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舆论场的形成与消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竹琳 陈卫星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分析,谣言一般易发生在社会环境出现不确定性因素的时候。而且,谣言的内容往往是大众都关心的内容。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系统,当平衡被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那么会导致力图恢复这种平衡的移动。而这种信息的移动往往从信息源的偏差开始。知识错误、利益意图、情绪发泄都可以成为谣言传播的起点。所以,在谣言的流传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传播机制,一种是对常识的颠覆,通过一种不确定信息的突兀性形成一种水平面迅速扩散的冲击力,对大众社会形成一种心理裹挟;一种是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把被激发的恐慌行为再度扩散,从心理上产生一种逼近感,激发迅速跟随的心理冲动;一种是在情绪和行为感染开来时,人们在从众行为当中满足自我保护的心理需求。所以,有人提出,谣言止于智者,谣言的扩散受制于人们的批判态度。
  谣言一经形成,就会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内以人际传播的形式流传,由此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这种舆论氛围会对社会群体内的个体产生压力:个体如果背离群体,发出与群体不一致的言论,他就使自己处于一种孤立状态,就会受到更大的压力甚至打击。面对突发事件,人们最简单省力的反应莫过于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于是便出现了相互模仿。心理学认为,这种模仿与人的安全(或防卫)本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
  由谣言传播所引发的社会心理秩序的紊乱,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注意。事实上,在今天社会当中发生的谣言的内容多为负面且关系到社会成员生命财产安危,从而会对心理脆弱的社会人群产生严重影响,在谣言袭来时,相当多的人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接受和再传播。比如今年年初,有人传言江苏陈家港化工园区的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导致陈家港、双港等镇区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离家出逃。由于下雪天黑路滑, 一辆10多人乘坐的农用车滑入河中,造成伤亡事故。
  对待谣言的正确做法应当是把它的消极和破坏性的影响限制在最小的程度,这里可以提出两点意见:
  第一,确保高效顺畅的社会信息传播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强相关法律规范的执行,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和各项事务的透明度,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知情权都得到真实体现。积极做法应该是相关责任部门及时查明真相,公布调查结果,“拨谣反真”,正本清源,并作出提醒,同时,不妨对一些谣言的恶意传播者进行责任追究,以儆效尤。历史经验证明,信息透明度的不足往往是谣言的肇因。
  第二,从公民素质教育上入手,培养不同年龄和阶层的人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对谣言不轻信、不跟风、不盲从,这是对社会维持安定的长远考虑所不可或缺的。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原因,很多的中国人缺乏独立精神,缺乏思考能力,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只会跟风、从众。历来公共信息来源的有限和不对称,甚至虚假信息的欺骗和伤害,导致很多中国人对公共信息保持怀疑态度。而模式化和去个性化的教育又普遍抹杀了人的独立精神。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最终要依靠全体人民群众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知识教育来形成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公民理性。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责编/李逸浩 毛阿敏 美编/叶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9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