯道超车”,抢占后危机时期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培育面向未来新的产业竞争优势。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在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等各个环节上扶持发展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带动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生力量和主力军。
3.加快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为主向科技进步为主转变。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主要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重要产业的自主技术和品牌创新能力弱、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由此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分工中仍居于低端位置,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已形成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瓶颈。要促进经济向更高层次跃升,实现由经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必须着力提升战略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为主向科技进步为主转变。
(三) 不断优化区域结构,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城乡一体化
优化区域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统一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等,从而使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和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
2.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要落实好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套出台分类调控的区域政策。每个区域都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中西部要把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当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创发展新局面。
3.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全国的发展是个整体,各区域应当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加强经济联系,提升全国作为整体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率,并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为此,我们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好国务院促进区域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对特殊困难地区的帮扶和支援,进一步健全长效帮扶机制。积极引导和推动东中西部间的产业有序转移,鼓励跨地区的产业发展与合作,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与城乡结构进行优先调整,既符合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与突破口的要求,也属于当前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问题。因此,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加快调整,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责任编辑:荷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5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