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雷振邦初期电影歌曲创作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电影歌曲作曲家雷振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萌芽阶段与尝试阶段两个角度论述雷振邦的初期电影歌曲创作。
  【关键词】雷振邦;初期电影歌曲;创作历程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1955—1985年,雷振邦在电影歌曲创作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他曾在《谈电影音乐和歌曲创作》一文中提及:“自我参加电影厂工作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比如云南省,我先后已去过十次了)。”“深入生活对我来说是有苦也有甜,由于生活上食、住的不习惯,交通的不方便,有时只能骑马或徒步,应当说是比较艰苦的。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才逐渐懂得:只有全心全意地深入生活,才能逐渐地感受到其中之甜。”
  根据上述引用的内容可见,他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的近三十余年里,深入民间采风、贴近基层群众生活,并且细细地研究拉祜族、白族、壮族、塔吉克族等各个地区的民族音乐。通过近距离的学习与接触,他不仅充分了解到当地的风俗习惯,还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了养分,这些为他在日后的电影歌曲创作中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为了清晰明了地展示,笔者较为详尽地展示他初期的电影歌曲创作。
  一、创作初期—探索时期
  (一)“日本”留学与创作的萌芽阶段
  1939—1942年,雷振邦凭借自身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满怀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学习热情,几经周转来到了日本,接受专业化的作曲训练。“在学习期间深受他的老师—日本民族乐派音乐家松平赖则的影响,因而他的毕业作品(四重奏曲)富有中国民族风格。”可见,宋平赖则对他在作曲风格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以后的创作中,他一直以松平赖泽的创作思想、风格、技巧等为指导,写出了一部部经典作品。
  在此期间,他克服了日本师生对中国留学生嘲讽与排斥,不仅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民族乐派与贴近民族大众而创作的音乐作品,而且还将大多的时间投入到复调、和声等专业的写作中,例如德国作曲家德沃夏克、贝多芬,俄国作曲家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都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曾经说过:“从历史上看,无论是贝多芬或是柴可夫斯基,我觉得都有两个较突出的特点:即他们都是勤奋的劳动者,他们都懂得人民。”“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俄罗斯的作曲家格林卡的一句名言:真正创作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他编成曲子而已。”这些在他在以后的歌曲创作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创作以民族性为特征歌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于天资聪颖和勤奋好学,不到半年,雷振邦便完成了预科专业,1940年成为作曲系本科学生。194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近三年的留学经历是他学习音乐技能、知识以及形成初期音樂思想的主要阶段。
  从幼年学唱京戏、自学胡琴,到童年组织口琴队,再到日本的专业化学习经历,从学生时期的音乐知识积累,到执着的音乐追求,再到留学时期打下的理论基础与日渐成熟的音乐思想,这些不仅对雷振邦在音乐的理解能力上产生深刻的影响,还为他在后来的实践写作与歌曲创作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细读雷振邦学生时代的每段经历,就像汇集了颗颗的音乐种子,这些种子藏在他心底里生根萌芽。
  (二)创作尝试阶段(1943—1955年)
  1943年下半年,抗日战争逐渐进入局部反攻阶段,双方经历了激烈而持久的白热化斗争。面对垂死挣扎的日本兵如洪水猛兽般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进攻,中国军队采取正面反攻策略同侵略者展开了殊死较量。同年,雷振邦对侵略战争的满腔怒火离开了日本,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到祖国的教学事业中。1942年,雷振邦被分配到北平女子中学与惠文中学担任音乐教师。他的课堂幽默风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常常开展实地采风、举办各类音乐会、组建业余交响乐团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了在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爱国热情。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取得了全面性胜利。雷振邦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之情,连夜将中国古曲《悲歌》改编成为管弦作品,供乐团演奏。“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课余组织起一个50多人的业余交响乐团并担任指挥,还把中国古曲《悲歌》改编成管弦乐,供业余交响乐团演出,这是公开演出雷振邦的第一部作品。” 这是雷振邦改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虽然改编后的曲谱无从考证,但能从原始谱的旋律中体会到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孤独凄凉的主题音调象征着抗战的艰苦环境,短促急速的高潮旋律象征着战士们想要取得战争胜利的迫切心情,悲剧性的尾声段展现了抗战胜利后战士们的内心独白。雷振邦运用音乐作品替代说教文字,对在校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9年,经历血雨腥风洗礼的祖国和人民军队日益壮大,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阶段,人民解放军在各自的战场上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发起了猛烈进攻。经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解放全国的号角声响彻祖国大江南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1949年初北平解放了,我参加了北平电影制片厂(现在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可见,雷振邦也带着这种革命胜利、人民解放的激动心情,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专业作曲工作。笔者经过数据检索与查询资料发现,“他曾经与黄准合作为纪录片《“七一”在北平》”,“其中纪录片《“七一”在北平》是他的电影音乐处女作。”在此工作的6年里,雷振邦创作了以记录性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共17首:《“七一”在北平》《胜利之路》《抗美援朝》(第一辑)、《成渝铁路》《军旗》《烟花女儿翻身记》《深山探宝》等。可见,雷振邦在北影的工作经历有着充分的创作条件与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虽然对于未来的创作道路尚未制定明确的目标,电影配乐技术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但是,良好的音乐功底与娴熟的作曲技术以及以上这段尝试的经历,已然使他的心底萌生了电影歌曲创作的想法,并激发了对电影配乐事业的热爱之情。
  二、结语
  从女中教学到初入北影的创作经历,均属于雷振邦作曲的初期尝试阶段,他从以上两段经历既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收获了独立的作曲能力,为今后为电影歌曲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初步形成了电影作曲风格与影片主题风格一致性的创作特征。研究早期雷振邦的歌曲创作,不仅对研究中晚期的歌曲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至今,当我们听到一首熟悉的电影音乐时总能勾起对老电影内容的回忆。这些无不体现了电影音乐的渗透力,甚至在影片中其他手段无法达到的社会影响力。由此可见,电影歌曲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电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吕金藻.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谈雷振邦同志的电影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83.
  作者简介:马小壹(1993—),女,汉族,辽宁沈阳,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东北近现代音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