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荒

  [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也应该努力构建适应这种变化的新体系:教学内容既要强调人的思想素质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计划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注重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注重综合性,突出实效。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政课;新体系
  [作者简介]张晓荒,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49-0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教高[2006)14号)强调指出: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是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尤其是示范院校,都紧紧围绕这一问题重点开展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建设。由于专业课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具有天然的重要性,很容易受到各个院校的重视,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面往往成果比较多。但是,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往往不像专业课程那么受重视。这样一来,思政课的改革往往落后于专业课程的改革。思政课是一门塑造人的灵魂的课程,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要提高思政课在育人中的作用与效果,就必须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
  
  一、教学内容既要强调人的思想素质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
  
  思政课的要旨在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其教学内容都有很明确的规定,比较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成才观教育,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这些教学内容中央和教育部是有明文规定的,所以,这些内容不能删减,必须按照规定讲好、讲深、讲透。但是,在组织和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必须明确两点,一是这些教育的内容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二是这些教育的内容落脚点必须在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与岗位上。只有这样,这些教育内容才有针对性,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两个落脚点,就必须注重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要注重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来源于高考的失利。他们有一种无奈但又不甘心,希望在技能方面学习一些本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既自卑又期盼成功的复杂心理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研究和掌握了这些心理特征,在进行“成才观教育”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成才观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自我成材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树立成才的理想和成功的信心并教会学生从一人校门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要从中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和高技能人才的高就业率、高收入的角度让高职的学生看到美好的未来。
  (二)要研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规律。思政课的教师不能仅仅是政策与法律的传声筒,更应该努力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大家。要善于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规律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要善于从身边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挖掘爱国主义的本质与核心的东西。比如面对汶川地震和南方雪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心共赴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众多志愿者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都是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这些感人的事迹所包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光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之魂,这些感人事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最好的教材。
  (三)要注重进行职业岗位的研究。职业岗位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课,思政课也要进行职业岗位的研究与分析,其目的是提高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思政课的职业岗位分析与专业课的岗位分析不同,后者侧重于深度与精确,目的是构建合理的技能要点,前者则比较宽泛,主要是了解行业和岗位的基本特点,尤其是岗位所必须遵守的纪律与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课老师可能只对本专业的某一岗位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但思政课所具有的公共性,决定了老师必须对很多行业与专业的岗位有所了解,因此,面就比较宽泛。也许这一点对思政课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但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做到了,思政课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的目的就比较容易达到。
  
  二、教学计划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学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技能的过程中,充分借助学校与社会(企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工作环境有机相结合,从而培养适应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它的基本方法就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互利共赢。这种模式的显著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实现校企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就是校企双方利益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由校企双向共同研究制订、共同承担。其核心的要点就是企业协助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技能要点的把握方面。按照具体、真实的生产环节来研究、制订。这样一个程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与企业的需求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专业课程普遍已经按照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制订,那么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是否也要像专业课程一样严格按照生产环节所具有的技能要求来设置技能点呢?看来是不行的。原因在于两类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专业课程要完成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掌握,这种技能是可以检测与衡量的;思政课则不是这样,它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的教学内容是由它的政党与统治阶级所确定的,目的是保证掌握技能的人要为自己的政党和阶级服务,具体就是要保证它所培养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它是要解决思想问题和服务的方向性问题,无法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与检测。但是,并不是说思政课的教学计划从制订到实施就可以完全脱离具体的行业与岗位。
  教学计划是指导具体专业的指导性文件,主要包括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的开设、教学进程的安排的相对宏观的教学指导书。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计划在严格按照中央与教育部的要求开设课程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
  (一)要适应企业具体岗位的职业道德需求。

具体的岗位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就使得每一个具体的岗位的职业道德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既要掌握职业道德的一般属性,更应该掌握具体岗位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虽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能按照生产环节来确定,但在讲解抽象的道理的过程中要与企业具体的岗位紧密结合。对数控专业的学生讲解职业道德要强调工作的认真与一丝不苟,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讲解职业道德要突出强调不做假账,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讲解职业道德就要强调吃苦耐劳和救死扶伤的精神,这样针对具体的职业道德所进行的教育才会是生动活泼与有效的。
  (二)要适应企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的需求。许多行业与企业的生产具有显著的季节性,比如,在北方,建筑行业在冬天是无法施工的,于是一些北方的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就改变传统的教学时间,不放暑假,利用夏季的宝贵建筑时间与企业的生产同步实施教学与实习,专业课程按照企业生产的季节性调整授课时间,公共教学课程也同样进行调整,以适应和满足企业季节性的需求。有一些机械行业,其机器的检修是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的,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就必须按照企业的生产规律安排上课时间。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最为显著,春种秋收是不能更改的事实,农业类的院校就更应严格按照农业节气来安排教学计划。传统的思政课程在时间的编排上往往是安排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但是,适应企业生产的季节性需求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根据现实的需要,将思政课的授课地点从学校搬到田间、地头、厂矿与车间,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适应企业文化的特点需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她作为企业经营理念、品牌形象、企业声誉等的载体,其目的就是以精神的(感情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理想信念,把员工紧密凝聚在企业的周围,使员工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把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汇聚在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到企业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职业素质是反映员工技能与道德水平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也是通过员工在具体岗位上的表现反映出来的。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了解企业的文化,这样既可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又可以从企业的文化中吸取教学营养。其次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职业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因为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和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与氛围对实习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等方面都是无形的熏陶与帮助。最后是企业文化是教师了解和掌握企业历史与企业发展和岗位特点的有力工具,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发展的精华与现代发展的缩影,对教师知识面的扩大与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综合起来主要有几种方式可以借鉴。
  (一)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适应比较抽象问题和社会当前热点问题的教学。老师对比较抽象的观点或者理论通过设置若干问题的方法,给复杂和抽象问题设计出一些思考的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的积极性,自己探求问题的本质。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涉及思想观念和道德等若干问题的认识存在模糊和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这些模糊和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是很难通过教师的说教给予纠正的,必须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他们的智慧,让他们通过讨论和激辩,互相启发,自己分析问题,自己澄清模糊的认识和改正错误的看法。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深入,记忆才会深刻。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和对学生讨论的正确引导,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法制和道德类问题的教学。这些问题不是很明确地摆在学生面前,而是隐藏或者融合在比较复杂的具体案例当中,需要像医生分析病情、公安人员分析案件一样,通过对案例的细致分析,寻找问题的蛛丝马迹,探寻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教学法与讨论教学法有相同之处,就是都需要对问题进行讨论,但是显著的区别在于,首先,前者的问题是不明确的,问题隐藏在案例当中,需要通过复杂的分析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者往往很明确,只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其次,前者的讨论往往是以小组的形式,需要团队的合作与集体的智慧,而后者往往是个人对问题的表达与阐述。最后,前者的讨论往往需要非常激烈的辩论,而后者则比较平和。所以,案例教学法更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思辨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但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和充分的准备和高超的导演艺术。因为整个案例的讨论,学生是演员,是主角,是案例讨论的主动者,而教师是导演,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来自于导演和演员的配合。
  (三)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也叫情景教学法,因为它往往是再现事件发生时候的场景或者人物在当时情况下的状况,通过场景的模拟再现,让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这种方法最典型的是让学生模拟法庭审判的全过程,深刻体会法官、被告、原告等各种人物对某一案件的思考与审判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有以下几点: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往往对带有表演的行为充满好奇,他们最喜欢这种带有表演色彩的上课形式,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其次是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会积极查阅大量涉及案件的法律条文与文本,同时还会从不同涉案人的角度准备资料。这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很好的锻炼。最后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包括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制作道具、自己布置场景等等。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比较明显:成本比较高,时间比较长,需要专业的法官现场指导。但是。这种类似于实战的教学方法的成效是很显著的。
  (四)社会实践教学法。主要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社会调查。主要是针对专门的问题,比如企业发展、社区建设、物价指数等等问题,让学生亲自深入企业、社区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接触社会的真实生活,撰写调查报告,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书本知识的深刻掌握。二是现场教学。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完成道德的升华。比如到企业的车间,请企业负责人或者工人师傅进行岗位的现场操作与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每一个岗位重要性的认识,也可以增强对职业技能、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提高职业素质的积极性。比如到法庭现场进行旁听,可以亲身体会法律的庄严、

肃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比如到新农村体验生活。可以亲自体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从而增强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比如到革命先烈纪念馆参观,可以增强对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的崇敬,使心灵得到洗礼和震撼,从而增强树立崇高革命理想的决心与信心。社会实践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的好处是真实感人、震撼人的心灵,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与道德修养的整体提升。因此在整个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中应该占有相当的比重。
  
  四、考核方法注重综合性,突出实效
  
  对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一票否决的原则,也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一要素,凡是思想道德和遵纪守法达不到标准的,即使技能考核再优秀,也不能认定为合格的学生。二是综合考评的原则,既要考核理论知识,又要考核日常的表现,既要考核在学校的表现,又要考核在实习企业的表现,这样综合的考核,评定的结论才比较合理、准确。三是注重实际的表现。应该把平时的学习态度,日常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尤其注重学生在校、在社会和在企业的突出表现作为重要的评定依据,而不是一份书面的考试成绩定乾坤。
  目前,思政课程考核的内容普遍由以下部分组成:基本知识的考核、应用能力的考核、企业实习表现的考核。这些内容的比例普遍是这样分配的:基本知识的考核占50%,应用能力的考核占40%,企业实习表现的考核占10%。笔者认为,这种比例分配还不够科学。高校思政课程的知识要点并不需要过多的去记忆,因为这些理论知识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都经常接触到,只是理解的难度增加了。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关键是在于应用,学会道德自我提高与完善,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考核重点在于应用而非记忆。所以,应用的比例应该超过基本知识的比重,同时增加在企业的表现的比重,因为一个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往往能比较真实反映一个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
  考核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卷面考试与调查报告相结合;卷面成绩与平时的行为规范相结合,老师的考试与企业的评价相结合等等。
  有些高校主张思政课程进行教考分离,其目的是检查教师的真实教学效果,但是,教考分离是本科院校学科型教学体系的典型特征之一,高等职业院校突出的是技能和应用,从思政课程对学生考评的综合性特点来看,教考分离弊大于利,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发挥和学生个性的培养,也难以准确评判出学生的综合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必须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出发,探索并构建适应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
  
  [责任编辑:舒 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