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江苏农业的转型升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少华 李德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江苏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方面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在发展理念上要有转型升级的强烈意识
  
  现代农业赋予了农业更多的发展维度,也为农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农业发展不能仅满足于实现比较单一的粮食保障功能,应更多地跳出农业看农业,因此,发展理念的转变是必要的。首先,发展理念应由注重一产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目前我省各地已经涌现出了大量农业功能多样化的典型案例。应结合我省省情深入分析农业多功能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我省农业功能定位,坚持“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的思路,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努力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民增收。其次,发展理念应由以数量扩张向品质质量提升转变。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解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注重。以此为契机,应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优势特色品牌农业。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面质量控制。强化农产品检测检耕体系建设,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保证绿色、生态、安全、品牌农产品进市场。第三,发展理念应由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经营创效益转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将日趋紧缺,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发展农业已不现实,在保证全省粮田面积6600万亩的基础上,必须转向依靠科技,依靠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江苏省农科院提出过“藏粮于科技”的观点,即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在不增加土地、不增加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科技(品种、技术)的提升,通过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并通过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依靠科技、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取向。
  
  二、在经营方式上要有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要加快形成以专业农民、家庭农场为基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
  一是继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土地规模小而分散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从总体上看,目前江苏已经具备了加速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一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催生规模经营。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0%以上已转向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非农收入占收入构成的75%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已达90%以上;二是社会资本大量回流农村,有助于带动规模经营;三是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在当前形势下,要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在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政策激励、市场培育、优化服务等方法,引导农户流出土地;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大户采取转让租赁、招标承包、土地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规范有序流转土地,做到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有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建立价格指导机制,全面推行土地流转档案信息化管理,健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健全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开展对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的调处,为土地流转的有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针对我国一家一户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营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农村走向现代化和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从当今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凡是农业发达、农村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比较发达。美国和法国是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业一体化的程度也很高。从农产品的品种改良、生产经营、包装运输、价格质量、技术培训。到商业信贷、销售网络、国际经济协议等,几乎无一不是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的。目前江苏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社农户累计达到54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6%,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有大力促进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使我省农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之路。
  三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质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优化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产生聚合效应,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实现加工增值提效,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这一市场主体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按照国际规则,把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贯穿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真正实现全程质量控制,整体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南京雨润集团,如果按平均每户5头的饲养量计算,2009年直接带动了500多万户、2000万农民实现增收,增收总额近75亿元。但目前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要鼓励同类大小企业资产重组、技术改造、联合兼并、抱团合作组建企业集团,营造农业龙头企业的“航空母舰”。
  四是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由专业农民扩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经营的新生力量。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发展家庭农场,有一些地区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如上海市松江区已发展家庭农场748户,浙江省慈溪市家庭农场已经达到了435家,涵盖了农林牧渔各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农村土地不断流转和家庭经营规模的扩大,家庭农场将会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模式选择,要加强培育,规范发展。
  
  三、在科技兴农上要有转型升级的知识准备

  
  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首先,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完善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改造换代。要突出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认真抓好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强对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和农业工程与装备技术的研发,加快推进设施蔬菜、花卉苗木、规模养殖、观光农业等生产技术集成。健全完善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中去,形成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有利创新的外在合力。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协作机制,按照谁出成果支持谁的原则,用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在设施农业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其次,应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是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由于大规模的压缩乡镇编制,乡镇级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少,队伍流失严重,再加上财力、物力有限,推广服务手段的落后,依靠财政供养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同时,村级农技服务网络基本空白,农技服务工作在村级出现断层。应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科技推广普及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其公益性的地位。深入开展以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为内容的五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进一步提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待遇、工作运转、推广服务保障水平,逐步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完善落实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聘任制度,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的稳定。第三,应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造就新一代农民,是新时期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完善农村科普教育体系,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工作应切合实际,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制定好中长期培训规划,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充分运用举办科普报告讲座,组织科普知识竞赛、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技咨询、专家学者田间指导、互联网技术、播放科教电影和录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科学知识。
  
  四、在服务体系建设上要有转型升级的平台支撑
  
  根据中央与省委的指示精神,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搭建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起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融信息采集发布、农产品营销、工作联络、预警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科学引领生产发展。二是构建营销服务平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搞好产销对接,加大促销力度,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构建科技服务平台。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加强技术指导,开展科技培训,实现农业科技网络服务全覆盖。四是构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农民组建植保、农机等专业服务队,发展农业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五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使我省农业有足够的资金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0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