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实践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代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教育工作更将推陈出新、顺应潮流。为此,我们小学语文组举行了“语文发展月”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这期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了当前最新的教学思想,在理论上加深了解。接着又参加了教学大比武,又真真切切地在实践中体验了一回。
发展月的活动随着期末的来临终于拉下了帷幕。然而却在我心中打开了一扇窗户,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这次活动,其目的就是在发展中求得教师的发展。事实上的确效果很好,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收获甚多,感触颇深。新的理念层出不穷,其中一条:“语文教学融拓宽、求活和务实为一体。”深深地触动了我。虽然近几年教改步伐大,角度新,但这条理念永远是它最终所追求的目标。
一、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语文教学,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这并不是王婆卖瓜,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渗入到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中去。新时期的语文,更注重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感受的培养,我们从现在的作文要求:写真人真事真感情就可以体会到。同时注重阅读品味而不是阅读分析。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会再用一个接一个的提问把一篇文章割得支离破碎,而是让学生整体切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挖掘其中的真谛。甚至结合实际写上一段感受,读读写写中培养能力。
现代教育与我们小时候的传统教学存在一个本质上的差异就是“主动”与“被动”。记得我们那时上语文课,分段、段意、概括中心、提不完的问题成为一堂课的主旋律。每个问题都有正确答案,上课的任务就是把答案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后来人们戏称:“填鸭式教学”,我觉得这个比喻的确很形象。如果现在还是用这种方式,那就与时代格格不入了。把纯知识积累转化为能力、思维、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教学上的不断创新。如我校的“大小组讨论法”、“自学辅助课”、“语文活动课”等,从语文的内涵上发展才能成正果。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
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又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着语文实践活动。一篇课文是有限的,但如果老师能以此为引子,深入挖掘、拓展出相关的课内外知识,那对于学生来说真可谓受益非浅。要是能篇篇这么上,一学期下来,这本教材将成为一本百科全书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大雪山》,教师用一组气势宏大的长征组诗引入课文,既渲染气氛又教会学生品诗吟诗。学习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苦经历后,教师又出示了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长征中红军所经过的地方,所打的战役,交流课外读过的有关红军长征中所发生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既拓展了知识面,又深化了主题。下半学期,徐汇区教研员推出的几堂课更是大块面的进行教学拓展。
计算机、网络是个好东西,现在的教学已离不开它,在未来更是至关重要。网上是个大天地,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作者、人物简介、图片文献的记录,应有尽有,为学习的拓展提供了便捷。我和我的学生就是其中的收益者,平时我一直鼓励他们上网查找资料,书本知识太有限,但通过质疑所能引伸的东西却很多,如能一一了解,那收获将是一连串的。谁来担当解惑者?计算机网络首当其冲。如:我们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火烧云》,通过学习了解它的颜色形状变化多端。但这太理性了,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火烧云?怎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文字想象也有限。于是我们一起上网查,一切疑问几分钟就解决了。学生还看到了火烧云的精彩图片,满足了感官需求。现在用惯了还真少不了它呢。
三、语文教学的务实
所谓务实,就是实实在在的意思。人类的大量感知经验都源于生活,所以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老师应该教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善于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每天能进行阅读和写作(哪怕一段话),随时随地抓住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的务实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学进行扎扎实实学习和感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前面说过教学上要拓展,但拓展要建立在对原有课文熟悉、深刻感知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行。课文内容就是一个方向盘,把握住方向,才能自如地上下左右行驶。又牵涉到一个务实的问题。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再创造。阅读上要重视“品味”二字,把语言文字反反复复地细嚼慢咽,尝出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在品味中,又强调背诵,让语文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语用能力。这才是语文的魅力。
对于务实二字,我的感触很深。每个老师总希望自己的课漂亮些、出彩些,于是想出各种花样,一堂课又唱又跳又表演,好不热闹。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了解到多少东西,浮于表面的东西较多,花了很多的精力,却往往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曾经也这么做过,记得上过一篇课文《记金华的冰壶洞》我又是让学生画路线图,又是脑中画画,句型填空,词语比较,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其实这是篇文字很优美的文章,多读几遍就能清晰的呈现出洞的特点。目的虽然一样,但前者把学生从课文中拉进拉出,破坏了整体性。特别是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无法细细品味。现在想想,还不如把课堂还给学生,多些时间让他们读读、划划、议议、写写。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花样要吗?要!但得注重实效,那些没有紧紧围绕课文,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形式应删除,可有可无的不如不要。
四、语文教学的求活
语文教学的活,不是靠花架子,而是用语文老师深厚的功底和文章中提炼出的人文内蕴去吸引和感染学生。要善于用有品味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课内的东西有时是死的,所以课外的延伸、指导阅读方向、推荐读物是极为重要的。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度过一段段美好的时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感受着书墨之香。如果用空洞的概念来强行嫁接课文的丰富内涵,那么必将如同嚼蜡。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美文,如:《西湖风光》、《桂林山水》、《雨中》等。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给孩子进行艺术化情景创设,让艺术的美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使课堂充满了“故事”,充满了情趣,大家来读、来讲、来研究。学生身临其境似的投入,积极饱满的情绪,声情并茂的朗诵,老师妙语连珠的讲解和精辟的点拨,岂能上不出味道。当然说说容易做到难,老师的自身素养是关键,从这次请进来的特级教师身上我就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赵小红老师的《田忌赛马》,这节课上得非常有味道,通过几张牌的放置体会孙膑的策略意图,一节课悬念迭起,老师欲擒故纵,却又那么自然。这都源于老师对课文深刻地理解,才能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去领会文章的思想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5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