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与市场的“无缝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万红

  一个文化底蕴并不厚实的老工业区,文化国有资产却从1998年的897万元跃升至2005年的9300万元。南岸区的奥妙在于实现了――
  
  “一只鸡”和“一条路”引出文化大生意
  
  南岸区文广局成立于1998年,由原区文化局、广电局合并而成。成立之初,区文广局全年文化活动专项补助经费仅有5.2万元。在一无文化资源、二无资金、三无活动场地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文化实力?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区文广局一班人的脑海里。
  正当文广局一班人一筹莫展时,在一次文化交流会上,一条消息令他们眼前一亮:南山上有一户农庄用泉水制成“泉水鸡”,没想到竟一炮走红,目前山上已开了二三十家,连市外的食客都慕名而来。镇里正打算把“泉水鸡”牌子叫响。
  何不用文化来包装“泉水鸡”?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文广局试探性地走出了第一步:举办“泉水鸡文化节”。
  1999年3月20日,第一届泉水鸡文化节隆重开幕。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头攒动。人们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也记住了“泉水鸡”。
  家住黄桷垭抛光膏厂附近的村民李再荣说:“我年年都要看泉水鸡文化节的开幕式表演,如果哪一年没看成的话,总觉得心里不舒坦。”
  “到南山吃‘泉水鸡’!”如今几乎成了南岸区的一条广告语,“泉水鸡”也早已超出了吃的范畴,与其说它是一种食品,不如说是一个概念。“泉水鸡一条街”的兴起,为全区每年带来上千万元税收,当地的土地,更是增值了数十倍。
  尝到甜头的文广局,抓住区里开发南滨路的契机,又一次打起了“文化牌”。除了大力开发慈云寺、法国水师兵营等已有文化资源外,文广局还以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为抓手,为这条路聚集了大量人气,南滨路的餐饮业也因此一路高歌猛进。
  “一只鸡”和“一条路”,引出了南岸区的文化大生意。文广局进一步廓清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以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事业繁荣。
  
  威风锣鼓“敲”出大舞台
  
  “喂,是威风锣鼓吗?旅游节的开幕式想请你们演出……”
  “人民广场的演出请你们参加……”
  “今年春节有个竣工剪彩庆典,请你们务必准时来啊!”
  …………
  每天,南岸区威风锣鼓队办公室的预订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成立于1999年的威风锣鼓队,由150名下岗大嫂组成,自成立以来,她们已参加各种大型演出90多场,赢利80多万元,成为南岸区文化演出市场的一朵奇葩。
  随着威风锣鼓的名声越来越响,文广局一班人认识到,“坝坝舞”固然重要,但唱不了大戏,要唱大戏就必须搭建大舞台。
  2003年9月,区文广局靠借贷、运作存量资产等方式,自筹资金4200余万元(不含土地投入),在区政府旁边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文化艺术中心。
  艺术剧院是艺术中心的核心,它拥有一流的设施,能容纳观众近千人,能承办国际国内各种大型演出活动。
  2004年7月16日至18日,大型抒情歌剧《伤逝》在艺术剧院公演,场场爆满。从2003年9月试运行至今,艺术剧院共接待国际国内艺术团体演出133场,实现销售总额1500余万元,销售利润100余万元。
  除了打好“阵地战”外,南岸区文广局还积极创新思路,主动和企业联姻,打造适合群众参与的露天舞台。
  在文广局的积极游说下,美心集团投入数千万元建设的海棠烟雨演出广场,早已在繁华的南滨路亮相。每个周末,人们都要在这里举行“激情南滨”大家唱活动。一年来,烟雨广场上演各种文艺演出36场。
  以项目带动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与市场的“无缝衔接”,为文化底蕴并不厚实的南岸区“衔接”了一条成功的通道:2005年,全区文化企业达703个,年营业收入近8亿元,占全区GDP的7.35%;继2004年被评为“重庆市文化先进区”后,南岸区在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3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