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对积极的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心理治疗与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人,叙事心理治疗的理念对积极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中合作者的咨访关系类型,搭建了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消弭了师生之间的鸿沟。教学实践过程中问题外化、改写叙事、由薄到厚等具体叙事心理治疗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叙事心理治疗  咨访关系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a)-0207-02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學中的一种动力关系,它影响着教育实践的进程。主次、主客、等级式的等二元的关系类型,制约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影响了老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创新性、主体性的发挥。心理治疗与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人,而且治疗过程与教育过程,咨访关系与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该文尝试用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指导师生关系的建设,强调二者平等的主体地位,建构积极的师生关系。
  1  叙事心理治疗
  叙事心理治疗20世纪80年代由怀特和艾普斯顿创立,是由家庭治疗衍生出来的治疗方法,不同于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其理念关注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强调用叙事的方法来建构积极的个体经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叙事治疗的观念逐渐从最初的家庭心理治疗领域逐渐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社区文化、艾滋病团体治疗等领域。将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延伸至教育领域,主要探讨其对师生关系的意义:首先探讨的是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访合作者的关系对平等的师生关系建构的影响;其次是探索叙事心理治疗的具体技术对积极师生关系建构的影响。
  2  双主体——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一个“二元对立”的状态,造就了一个相对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引发隔阂、冲突等问题,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极大影响[1]。叙事心理治疗中的咨访关系与师生关系非常类似,具体表现在心理咨询师的辅导过程对应教师的育人过程,并且二者作用的对象都是人。叙事心理治疗强调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平等的主体,合作的关系。在叙事治疗咨访关系的指导下,师生处在同等的位置上。教师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的同时,还作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叙事心理治疗的理念消解了师生之间的权力对抗以及不平等的关系,形成了双主体。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合作者、共同编写者的角色,消解了等级、权力,没有了话语权的分野,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师生共同面对问题,而不将责任归咎于任何一方。从学生的角度看,师生之间合作者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共情的能力,这样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作为学生的“外部见证人”,作为学生现实的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也实现了教师自我角色的成长。
  3  积极、丰厚的叙事——探索积极师生关系的建构路径
  故事是叙事心理治疗的载体,在叙事心理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关注自身经历,进而发现问题,了解来访者的叙事方式。来访者通过改写叙事,统合过去、现在和将来,重新建构生活经验与生活态度,使来访者的“自我同一性”得到充分发展,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到同一。接下来将探讨叙事心理治疗理论中的问题外化、重新编排故事、由薄到厚等技术对积极的师生关系建构的影响。
  3.1 将问题与人分开,问题外化,重新编排故事,回归师生关系的本真
  人们习惯于把问题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好像是他们身上的器官一样。许多来访者认为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他们个性的反映。这又使得他们更加坚定地相信生活中的问题是其个性中的“事实”的反映——这些问题就在他们的自我内部。叙事心理治疗的预设是,前人的经验不足以作为自己生活的参考,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主流叙事就会相互矛盾,进而引发困惑、寻求治疗引导[2]。同样,在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可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推断出这个学生品质或是其他方面也不行,对他们往往表现出责怪而不是理解与支持,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出现危机,阻碍师生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将这种教师对自己的认识不断内化,导致自我认识出现偏差,形成消极的自我认识,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行为意义的理解制约着师生关系的建构,师生关系的冲突往往是对相互性行为的意义理解的偏差[3]。叙事心理治疗中“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的观点,以及问题外化的技术给师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将问题外化,将学生本人的品质与他的问题分开,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淡化负性事件的影响,有利于积极的师生关系的建构。问题外化能够让人以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并且让其主观意识和他们当前所认为的“常理”相分离。人通过问题外化的过程,就可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客观反思,发现生活新的可能性,然后他们就会开始去探究那些曾经认为的“常理”[3]。
  3.2 重新编排故事,由薄到厚,促进自我成长和师生关系的重建
  叙事心理治疗中用“替代故事”代替“主流故事”的重新编排故事的技术,提醒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积极、微小的改变,积少成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4]。叙事心理治疗中有单薄的故事和丰厚的故事,两种叙事所描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真实的,但是对生活经历和体验保留得越多,生活的可能性也就越多,主动性就越强,具备的资源和潜力也越丰富。心理治疗师叙事方式不同于寻常的介绍生活经验,而是要有目的、有层次地帮助来访者阐述生活事件,并且将已经过滤的内容找寻回来,突破原有故事的架构以及支配,这样一来,来访者的生活就能够有更多的可能性,对他自己而言,其生活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以及主动权。
  同样,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用“重新编排故事”的技术帮助缺乏学习动机或是有学习困扰的学生,使其重温积极的学习体验,发掘自身的潜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从而为积极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由薄到厚”不断地积累积极的生活体验,逐渐树立起自信,使其素质和能力不断的提升,使师生关系有了建设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社教.对话与交往:后现代主义视阈中的师生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8-152.
  [2] 迈克尔·怀特 .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3-24.
  [3] 徐赟,周兴国.行为意义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2):104-109.
  [4] 沈之菲.叙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19-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5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