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档案服务新农村甘做铺路新基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但成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档案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长“三部曲”
  
  平谷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大致走过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初期建档阶段。早在1997年,平谷县乡镇机关档案管理全部达到市二级标准,实现了“满堂红”。此后又有峪口镇、夏各庄镇、山东庄镇、马昌营镇等7个乡镇晋升为市一级,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1998年召开了全县农村档案工作大会,村级建档工作全面启动;1999年年底,全县270多个行政村全部建档,实现了第二个“满堂红”,全县农村档案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强化巩固阶段。在村级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全县农村档案工作持续得到加强,档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对村级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使其更加符合农村工作的实际。二是先后举办各类农村档案业务培训班17次,村级档案员培训率达到100%,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基本满足了工作需要。三是在南独乐河、马昌营、夏各庄等乡镇开展了齐全归档试点工作,清查、整理了万余份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间跨度近40年,有效地维护了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农村档案工作基础进一步巩固。
  全面发展阶段。近年来,全区档案部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了“提前介入、全程指导、齐全归档、引导利用”的工作方针,推动农村档案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起来。一是适应农村工作实际,档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和成熟。为避免因农村档案保管条件较差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分别开展了“村档镇管”和“村重要档案镇管”试点,并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村档镇管”的实施办法》。2006年,此项工作在全区迅速全面推开。实行“村档镇管”,既改善了村级档案的保管条件,又有利于档案的整合使用,这一做法被国家档案局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档案系统推广应用。二是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2003~2005年。全区共有10家民俗旅游接待户和23个农业标准化基地建立了档案;2007年,我区玻璃台村、北四道岭村、大华山村、雕窝村和南定福村等5个新农村建设档案试点村,对风土民情、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体系。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历经十年的磨砺之后,平谷区村级档案数量目前已经达到6万卷,内容涵盖了村级基层政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规划、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村务公开、农业科技、社会保险等各个方面,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强国富民的伟大创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又为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服务“到农家”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服务。有了如此殷实的“家底”,就要物尽其用。如何有效地把新农村建设档案利用起来,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成为档案工作的一项新课题。
  近年来,平谷区档案部门提出了“由原来的单事查询向综合查询的转变;由坐等查询向主动服务的转变;由单一利用档案向综合利用档案、社会信息、文件资料,进行整合,进行利用服务的转变;由把档案当作资源提供利用向既当资源、又当工具提供利用的转变”的服务理念,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局,立足于实际,开展了深入、扎实的服务工作,档案逐步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农村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区档案馆多年的查档统计分析显示,农民关注的不仅仅是房地产档案、婚姻档案、独生子女档案、农业、林业、养殖业合同等直接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档案,同时也关注着党的富民政策,关注着农村的发展。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2002年,区档案馆主动提供服务,在南太务村开展了“档案入村镇,服务到农家”档案利用服务活动,将农民需要的档案送到他们手中,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够详尽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利用档案解决了身边的实际问题,档案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此后,区档案馆分别在刘店村、张各庄村、大北关村、杜辛庄村开展了“涉农档案务农行”、“档案服务人乡镇,贴心关怀送农家”、“拓宽服务功能,民生档案为人民”系列下乡服务活动,深受农民的欢迎。区委领导评价这些活动“宣传了档案的价值,提高了档案的社会意识,这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不断深入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提倡和要求的,是符合‘三个代表’精神的”。
  全区涉农部门在不断规范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档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既解决了百姓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保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又提高了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事务的能力,档案真正成为领导和老百姓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的得力助手,为推动和谐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档案“显身手”
  
  特色档案抓得好,旅游富民用处多。近两年,黄松峪乡先后被批准为北京市级地质公园、国家级矿山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乡档案室及时收集“三园”创建的文件资料,建立了完整齐全的“三园档案”,并主动与旅游部门联合搞起了旅游资源宣传,提高了该乡的知名度,旅游产业蒸蒸日上;雕窝村将民俗档案放到平谷民俗旅游网上进行展示,提升了民俗旅游品位和宣传效应,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农民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
  村务管理事务忙,档案规范不用慌。园田队村共与60余家企业和个人签订有土地或房屋租赁合同。该村对这部分经营档案认真整理归档,村委会利用这些档案及时掌握合同履行情况、收取承包费用、科学管理集体资产,对规范村务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抢险救灾遇难题,档案出面解纷争。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雹灾,给平谷区的广大果农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灾情发生后,国家对受灾果农进行了救助,但面对国家下发的各种救济物资,应该按什么标准发放、怎么发放,如何做到公平合理,使大华山村的村干部犯了难。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村档案员及时将档案室保存的各家各户的果树承包原始合同档案拿了出来,整理了涉及全村十个生产队、685个家庭、2485个个人的果树承包的详细资料。村委会据此制定出了合理的发放方案,将国家救济物资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
  村民饮水变污浊,档案还你清水喝。2007年,西双营村新开凿不久的饮用水机井水质突然变得浑浊,村民无法饮用。镇领导紧急调来了皮管,要求村委会先接上旧井,保证村民的正常饮水,同时与钻井工程队联系,找出新钻机井出水浑浊的原因。村委会通过调阅钻井时的工程档案,与钻井工程队施工人员共同研究地下结构、沙层黏土厚度等情况,决定换大泵,将泥水抽出。在掌握了机井深度后,经过几天的施工,终于使浑水变清,村民们重新喝上了清澈的饮用水。
  利用档案解决农村工作实际问题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利用档案挽回经济损失、化解矛盾、解决纠纷、节约建设成本、为群众谋福利等等。这些“会说话”的档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有档案能证明千年历史,无档案说不清前天昨天。
  档案工作平凡而普通,它既没有绚丽夺目的光环,也没有沁人心脾的芬芳,但它却如一路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基石,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7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