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认为,面对文本,读者也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与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相当,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任何阅读都不能是“清白的阅读”,都必然加进读者自己的“前理解”。因此,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而人们又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
  一、承认语感差异,尊重阅读个性
  叶圣陶老先生曾对语感进行了这样的界定:“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锐敏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语感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就语感所“感”的材料而言,面对不同的言语个体和不同的语言材料,不同的言语主体的语感程度会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言语主体,面对不同的言语个体和不同的语言材料,其语感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言语主体,面对的是同一个言语个体或同一个言语材料,在不同的情形和状态之下,其语感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引导情感求异,培养阅读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情感求异,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培养。渐渐地,学生们意识到,看似一个简单的字或普通的词,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只有细细品读,才能读懂作者,只有多角度思考,才能读出自己。
  当然,学生的求异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尤为重要。要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
  三、尊重学生选择,发展阅读个性
  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每一需要的具体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
  尊重与发展个性生命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回归。发展个性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理应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六岁的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画家爷爷说:“你画的小兔子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爷爷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爷爷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爷爷说:“那就不是兔子了。”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爷爷没话说了。后来婷婷画的蛋比鸡还大的画拿去参加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得了一等奖。
  这个故事不是教学案例,但却生动地说明,孩子眼里的世界自有神奇的形象和色彩,教师要尊重他们,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色彩”!在學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