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着力构建三大区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卫东

  根据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我省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由“共同”到“协调”,虽然仅变换了一个词语,但却进一步丰富升华了区域发展内涵,凸显了在新起点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境界和新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为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大的实践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198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针;1994年,省九次党代会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略之一;2001年,进一步提出“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对苏南“锦上添花”、对苏中“釜底加薪”、对苏北“雪中送炭”。新的历史条件下,省委《建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十二五”时期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快苏北发展步伐,从整体上增强江苏经济实力
  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区域发展相对差距不断缩小。2009年,苏北GDP占全省的份额达20.7%,比2005年提高0.6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四年,苏北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4.4%,比苏南高出0.6个百分点。但三大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仍然较大。一是绝对差距有所拉大。2009年,苏北与苏南的GDP差距由2005年的7844亿元扩大到13957亿元,人均GDP差距由31311元扩大到45443元。尤其是宿迁,人均GDP水平不仅比全国低8115元,还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低826元。二是苏北工业化水平不高。2009年,苏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4.8:49.1:36.1,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迈进阶段。三是城市化进程滞后。2009年,苏北城市化水平仅为44.8%,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仅为67.7%。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苏北抓住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进程加快的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大力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迅速提升工业化、国际化水平,增强江苏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挖掘三大区域经济潜力,拓展全省经济发展空间
  我省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有限,特别是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亟需调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三大区域的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将各自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挖掘各自的发展潜力,而且将极大地拓展全省经济发展空间。从苏南看,如果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移的同时,突出抓好技术高端的大项目、引领行业的大企业、产业链式的大基地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创新能力,把工业增加值率从目前的21.9%提高到30%以上,每年就可增加工业产值近4000亿元。从苏中看,如果在积极接受国际国内制造业转移的同时,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的量与质,人均GDP赶上全省平均数,则每年可增加经济总量900亿元,就相当于在现有的经济规模基础上提高15%左右。从苏北看,如果“十二五”期间土地产出率占全省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目前的39.4%提高到45%,每年可增加经济总量8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再造一个新苏北。
  
  (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发挥区域资源、人才等禀赋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
  我省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苏南地区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形成了独有的竞争优势。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加大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力度,充分利用苏南的技术、人才优势,深度挖掘苏北土地、资源、区位等优势,促进三大区域在更大平台上开展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接融合,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江苏发展水平。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快苏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为实现“两个率先”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到2010年底,苏南、苏中可望以县(市)为单位实现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但苏北全面小康进程相对缓慢。2009年,在四大类18项25个具体指标中,苏北有10个指标未达标,其中核心指标人均GDP比目标值低1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目标值低18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目标值低1262元。可以说,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关键在苏北,重点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有利于苏北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整体纳入长三角的两大机遇的优势,更大力度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快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着力增强发展活力
  完善统一的组织领导体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应当整合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的区域发展领导组织,建立统一的区域发展领导机构,以便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移战略的顺利实施。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企业和行业的直接干预,加强政府在宏观调控、规划引导、产业政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为区域协调发展及产业顺利转移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优化区域合作体制。从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城镇乡村、国际区际区内、政府行业企业等不同维度,优化政府行为,推进行业交流,引导企业合作,增进社会互动,构建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功能多样的区域合作体系。
  
  (二)以区域合作平台为依托,着力强化区域政策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积极构建有力高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是加强三大区域间以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规划合作,通过定期交流、信息共享、规划互动的方式,在不同规划层面上实现目标互补、功能互补、产业互补、项目互补和措施互补。二是加强区域内以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政策交流,建立政府层面、部门层面、专家层面的政策磋商机制,将政策的研究、制定及决策统一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

总体目标和要求之中,以实现各地区之间相关政策的相互支撑。三是加强区域内以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与交流,构建区域产业之间在招商、投融资、制造、贸易、技术、市场信息等领域的合作平台,促进产业合作、加速产业转移。
  在区域支持政策方面:一是规范区域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区域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与财政补贴标准,并通过
  +途径进行财政拨付:按人均GDP水平和人口数量为各地提供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支持;按人口结构和经济规模,提供对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支持;科学评估各地税收征收潜力和努力程度,核定标准收入,按财政收入能力来确定转移支付额度。二是创新区域金融支持政策。一方面,呼应国家战略,探索筹建区域开发银行,满足区域开发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建立区域发展基金,规范资金的来源、使用方向、使用方式、使用重点、监管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在政策创新上下功夫。特别是要针对一些地区政策不配套、政策跟不上的问题,加大政策配套完善力度,坚决防止政策效应逐层递减。
  
  (三)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加快推动产业转移。完善地区间挂钩帮扶机制。进一步深化苏南与苏北挂钩、结对帮扶政策,使之形成地区间的资源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推动苏南等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苏北转移,使苏南地区腾出空间和其他资源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同时苏北地区充分利用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降低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约束。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苏中、苏北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实行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用等量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苏南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都市圈和产业带的建设提升地区竞争力,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三大区域应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加快向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的机遇,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本流入的产业导向,实现对资本利用水平的新突破。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等,把招商引资重点放在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战略性投资项目上,以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推进产业高度化,全面提升江苏制造业的竞争能力。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苏北经济的活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是否发达。激活壮大县域经济,一方面需要自身不断解放思想,敢想敢试敢冒,形成内生增长机制,增强区域竞争力;一方面也需要外部力量助推,认真落实好有关政策要求,提高县级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效益。要大力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四保惠民”制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以沿海开发为突破口,着力推动苏北大发展
  深入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放大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效应,坚持科学开发、集约开发、绿色开发,统筹推进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发挥港口、土地、岸线资源优势,加快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基地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环保、汽车和风电装备、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定位后开发、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科学开发利用滩涂、岸线资源。提升沿海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重点推进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设,加快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沿海铁路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尽快把沿海地区建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五)以城市发展为载体,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加快建设苏南及沿江城市群,积极培育沿海、苏北腹地城市群,构建新型城市群和城镇网络,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苏南及沿江城市群处于长三角北翼核心区,要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提高国际竞争力;沿海、苏北腹地城市群要坚持规模扩张与功能建设并重,成为推动区域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要集中力量建设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沿海中心城市,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临海中心城镇。充分发挥连云港的城市功能和港口功能,成为苏北新的发展增长极,带动盐城北部、淮安和宿迁东北部的经济发展。要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六)以永续发展为根本,着力提高环境质量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开拓发展空间,持续优化生活空间,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在加快苏北发展中,绝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严把环境准入门槛,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审批,把产业引进和发展的过程变成改造提升、优化布局、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要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协调管理与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使苏北地区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责任编辑:金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