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翻译产生变译现象的原因及结果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丽娜
摘要:本文从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出发,结合实例分析翻译中变译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影响因素,揭示研究该现象的现实意义及对翻译界造成的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manipulation of Lefebvre's theory, with examples of the phenomenon of translation there is the inevitability of change and the translation factors, reveal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impact on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
关键词:翻译 变译 原因 结果
Key word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variation causes results
勒菲弗尔“三要素”理论将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结合起来,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大有取翻译的语言学派而代之的趋势,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翻译习惯和翻译手法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在翻译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变译理论。给翻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丰富了翻译活动,给广大学者和读者开辟了全新的翻译视角。
20世纪70年代以后:翻译由传统美学和语言学模式上升为一种文化上的反思。学者们开始把翻译放到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当时的主导观念和社会力量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翻译的每一个环节。我们把这些文化因素统称为勒菲弗尔“三要素”,具体指的是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
首先, 意识形态对变译的影响。
意识形态既可以指个人的意识也可以指政治,经济集团这些社会基础群体的意识。个人意识指导这翻译家具体的翻译方法和说使用的翻译手段,以此来确保他们的译作在不同时代被大众所接受。与原文相对比译作会因译者思想意识的差别出现句法措辞,文学风格,语言修辞上有所改变,也即我们说的变译,如下两个例子The Waste Land byT.S.Eliot.
Aprilis the c,ruelest month, breeding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Memory and desire, stimng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四月是最残酷的季节,让死寂的土原紫丁香掺杂着追忆与欲情,以春雨撩拨委顿的根茎。――赵国清
四月是最残酷的季节,迸生着,紫丁香从死沉沉的地上,杂混着,记忆和欲望,鼓动着,呆纯的根发,以春天的雨丝。――叶维廉
T.S.Eliot.的这篇杰作写于1920年,对比两篇中文译作,我们发现第一篇译作译者加入“让”,“以”等介词来保持诗句间的连贯,是译作符合中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而后者则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及不连贯性。很显然赵在内容上取得了成功,而形式上却不尽人意。后者则恰恰相反。正如勒菲弗尔所说在翻译过程中,当意识形态和文学传统发生冲突是,前者往往占上风。
其次,赞助人对变译的影响。
赞助人不仅影响对源语的选择,也影响到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与译文的接受情况。我国三千年的翻译实践证明,翻译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政治,舆论等机构的影响,以致于影响后来译者的翻译行为,甚至于操纵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对文本的删改等,译者不仅仅是翻译的主体,同时也是创作的主体,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迫于赞助人的压力会对译作采用缩,减,增,编等各种编译形式进行改写。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名著名翻译家将下列一句英文: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rman army and the Jewish ishorrib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rman army and the Jewish is homble
翻译成:那些犹太人民和德国官兵之间的关系在那时变得异常糟糕按照原文的本意,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德国军队和犹太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恶劣,译者只所以会在译作是使用变译手法是由于当时的环境所迫,加入“那些”等词语来缓和原文的政治因素,以便使译作能显得不那么突兀,这正顺应一出版商和一部分读者大众的要求。
再次,诗学对变译的影响。
诗学由两个因素组成-是我们所说的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一系列文学要素;另一个是观念,即在社会系统中,文学起什么作用,或应起什么作用。中国著名学者王东风曾说到“从接受审美学的艺术观点来看,诗学应该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这恰恰迎合了纽马克的观点―认为美学和诗学应该属于意识形态的分支。下面一个例子则比较清楚的说明了诗学对译作的影响:
She is a striking woman,a little short and thick for symmetry,
but with a beautiful olive complexion,large dark Italian eyes, and
a wealth of deep black hair.
Cheng Xiaoqing's translation:(译)安娜貌颇迭丽,肤色雪白,柔腻如凝脂,双眸点漆,似意大利产,斜波流媚,轻盈动人,而鬓毛压额,厥色深墨,状尤美观,性体略短削,微嫌美中不足。
Li Jiayun's transaltion:(译)她是一个异常惹人注目的女子,身材略嫌矮胖,显得有些不匀称,但她有美丽的橄榄色面容,一双乌黑的意大利眼睛,一头乌黑的黑发。
这两篇译文有很大的不同,译者来自不同的年代,陈是我国清代著名翻译家,而李生活在现代。第一篇译作把一个欧洲南部的美女描绘成一名典型的清末美人,这显然是不能不能被当今广大读者所接受。同样如此,清代的读者读到后一篇译作的话,也一定不会觉得这是在描绘一位美女,也必然会对译作有所排斥,尽管译者秉承了忠实原则。
由上可见,变译对翻译界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变译翻译方法的广泛使用一是提升了译者的人生价值,大大加强了我们对翻译主体的认识,提高了译者和译作在译人语文化中的地位。变译过程提升了译者的劳动价值,增强了他的创造性和展示了他的智慧。二是变译突出了原作的使用价值。三是变译翻译手法的出现满足了读者的特殊需求。变译的出现是应广大读者的需要而诞生的。读者是变译的目的,也是变译的主体。由繁到简,由短到长,由直白到隐晦,都是为了使译作能被读者所欣然接受。
变译现象在翻译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实际上,变译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受译文文化大环境所决定的变通方式,变译是作者理智的按照译人语体系中的社会意识,道德风尚,文化习俗等规范所为,变译方法的采用也大都体现了译者所处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及诗学审美观。因而不难看出变译本质上体现了勒菲弗尔“操纵”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0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