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现象,广泛存在于多个国家多种类型的产业之中。日本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以及它对经济的辐射能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本文从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日本产业集群的区域效用和竞争优势三个方面分析探讨日本企业是如何利用产业集群的种种优势,在创新和变革方面不断加速,并推动产业集群向更高阶段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效用;竞争优势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区域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成为了各国政府产业政策的中心目标。自1990年迈克尔・波特的经验研究,揭示出集群对于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效果,并进行理论分析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自己的集群战略,试图通过集群战略,提高本国、本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本文以日本的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在初步解构其成长特征的基础上,探析日本产业集群释放出的经济效能。
一、日本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日本是一个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国家,据日本中小企业厅1996年的调查,日本全国共有537个产业集群,由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也有内销型的,它们在日本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日本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战略部署方面
根据欧洲国家的经验和日本产业发展的现实,2001年日本政府推行了新的产业与区域发展政策,即产业集群政策。政府集群政策主要体现于两个政府行动计划;一个是由METI制定和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另一个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制定和推动的“知识集群计划”。日本产业集群政策的意图是使日本的工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使地方经济自主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全国各区域利用本区域产业资源,发展新产业和创建新企业。为此,日本集群政策着力于营建企业的网络环境。不仅要增强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网络联系,还要形成跨产业合作的网络关系,从而促进区域创新,形成产业集群,以及新产业和新企业的创建。日本集群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创新环境的发展。通过产业、学术、政府、企业环境的“新融合”,促进创新,促进新企业的创建与发展,促进企业合作,促进管理创新支持体系的完善。中央政府的集群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合力,以产生协同效应。
(二)政策体系方面
与西方国家的集群政策相比,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政府的主导地位,其表现为:
1.由日本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大规模组织人事支持,形成产业――学术――政府的“看得见的网络”,并以这样的网络构成产业集群的核心。与此同时,区域基层组织和核心产业支持组织通过各种活动,支持和促进这一网络的发展。一方面,对企业活动给予支持,向参与产业集群形成活动的特定企业提供支持,尤其是向中小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促进、跨产业合作、管理创新、R&D、市场培育、企业及孵化器建立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促进与相关组织的合作,促进集群参与者在融资、市场培育、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它集群活动中,与地方金融机构、商品流通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对具有区域特点的技术开发给予资助。
2、日本政府通过资助利用各大学的技术种子和知识,产业――学术――政府联合从事R&D;对区域新产业创建所需的创新技术发展给予资助;对风险公司创建新企业和中小企业进入新领域从事高风险技术开发给予资助。
3、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其目标和内容的灵活性,日本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融资,通过促进在各区域建立“产业集群支持金融协商会”,来促进各方的合作。建立对于技术开发补助的、由私有金融机构提供的应急贷款体系等,并通过某些项目创建用地方风险资本建立的基金。
二、日本产业集群的区域效用分析
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早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日本产业集群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传统产业区。这种类型比较接近马歇尔的产业区,即生产特定产品的小公司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其产品主要为消费品,如纺织、服装、木制家具、金属餐具、陶器和眼镜等,企业之间按照从原料到制成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劳动分工。以东大阪为例,体现为在1个小时之内的移动范围内围绕金属制品、一般机械器具、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东大阪的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技术沿袭了相当长的时间;东大阪市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中地域产业特色鲜明,因为金属加工、塑料、木制品、纸张印刷、缝纫等基础产业之间的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以适用更广阔的产业领域,一直被作为东大阪市的地域产业来加以培育。(2)城镇型产业区。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围绕核心大企业,按照生产上的垂直联系组成多层次的承包、再承包网络,即垂直系列网络。在日本该类型的产业集群数量最多。(3)城市产业区。这种类型产业集群主要位于城市地域,主要涉及金属加工和机械工业领域,其主体为有自己商标的中小型企业,但它将转包和内部生产结合起来。日本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的大型化,在大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众多的城镇型产业区,由于大企业的发展要接近原料和市场,因此使得日本城镇型产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导致日本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区际差异的形成。
随着西欧和北美贸易壁垒的提高以及日元的升值,日本对外贸易发展受到阻碍,不得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日本大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与此相适应,日本大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其新的垂直系列网络。这样日本国内城镇型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便面临困境,曾经繁荣的制造业区域经历了长期的社会经济衰退,而近年增长状况较好的兵库、大分、岛根、高知、长野、群马、石川、佐贺则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区和城市型产业区的所在地,这些产业群的发展支撑着所在县的经济发展,这类产业群没有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发展状况较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
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往往需要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来实现,但是如果没有大学等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形成紧密联合,绝不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域。所以,日本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大学,但是缺乏联合机构,存在合作的障碍,在日本并没有出现类似美国硅谷的区域。为了解决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日本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济产业省自2001年开始推行了产业集群计划。计划根据研发能力和产业集中的特征,在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四国、九州、冲绳等9个地区,建成19个产业集群区域,内有约3000家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中坚、中小企业和大约150所大学组成。文部科学省则实施了知识集群计划,以在区域内形成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集群关系作为目标,选出了札幌、仙台、长野・上田、浜松、关西、京都、关西广域(大阪府、神户市)、广岛、高松、九州广域(福冈、北九州)12个区域的10个集群,实施计划。2003年春季又追加了3
个区域,现在共有15个区域、13个产业集群。日本的产业集群计划充分发挥区域自主性和潜能,选择重点对象。在政策对象选择上,过去基本采取全国平均的形式,预算和补助金都存在均摊的特征。并且事先指定区域,政策具有很强的区域针对性。而产业集群计划的对象则不是由省厅指定的,而是自治体自己找出的拥有很大潜能的地区,并且采取自主参加的形式,充分地尊重了区域的自主性。也就是说,产业集群不是在没有特色的地点从零开始,而是瞄准最强区域,激活、强化其优势。
三、日本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首先,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可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整个集群致力于同一产业,第二个层次是集群企业基于生产链的不同环节而分工生产。这种专业化分工生产不但可以铸就某一区域、某一产品的品牌价值,而且有利于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大量的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从而使集群内的企业与孤立的企业相比扩展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日本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不是通常意义上每个企业主体的专业化,而是说从一个地域主体的角度,一直专注于构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积极实施一系列培育扶持制造企业发展的措施,从资金、技术、劳动力培养、市场开拓,对现代制造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证券、保险、信息服务、律师、会计师服务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社会化、全方位的支持。例如,大田湾机械产业群内以中小型企业居多,由于企业规模偏小,每个企业仅能从事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道工序,而无力独自完成产品的生产,这使区内企业都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在长期的交流合作中,形成了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稳定的合作网络,在网络内,虽然每个企业只有某一种特别的生产能力,而网络整体则拥有了有关机械金属加工的几乎所有能力,所以,无论哪家新产品开发企业需要实验、研究、检验用的特殊装置或加工,总能在这个企业网络中找到胜任的企业专门从事不同生产工序的小企业的集群,使大田湾机械产业群不仅为东京地区提供机械产业的零配件,而且成为全国机械制造业零件的供货商。
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由于以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集群的“扎堆”效应,使得专业化信息的获得大大便捷,产品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日本许多成功产业集群是从相关产业中发展出来的,当区域出现多元化经营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往相关产业延伸。日本的多元化经营大部分是由公司内部创业而来,企业内的人员和设备随着企业的内部创业而重新配置,造成相关产业之间的技术转移,促成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产业集群中,日本的大企业通常与多家中小型的承包商与供应商形成一个关系网,彼此间的信息流通顺畅、服务完善,应变能力相对较高。另外,日本产业集群擅长发挥本身特点,它们强调与客户及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促成相关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互相探寻新产品、新流程、新的商机趋向与所需元件的信息。日本的各种行业公会,也以收集信息和资助研究方式,促进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这些行业公会通常包含多种领域的产业客户、供应厂商及相关产业,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结合。
此外,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受规模、资金等因素影响,单个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但当它们进行有机的集聚时,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这极其有利于技术的创新,相似的先验知识和长期形成的信誉与承诺提高了核心能力的开放性,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也加强了核心能力的传播与共享。(1)天然生产要素的不利条件刺激日本产业的创新与开发。从大环境来看,日本的生存只能依靠国际贸易或依赖进口原料从事加工出口。但自然资源匮乏的事实反而是日本许多产业发明创新的原动力。由于缺乏金属和其他原材料,日本企业在节省材料上一直保持高度的兴趣,并且鼓励使用先进材料。很自然地,日本企业是全球陶瓷、复合材料及碳纤维的领导者。对国外进口能源的高度依赖也使日本产业界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进而促成许多创新和发明。(2)日本产业集群的目标从工艺创新向价值创新转移。传统集中促进政策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实现以改善效率为目标的工艺创新。而产业集群则是以效率为前提,把如何创造新的附加价值,生产出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为目标,产业集群的效果在于创造新的附加价值。如成立于1999年的罗丹21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东大阪市政府协调成立的促进不同业态的中小企业与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产品开发的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接受个人和企业的制造委托,寻找掌握适用技术的企业进行产品试制。每年大约接受超过1000件的开发委托,其中30%是预测性开发,而40%是进行商品化生产以满足需求的产品开发为目标,协调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和销售的全过程;与委托方建立超过OEM商和转承包商身份的协调联动关系;定期组织会员企业、专家学者和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就某些专门的研发内容或科研议题展开讨论;建立公司服务品质保障制度,培育公司自有品牌等。
综上所述,日本产业集群形成过程,揭示出了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变迁步伐,而日本的产业集群计划则标志着日本已经从以重化学工业技术为中心的社会进入到’了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时代。
责任编辑:杨 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8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