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优化非师范专业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问题的新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晨

  摘要:本文从探究制约非师范专业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优化的内因和外因出发,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对策,以期增强非师范专业贫困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并对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做出贡献。
  Abstract:This essay explores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by analyzing the restricted causes of optimization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for poor non-normal major students, which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training.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贫困生 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与教育
  Keywords:Poor Non-major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and Training
  作者简介:刘晨(1987― ),女,湖北省荆门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
  
  大学时期是青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最为关键的阶段,其对青年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终身幸福具有决定性指向作用。如何科学、有效的对非师范专业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对增强非师范专业贫困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信心与能力,推动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优化及进一步实现社会公正、教育公平[1]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制约非师范专业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功能优化的“双因”探析
  非师范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兼有“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和“贫困生”的双重印记,是学生弱势群体中最为脆弱、敏感的群体之一。只有准确把握制约非师范专业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优化的内因和外因,才能从根本上为非师范专业贫困生的择业、就业解困。从内源性因素上看,不同于师范专业学生“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职业目标,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择业、就业与创业空间更具广阔性、发散性和不定性。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贫困生更容易出现如下问题:一是自尊心强,但缺乏自信。其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认可,但自卑心理严重。二是抗压、抗挫折能力较强但缺乏对整个社会及部分职业的理性认知。面对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市场化社会环境的挑战,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缺乏理性认知及成熟思辨的能力,其容易树立错误的择业观、就业观。三是成功诉求更为强烈,但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敞开心扉与人交往;但其追求成功的驱动力更强。从外生性因素上看,缺乏真正新颖、奏效且能走进贫困生心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方式是导致对其进行就业教育的价值和功效难以实现的外部原因,主要体现在:第一,对非师范专业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度不够,缺乏对该主体的心理、行为特征的认知导致无法理解其面对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压力和困惑,从而导致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的针对性不强;第二,缺乏具有专业水准的专业指导师针对非师范专业贫困生群体的规划意识淡薄、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给予具体的引导,教育的指向性不明确;第三,缺乏专门针对非师范专业贫困生群体的实践性训练,教育手段单一,学生参与性不强,流于表面形式。
  二、优化非师范专业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的着力点
  面对非师范专业贫困生呈现出的关于择业、就业的种种思想和心理问题,以及社会关系壁垒、地域壁垒、户口壁垒[2]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工作提出的种种严峻的挑战,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策略势在必行。
  一是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指导队伍,全面提升非师范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的自信心和竞争力。高校应训练专业化、职业化的指导人员,针对非师范专业贫困生在择业、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破解,帮助其顺利完成职业决定、选择以及决策的全过程。针对贫困生视野不够开阔、自信心不足、目标感不强等问题,应从源头上做好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工作;针对其缺乏自我设计能力和求职技能问题,应从“简历制作”到“面试技巧”,从“商务礼仪”到“职场法则”,有的放矢的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细致的培训;针对其规划能力和择业能力弱,应辅导其接受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训练,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结构与就业意向的最大程度匹配,向理想迈进。
  二是优化可行性高、针对性强的教育指导方法,实现教育引导方法的人文性和多样性。第一,实施个体式教育指导。高校应将非师范专业贫困视为权利主体、行为主体和个性主体,关心、关注但不过分,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实施差异化教育引导,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感到切实的关心与帮助。第二,开展人文性教育指导。根据学生的“口味”和“喜好”,给予学生悉心的指导和教育,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第三,打造全方位教育指导。随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挑战着贫困生的心理承受底线,高校应努力改变过去被动、滞后、低效的教育指导方式,采取主动、超前、高效的教育方法开展全方位教育,帮助学生“自信就业”、“理性就业”、“阳光就业”。
  三是搭建可操作性高、参与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平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性。首先,通过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论剑”等活动,鼓励贫困生同学积极参与其中,提升自信。其次,延伸教育空间,加强虚拟教育载体建设,非师范专业贫困生由于现实交往能力较弱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注重覆盖虚拟空间,利用网络虚拟社区、手机移动平台增强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 巩治国. 《试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就业与创业》,2010年12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9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