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陕西档案科研所取得文物保护新成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康生 王秀梅

  一件因风化褪色而成为灰色的汉代朱书陶瓶,一块墨色全无的唐代墓志和木牍,经一种名为“RFC风化褪色的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画恢复保护剂”的液体处理后,显现出了清晰的汉隶与唐代行书,而且保持7年之久,未再发生褪变,令文物专家与书法家惊喜不已。这是陕西省档案保护科学研究所又完成的一项国际首创的科研成果。运用这项科研成果,唐乾陵博物馆收藏的灰头灰脑的彩绘陶俑、贴金武士俑变得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唐昭陵博物馆收藏的颜色淡化消失的武士壁画,重新披上了重彩盔甲,法门寺博物馆收藏的斑驳陆离的彩绘护法天王变得斑斓耀目,咸阳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看似无物的壁画残片显出了秦咸阳六国宫装饰的原始图案,近百例珍贵文物恢复了原始风貌。
   2003年9月26日,来自中央档案馆、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多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这是我国文物保护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我国的各类博物馆、古代陵墓、洞窟、遗址中,有大量的古代壁画、彩绘陶器、石雕、玉器、砖雕、建筑构件等珍贵文物,这些艺术品在出土后或在室内外长时间放置中,由于遭到风化与氧化的破坏,其色彩、笔画、墨迹等发生了严重褪色现象,甚至消失殆尽,无法辨认,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与艺术价值。从春秋彩陶到秦代室外壁画,从汉代兵马俑、朱书陶瓶到唐代贴金武士俑与唐墓壁画,从宋明墓志到明清古建彩画,均发生了大面积风化褪色现象。如何用科学方法使其恢复原始风貌并耐久保存,是长期未获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几代文物保护专家的殷切希望。面对这种严峻现实,陕西省文物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委托长期从事档案字迹褪变恢复与保护研究的李玉虎研究员进行专题攻关。13年来,李玉虎潜心钻研,从文物彩绘颜料、胶料风化褪色的机理入手,模拟各种风化因素进行加速老化,终于得出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画的褪色,是因为其颜料与胶料在风化过程中形成了“空气、空隙―――离子界面”而对光造成漫散射所致的结论,并据此机理成功地研制出由氟材料和数种抗风化材料组成的恢复加固剂,来消除其界面从而使其原有色彩、图形、文字得到恢复与加固。
   与会专家分别考察了临潼、咸阳、乾陵博物馆等实验现场,听取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测试报告、光谱特性、查新报告、用户报告等,并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解答,一致认为此项成果首次从光散射角度提出了文物彩绘、建筑彩绘、壁画的颜料、胶料风化的褪色机理,颜色恢复的解释科学,有重大突破。根据机理研制了显色、加固材料,其配方科学合理,协同功能清楚,效果理想,具有实用价值。经七年多的跟踪观察,所用材料稳定,检测结果证明未改变原有颜料的光谱特性物质组成。课题组提供的分析资料齐全,数据详实可靠。经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未见国内外有相同的报道。该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项恢复保护剂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文物保护科研水平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使得我国从春秋至明清的许多珍贵文物有望重新恢复其原始风貌。据悉,这项成果即将应用在咸阳博物馆西汉兵马俑、乾陵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墓彩绘陶俑、咸阳宫驷马图的彩色恢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