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潜心钻研硕果新颖独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佺柱

  中图分类号:F451.262;D851.2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1-0094-02
  
  石油是当今工业社会的主要能源,在世界燃料平衡中石油的份额约占40%,世界能源贸易的90%是石油贸易。天然气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替代煤、木材等固体燃料被广泛使用,它对于遏制人类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恢复和维持地球的良好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个原因,人们称石油、天然气为当今文明社会的“血液”或能源的代名词。能源经济要素的分离,导致石油、天然气战略竞争的加剧。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肇始经常与能源资源的争夺有关。增进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益,已成为世界各国预防危机和制定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与手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所郑羽研究员和中国石油大学庞昌伟教授合作撰写的《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俄油气合作》一书(以下简称《能源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借鉴了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对石油、天然气与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进行了潜心钻研,其硕果新颖独特。本书对我国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国家有关部门规划能源战略与决策,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作者在《导言》部分开宗明义,向读者说明“本书的能源外交中的‘能源’一词,为了行文上的方便专指石油和天然气。” 《能源外交》是关于能源政治的专著。在俄罗斯学术界,关于俄罗斯能源外交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见。在中国国内,关于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俄油气合作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撰写了不少专题文章。但关于此专题研究的专著,还尚未发现问世。《能源外交》一书的问世,弥补了这一空白。这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能源外交》一书33万字,可谓洋洋洒洒。除导言和附录之外,分为三篇九章,分别探讨了俄能源外交的国际背景与物质基础;俄能源外交的理论基础:能源安全战略;俄能源外交的政策目标、重要手段和干部培养;俄罗斯与欧佩克的价格战:矛盾与合作;俄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俄能源外交与独联体国家的油气开发;俄对欧盟和中东欧国家的能源外交;中国的油气安全与战略储备;中俄油气合作的现状与问题。本书内容丰富,借鉴了许多新成果、新资料,包括国外出版的论文、著作、报刊资料以及从外国网站下载的资料。这是本书的新颖之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能源外交》一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一重要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能源进口与出口的多元化
  本书指出:“能源外交,是指一国为了维护和增强能源出口与进口的安全,追求地缘政治经济和国家利益最大化,而与能源出口国或消费国、跨国石油公司、国际组织和关键人物所展开的外交活动。”能源进口与出口的多元化,就是能源出口国或消费国追求其能源安全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重要做法。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上,以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论。其核心观点在于强调经济上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是国际政治权力的源泉。基欧汉和奈认为,在现有的国际关系中,完全对称的相互依赖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国家处于不对称的相互依赖之中。衡量是否对称的关键在于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概念。敏感性是一国因它国政策变化反应速度的快慢。脆弱性是一国因它国政策变化而作出反应所付出代价的大小。在敏感性和脆弱性方面站上风的国家因此获得了影响和强制它国去干它们所不愿干的权力。这段话告诉我们:经济上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现实政治权力的分配,优势国家利用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差异来迫使劣势国家屈从自己的意志,从而产生不平等的国际政治格局。经济上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必然会产生政治权力不平等的规律与政治是经济集中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在起作用。能源出口国与消费国的关系,也是经济相互依赖的关系。若二者的交易市场数量相同,则其关系是平等的;若二者的交易市场数量不相同,则其关系是不平等的。交易市场多的国家为优势国家,少的国家为劣势国家。经济上的不平等必然产生政治上的不平等。优势国家会利用这种差异强制劣势国家屈从自己的意志,强制后者干它所不愿意干的事情。本书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以俄能源外交为逻辑起点,通过论述俄与欧佩克、美国、欧盟、中东欧、独联体、东北亚(特别是中国)的能源外交,阐述这样一个重要观点:无论是能源出口国或其联盟――欧佩克,还是能源消费国或其联盟――欧盟、IEA,为了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和利益最大化,必须追求和维护能源出口或进口的多元化。
  其二,能源角逐既是经济行为,更是政治行为
  从全球看,由于能源经济要素的分离,即资源与消费的分离、资本与需求的分离、科技与开发的分离,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大多数能源资源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货币资金和较多的高新科学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这种格局使能源资源国实施了以能源资源来换取资本和高新科技的外向型战略。多数能源消费大国为了维护本国的根本经济利益,扩大油气来源,利用自己的资本与科技优势,采取与能源资源国合作、共享和互利的态势换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市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从能源政治角度看,任何经济行为,都是为政治――国家利益最大化服务的。有时为了保证经济行为的进行,必须使用一些政治行为,甚至是军事行动。如美国早在1993年就开始介入里海地区的石油开发,并在那里占据了很大优势。但“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在里海及其周边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驻军中亚,摧毁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消灭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这样做,东可遏制中国,北可牵制俄罗斯,西可威胁伊朗,南可拉拢印度、巴基斯坦。美国意图很明显:不愿别国染指中亚―里海地区,使该地区成为美国可靠的能源进口基地。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能源管道是能源进口与出口的重要工具,其布局如何,对是否增进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世界各国的能源之争,首先表现为能源运输管道的角逐。如美国为了确保石油进口的运输安全,一方面投入巨资促成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即BTC线)及其延伸管道的修建;另一方面,又使用威胁等各种手段阻挠经俄罗斯领土的田吉兹―新罗西斯克管线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管线的方案的实现。由法国、德国和日本公司投资的南下伊朗管线也引起俄罗斯的不安与担忧。为了不失去对中亚原油的控制,俄罗斯也反对美国的BTC管线方案。
  本来俄罗斯有经乌克兰通往欧洲市场的天然气管道,但在90年代中期俄罗斯又修建了亚马尔―欧洲管线。此管线比经乌克兰―欧洲的管线距离长。但亚马尔―欧洲管线输气量达到了俄罗斯天然气年出口量的一半,使乌克兰连续多年非法截留过境天然气,经常提高天然气过境费,拖欠俄罗斯气款的垄断做法受到制约,保障了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安全。
  俄罗斯在东部输油管道从安大线(安加尔斯克―大庆)、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到泰纳线(泰舍特―纳霍德卡)的选择上,不仅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更多地与政治、外交、安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从经济角度上看,安大线显然比安纳线、泰纳线更合算,更具可操作性。但从地缘政治考虑,泰纳管道全线在俄境内,战略上更安全;泰纳线供应的市场更广阔,可以面向日本、韩国、美国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可以消除俄能源市场过分依赖中国一国的局面。经济上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必然会产生政治权力的不平等。俄罗斯基于本国长远国家安全利益的这种考虑也是情有可原的。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中国很希望俄罗斯采纳安大线。日本则极力敦促俄罗斯选择泰纳线,放弃通往中国的能源管道方案。上述情况说明:能源管道走向的选择,不单纯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行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理想的能源管道走向,可以实现能源出口国和进口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国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是政治。
  其三,中国从俄罗斯、中亚―里海进口能源的地缘政治意义
  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石油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增长很快。现在,我国能源进口分别来自约30个国家,是追求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国家。未来我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北部和西部分别靠近俄罗斯和中亚―里海的油气生产地区。从这两个地区进口能源,对于增进中国能源安全无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为中国进口能源若一如既往地主要取自动荡不宁的中东,途经海路咽喉马六甲海峡,其安全必然令人担忧。作者还进一步指出:中亚与俄罗斯相比较,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对我国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并且与我国陆地相连。从这个地区往中国修建油气管道要比从中亚到中国的油气管道距离短,故前者比后者的油气成本会更低,能源运输会更安全。地缘政治学的边际效应规律指出:两个地理接近的国家,相互友好,则带来的利益比相距较远的国家会倍增;如果相互敌对,则带来的灾难也会倍增。这条规律也适应于中俄能源外交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国而言,加强与俄罗斯的友好往来,增加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能源合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利于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实施好国家能源进口多元化的伟大战略。
  此外,作者关于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几种方案和中国石油战略储备问题的论述也非常有见地。这些思想对于国民树立能源忧患意识,对于政府部门的能源决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毋庸讳言,本书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校对和引文出处的原因,出现某些数字上的差错。但瑕不掩瑜,本书不失为一部立意新颖、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探索精神的学术专著。
  [责任编辑:初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2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