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理论视野中日常生活叙事的三重维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欧萍
[摘要]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日常生活叙事成为当代社会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当代的日常生活叙事呈现出三种维度:批判维度、实证维度与体验维度。这三种维度的日常生活叙事都存在理论不足与缺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多维度、多视角、辨证批判的日常生活叙事。
[关键词] 社会理论;日常生活叙事;批判维度;实证维度;体验维度
[作者简介] 欧萍,武警成都指挥学院文化教研室副教授,四川成都610213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104-03
一、当代社会理论的语境与日常生活叙事
所谓社会理论,正如塞德曼所说,是一种与当前那些紧迫的社会争论密切相关的广义的社会叙事形式,“它们讲述了关于起源和发展的故事以及关于危机、衰败和进步的故事。社会理论通常是和当代社会冲突和政治争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叙事的目的不仅是澄清一种实践或是社会构造,而且还要塑造它的结果”。因此,从某种角度说,社会理论并不是一门严格的刻板的学科知识,它更像是对社会文化实践转变的感悟和思索,是一种自由地表达关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其转变的言说形式。
现代社会理论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产物。黑格尔、马克思是现代社会理论的先驱。涂尔干、韦伯、帕森斯是现代社会理论的主要代表。现代社会理论主要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制度构成和发展轨迹。他们主要关注宏观层面,如经济、国家、制度、资本、阶级、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代社会理论逐渐摆脱现代社会理论的宏大叙事,主张探寻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异、断裂,揭示各种社会现象本身的特殊性,从社会现象的特殊性或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差异中来理解各种社会现象,鼓励各种“局部性理论”和“微型叙事”,关注社会的边缘地带,“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以及被人们忽视的事物。“后现代社会科学家们乐于把以下事物重新确立为焦点: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被忽视了的事物,有阻力的事物,被遗忘的事物,非理性的事物,无意义的事物,被压抑的事物,两可之间的事物,经典之物,神圣之物,传统之物,怪诞之物,崇高之物,受鄙视之物,无足轻重之物,边缘之物,外围之物,例外之物,脆弱之物,湮没之物,意外之物,被驱散之物,被取消资格之物,被延误之物,分离瓦解之物――所有那些现代人不愿去深入了解和特别关注的事物。”
正是在当代社会理论的这样一个思想语境中,日常生活叙事作为一种微型叙事,一种充满各种差异与特殊的叙事,一种能从不同视角考察的叙事,一种聚焦于日常事物的叙事,成为众多当代社会理论家关注的理论焦点。他们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文本,对日常生活中的局部知识,对日常生活的细节,对日常生活的偶然事件,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和主观体验的理论关注来取代现代社会理论。他们认为:“在卧室和澡堂里发生的事情同在战场和政府会议室里发生的事情具有同样的历史重要性。”按照他们的理解,现代社会理论低估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经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忽视了日常生活对于理解社会整体变化的价值和意义。当代社会理论家对日常生活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大致呈现出三种维度。
二、批判维度:日常生活中的权力与符号
这一维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福柯和鲍德里亚。福柯关于监狱、医疗与精神病治疗制度以及各种日常话语和实践的观点,为人们指明了社会生活中常常被社会理论家所忽视的权力效果。同样,鲍德里亚对日常生活中的消费物品、文化符号、仿象的强调,为我们理解当前的大众生活与消费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两位后现代理论家都对隐蔽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为人们所意识到的压迫机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福柯认为,以往各种权力模式尽管在具体观点上尖锐对立,但是它们在本质上均没有脱离宏观普遍的总体叙事框架。因此,他将注意点放在“草根层的日常斗争”以及落在以往政治分析之外“权力微观机制”。事实上,福柯本人对诸如“疯颠”、“性”、“规训”中的权力效应的分析,都是由日常生活的“最低的层面开始”,“在社会的基本细胞里”,具体地调查权力机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与福柯一样,鲍德里亚也是在日常生活层面考察权力的效应,即符号的统治。他指出,现代社会对物品的消费,不在于对物的占有和消耗,而是指向一种符号消费,即把物品当作一种表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志,或者是作为潜在欲望的表现形式。他指出:“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符号消费变成了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由此,鲍德里亚认为我们已经处于一种与各种商品和物品相联系的符号所统治的社会。这种抽象的符号是一种比剥削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更为有效的统治方式,也更加具有极权主义的意味。
可以看出,福柯和鲍德里亚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叙事带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影响的痕迹。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在方法论上,当代社会理论家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叙事多不再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法,而是采用诸如系谱学、知识考古学、符号学等现代西方哲学方法。其次在批判重点上,当代社会理论家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叙事从社会生活的微观领域对资本主义展开批判,很少涉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最后,当代社会理论家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叙事着重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而非政治经济学批判。因此,正如凯尔纳所言:“无论是博德里亚还是福柯,都忽略了政治经济学,因而无法分析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如何产生了权力关系,亦即统治与屈从关系。”
三、实证维度:日常生活中的风险与信任
作为哲学家,福柯和鲍德里亚的日常生活批判叙事仍带有比较浓厚的哲学思辩的味道,主要还是对日常生活作现象学的描述与解析。而社会学家吉登斯与贝克则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采用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对现代日常生活中的风险与信任提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见解。
吉登斯认为,专家系统和符号系统这些晚期现代社会的脱域机制,产生了它们自身独特的风险形式和信任形式。这些系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我们无法选择置身于它们之外。从空运控制、食品生产到发电,我们都暴露在这些系统所产生的风险之中。而另一方面,专家系统与符号系统这些抽象体系在日常生活中也提供了大量前现代秩序所缺乏的安全机制。面对现代性带来的各种风险,正是人们信任这些抽象体系所提供的安全机制,人们大量的日常活动才有了可能。因此,“信任与风险,机会与危险,现代性的这些两极互相矛盾的性质渗进了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贝克结合大量的研究报告和环境统计数字,分析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政治风险、经济风
险、科学风险与生态风险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大影响。一方面,他认为这些风险并不是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事物,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刻都面临着这些风险的威胁:“当蘑菇云恐吓了整个欧洲并迫使人们对其日常私人社会作出重大改变的时候,这种动力在像切尔诺贝利这样的灾难中得到了表现。”另一方面,风险没有分层。我们每一个人在特定风险中的暴露程度与地域、财富或权力不存在直接关联。因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环境污染和各种大的灾害问题也跨越国界、跨越阶级,造成风险无处不在。
四、体验维度: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一些后现代主义研究者则把当代社会理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联系起来。他们认为随着网络传媒工业的迅速发展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现代西方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即人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广泛地具有审美特征。传统审美体验与日常生活体验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审美因素在向日常生活领域转移、渗透和扩展。
最早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或许是德国当代美学家韦尔施。他认为,当代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美学转向”过程。这个过程既塑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又改变了人们对这个现实的理解和体验。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从购物中心到咖啡馆,从办公室到居家生活,物质层面的装饰和美化成为普遍潮流,“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另一方面,艺术品、艺术家的经验,以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使得大众在不断提高自己品味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看待世界的艺术感知。换言之,人们越来越用自己对艺术的体验来要求自己的生活世界。“当人离开某个展览之后,他突然能够以艺术家的眼光观察世界,以艺术家的作品大的视角,根据这些作品展示的美学来观察世界。”
与此遥相呼应,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是通过日常生活审美化来讨论当代社会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概括了三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式表现。首先,指的是那些艺术亚文化,即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它们追求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其次,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指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每个人都想生存于一个艺术作品般的世界中,并能像艺术家那样生活。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第三层意思,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记号的过度生产和影像与仿真的再生产导致固定意义的丧失,并使实在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大众就在这一系列无穷无尽的符号与影像的万花筒中获得审美体验。
应该指出,首先,当代社会理论家所描述的这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叙事,与传统美学所谓的“生活艺术化”或“美就是生活”不同。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叙事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和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在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审美新趋向,其突出特点就在于借助现代传媒技术与批量化的文化生产方式,着力追求审美的大众化、世俗化和感性化,而非传统的“生活艺术化”所追求的自由、沉静与超越。其次,与法兰克福学派赋予艺术与审美的批判和救赎功能不同。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叙事已经无意于这种审美乌托邦幻想。开启体验、实现快感,是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本立场。它充分强调了现实生活满足的必要性和绝对性,强调了通过物质占有和消费实现大众生活享受的直接可能性。“审美”已不再具有往日批判世俗的精神气质,而成为一种点缀日常物欲满足的装饰材料;“审美”不再是超度芸芸众生的理想价值之境,它已然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编织漂亮外衣的感性凭据。
五、走向一种多向度、多视角、辩证的、批判的日常生活叙事
从整体看,当代的日常生活叙事描绘了那些被许多现代社会理论所忽视的微观现象和边缘现象,肯定了常常被过去的宏大理论所压制的日常生活的差异性、丰富性、多元性和异质性。但是,正如凯尔纳批评后现代理论的那样:“由于缺乏对经济、国家以及这些领域同社会、文化、日常生活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从而使得后现代理论失去了效力。”当代的日常生活叙事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当代的日常生活叙事都未能把日常生活的变化与社会结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组织和生产方式整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凯尔纳呼吁建立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理论。我们也同样认为,应该走向一种多向度、多视角、辩证的、批判的日常生活叙事。
多向度的日常生活叙事是对日常生活的不同层次与领域的相对自由性的分析,以及对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分析。它是辩证的、非还原的,它将对日常生活的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等向度之间的关系作出概念分析,并拒绝将日常生活叙事还原为任何一个向度。而一种辩证的方法将会描述那些把各种日常生活现象彼此联系起来并把它们同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模式联系起来的中间环节或相互作用。辩证的分析把特定现象同一个社会的各种基本力量以及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联系起来,一方面揭示社会的结构和动因如何构成了各种特定的日常生活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这些特定日常现象的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广泛的社会力量。例如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过程的基本特征,如商品化、物化、拜物教的分析,可以说明诸如流行音乐这类生活现象,而对音乐的微观分析则又可以反过来说明广泛的社会过程。
[责任编辑:清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5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