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泰来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新形势下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文章主要从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与优势入手,分析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相关对策与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张泰来,湖南理工学院副教授。湖南岳阳41400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19-04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先出现在美国CBS(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关于开发EVR(Eleetronie Video Recording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中,由在美国社会流行并扩展到全世界。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博客(Blog)/播客(Podeast)/维客(Wiki)、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报缈手机广播电视、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Web TV)、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简易聚合(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移动电视等,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是新的媒体硬件、新的媒体软件和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青少年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青少年的关注和喜爱,这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但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浮躁心理蔓延,若对这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思考的话,就不能正确地鉴别和把握其本质。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信息发布失控、人际关系脆弱、西方文化霸权强化也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认识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对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针对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青少年道德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新媒体通过数字技术将海量的信息符号进行数字化压缩,并以各种数字化载体进行存储与传播,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流通与传输,通过相关软件技术将信息进行分类、搜索、摘要、组合、下载、上传等,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信息、获取和使用信息提供服务。同时,新媒体与教育技术合流,使各种信息通过多种媒体形式与教育形式,服务于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人的知识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从而有利于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而无须受制度、体制和其他繁琐程序的制约,无论是工作场合和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从而为青少年道德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二)新媒体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长期以来,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家庭开展家庭教育等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一些常用手段。而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语言、图片或者相互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思想道德教育更直接、更深入。通过新媒体,青少年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或者要在特定的时间接受教育,而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媒体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极大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边和平等性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大为增强。师生之间、子女与家长之间的信任感,一直是影响和制约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由于人的思想隐蔽性的客观存在,青少年大多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家长讲真话和说实情,这是当前青少年思想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成为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情感教育阻碍。利用新媒体开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广阔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一局面得以消解。通过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等新媒体进行交流,传者和受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带来了双方在人格、权利、地位上的平等感觉。平等带来了自由、宽松的人际关系,青少年在新媒体情境中,倾吐心声,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借新媒体虚拟传播手段与青少年进行双向交流,消除青少年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自主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传统“灌输”为自由提升。在网络新媒体上,层次各异的文章和图文并茂的资料使不同水平和基础的青少年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青少年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听觉内容的过程中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和不断提升。在手机上,短信被称为平民社会的“代言人”,信息接受者可以选择看与不看,也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回复信息源,及时方便地参与信息的反馈与再创造。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青少年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
(五)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能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新媒体环境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无需面对面接触,一切在
手指间、键盘上敲击完成。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了,新媒体人际交流中的虚拟环境和角色,缩小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心理防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符号的交往,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使青少年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倾诉出来,教育双方可以通过短信、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畅所欲言。教育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想法,对于青少年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组织讨论,会收到一般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平民化、传媒机构的企业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也会扰乱信息传播环境,造成新媒体传播的部分失范,使个人隐私的社会伦理问题、信息的管理与控制问题、强势文化的过度影响问题、现实世界虚拟化问题、舆论导向偏颇问题等客观地存在。新媒体的发展开辟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广阔发展前景,也给当代青少年道德发展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增添了难度。当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道德与法制观念的培养与教育。新媒体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问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资产阶级消极思想文化的渗透以及泛滥的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色情暴力等传播内容等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给青少年道德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青少年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很多信息能给青少年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深刻影响,抵消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部分效果。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存在,加大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给青少年道德发展增添了难度。
(二)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容易引发青少年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新媒体如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等都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新媒体空间,青少年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新媒体中的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无法保证,甚至可以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新媒体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现实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青少年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在新媒体交流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而一旦在新媒体中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定下来,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异时,就会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如果频繁地转换,必然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
(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校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是全新的,挑战是全新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知方式不知不觉地剥夺了青少年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少年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或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然而,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的学校,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改革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青少年和学校教育工作者,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等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缺乏前沿认知。
(四)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提出新要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这一新的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悉和运用及其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挥,决定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于新媒体的认识、使用和发展。在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常处于一种信息的优势地位,在教育过程中较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并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日常工作顺利开展。而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使他们成为新媒体最先的接受者和使用、推广者,而作为主要教育者的学校教师、家长等却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而且还存在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因此,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熟悉新媒体、更新知识、提高新媒体素养,是迎接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使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手段等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新的教育情况,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借鉴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利用新的教育载体探索多样化有效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开创新形势下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新局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生产传播机制是一种“大众”到“小众”的传播模式,信息的选择与利用实现了个体自由化和自主化。在新的环境中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改变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而形成的教育者主体和青少年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坚持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发挥,针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与要求,帮助青少年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青少年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教育和掌握学习的观念,使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互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的协同学习模式,并构筑起和谐的互动关系。
(二)优化教育资源,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新媒体时代给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构建对青少年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模式。将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针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教育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信息行业主
管部门要加强网络、手机等的信息监管,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有关教育机构,要注重对新媒体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开发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与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与责任等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数字化教材体系建设,构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三)更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同时,通过疏导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新媒体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青少年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
(四)拓展教育时空,构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包括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氛围和优势,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应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线和战略,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系统中,不断改进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促进思想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形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和资源整合,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健全信息监管机制。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信息潮流,开展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控和管理,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信息行业主管部门要提高新媒体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学校、家庭的教育者要完善自身的信息素质,了解新媒体特征和新媒体文化特点,有效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探究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及时发现青少年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前防范,从而切实建立和健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建设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责任编辑 陈梅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