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龙一平 沈 琳

  摘要: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愈显重要。本文从培养模式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入手,结合工作实践提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字: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龙一平(1963-),女,籍贯云南,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东方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民办教育。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沈琳(1965-),男,籍贯江苏,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东方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民办教育。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一、时代呼唤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趋势已自然显现。民办学院的大学教育,应该给离开校门的学生留下什么?“应该让学生带上能力离开校门” 高等学校需要通过特定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创新性人才众多的需求类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2004年,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举办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较一致的共识:应用型人才首先是指那些能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其次,应用型人才应有高级、中级、低级不同层次之分。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学院,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一是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形成多方面的知识结构。二是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三是在素质方面,要求非专业素质全面提升与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1]。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制定。独立学院是承担大众型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它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招收的是三本线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介于普通本科和专科学生之间。就入校成绩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本科院校中是层次最低的,但在其他方面却显现出自己的优势: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多才多艺;爱求新求异,善于接受新事物,对学习充满热情。把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而非学术型,这就意味着学生毕业后是能通过设计、规划、决策等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2]。浙江大学来茂德教授指出:“本科应用型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学术水平,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人才,更不同与专科人才,‘本科+应用型’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和质量监控等方面也有其特点,既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学科教育的改良[3]。”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懂理论、懂管理、懂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贴近市场的,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创造直接价值。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毕业生要有不断调整自己的能力,要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精专业+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精专业+强实践”,是指专业教育突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达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水平,职业训练达到大型企业成批量系统性前岗前培训水平。达到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管用、实践技能实用。具体来说,工科类学生按照现场工程师的业务素养来培养和训练,经管类学生按照职业经理人的业务素养来培养和训练,艺术类学生按照实用设计师的业务素养来培养和训练。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龚怡祖教授作了全面概括: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4]。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自己的教育层次、生源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创新[5]。199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法》中,高等教育居第5级和第6级。第5级包括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育,第6级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第5级又分两种类型的教育,即5A和5B。5B教育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是实用技术型教育,属职业型、技能性教育,相当于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5A教育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4年以上,它进一步分为5A1和5A2,即理论研究型与理论应用型两种。5A1是按学科分设专业,是为进行研究工作作准备而设置的,这类高校较少,大量的是5A2,此类是按大的技术、行业、产业领域来分设专业,适应高科技、行业化的应用型专门教育。可见,高等教育中的5A1、5A2和5B三种类型的教育分别对应的是“研究性教育”、“应用性教育”和“实用性教育”。潘懋元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我国高等院校分为四种类型,即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型[6]。笔者认为民办学院是教学型大学,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任务,致力于对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高职高专学校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1.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好专业课与通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与选修课、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加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变化所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
  2.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的原则。(1)构建“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完善前期打好宽厚基础,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精专业教育的“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要开设基础课,第三年主要开设专业课,第四年主要进行职业训练。(2)压缩和精简理论教学课时。部分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的教学内容要依据省级、国家级相关考试大纲进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课外指导,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4)改革考试方式。考试课以每学期4门为宜;改进考试方式,减少闭卷考试,实行综合开卷考试,鼓励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改以实践考核。
  3.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制订专业大类和专业方向课程时,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选修课程,尽可能地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自主选课。
  4.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能力的原则。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要建立由必做基础性实验、选做提高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组成的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减少验证性实验,注意实验内容的更新,有计划地开设示范性实验课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不低于80%)。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设置要科学,目标要明确,方案要可行,内容要实用,时间要紧凑,学生要充实,不能仅仅为提高实践比例而设置。社会实践活动要形式多样,能够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增设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各专业要立足岗位需要和未来发展,把相应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纳入教学内容,提高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上手快”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淑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41.
  [2]赵岚蔚.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9):189.
  [3]来茂德.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34.
  [4]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125.
  [5]曹军,张拥华,刘绍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05,(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2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