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耀邦墓感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小波
一个长假,驾车携妻小游赣皖地区。
车刚过井冈山,鬼使神差般的,我把车一拐,驶进了共青城。小女儿奇怪地问:“爸爸,您要去哪里?”我告诉她,我要去看一个人,按辈份,他不是我的朋友;论阶层,亦不属于同志(我不是中共党员),但他是一个值得我终生敬佩的人。
这是我第二次来这里了。1996年,我第一次从南昌去九江,路上经一朋友介绍,得知胡耀邦的墓地就建在鄱阳湖畔,我就前来吊唁过。那时墓地刚修建好不久,周边的环境尚未完善,墓碑就那样静静地伫立着。荒山凄凄,湖光悒郁,让人感到有些孤独。那时的我内心有些忿忿:一位伟人,一位穷其晚年精力处理了几十万件冤假错案、帮助过数百万人洗雪陈冤的人,竟这般孤寂地躺在这一隅。
今天我又来了,虽然不是他的朋友和同志,但我是他忠实的敬仰者。以前我曾一度狂热地崇拜过许多人造的神和笔绘的圣,但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我对历史轮廓的认识也愈发清晰。很多过去崇拜的人和物在我心里已经变得不屑,唯有对耀邦先生,我仍发自内心地敬佩和崇仰。
较之上次,如今的耀邦墓已修葺得较为完整了,四周葱茏的树木,增加了墓地的庄严和肃穆。前来参观的人较多,我没有心思听解说员热情洋溢的讲解,自顾自地沿着台阶,默然地走向这个老人的栖身之地。只见巨大的三角形花岗岩墓碑,像凝固的历史画面,浮雕中耀邦先生的面容慈祥而凝重。我在想,他是否直至心肌梗塞的那一刻,还在为自己未能更快解救更多的人而感到不安?或者,那些被他解救后却又对他翻脸的人,是否加速了他的心力交瘁?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所谓圣人贤士,打着各类济世救民的旗号,最终却是欺世盗名。多少皇亲国戚不是为了家财万贯就是为了荫泽子孙,多少人在未掌权时慷慨激昂,立志救民于水火,掌权后却又狰狞丑陋,玩弄民众于股掌之间。耀邦先生身居一党之首,手握治国权杖,却保持着一介书生的耿直厚实,爱憎分明,毫无私心。他的兄弟至今仍是一介农夫布衣,上京拜访兄长时,捎带的竟是用布袋装的五谷杂粮!崇敬之情在我内心油然而生――一代伟人,一位值得历史书写、碑文镌刻的人,不是看他生前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在有权势时做了什么。耀邦先生没有什么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和治国方略,但他不卑不亢,意志坚定,扭转乾坤,深得人心。
我终于明白了先生的家人为何选择这鄱阳湖畔作为他灵魂的安栖之所。共青城倾注了耀邦先生太多的心血和热情,还有他的信仰和理想。斯人已去,事业长存。当年一个荒滩之地,如今已演变成现代小城。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终生矢志不渝地奋斗,在信仰迷失、世风日下的年代里显得多么难能可贵!先生终于可以远离尘世的纷扰和争斗,在这里吟风赏月了。而我这个仍在追逐利益的俗人,在先生面前,竟汗颜得无地自容。
我在耀邦墓前深深地鞠躬,以表达我的敬仰。先生,您在位时,我不可能得到您的泽润福荫,如今我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来看您,不带任何的功利,也没有虚假的做作。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我抚摸着墓碑,环顾那一片连绵山岳,默诵先生的词句: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我要教育孩子把先生的话作为座右铭终生牢记。
太阳徐徐落在鄱阳湖上,一片金光潋滟,人们陆续离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也许这里将来也会慢慢趋向清寂,但我相信人们的记忆永远不会消退。
离开墓园时,一直默默牵着我的手的小女儿仰起头问:“爸爸,您以后还会来吗?”我点点头,回头再看了看石碑上面容慈祥的先生,默默对他说:我今后一定还会再来看您的,先生。
(作者系广东省惠州市政协委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1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