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纲 郭庆军 史道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根本的是要加快培育新农民,而这方面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是要突出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教育,要认清现状,开拓视野,把握新变化。从兴化市来看,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兴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完成大半,但供需矛盾突出,加上教育资源短缺,农民就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的压力。目前,兴化市农村劳动力63.13万人,已向非农产业转移47.12万人,占总数的74.6%。但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就业层次低,体力型务工人员占40%以上,已转移出去的不少农民面临被淘汰的窘境,需要重新就业的劳动力有不少达不到素质要求,介绍成功率较低。提高农民素质的教育资源不足,兴化市目前招生能力达千人以上职校仅1所,乡镇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设施不到位、师资力量不配套的情况,远不能满足就业培训的需要。二是农民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但就业歧视门槛依然存在,相关保障跟进迟缓,在重视农业、农业效益增加的情况下,劳动力转移面临回潮的压力。目前兴化农民新增收入中近40%来自劳务收入。然而,一方面,随着收入上升,务工农民在城镇中的生活成本也迅速增加,在扣除住房、生活消费等方面的支出后,所剩的并未增加多少;另一方面,对务工人员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尤其是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问题依然存在。据了解,兴化市签订劳动合同的务工人数只占总数的20%左右,而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及工伤保险的更少。三是农民创业方兴来艾,但创业观念、创业本领等制约因素仍然很大,相关服务引导手段不够,变民工潮为创业潮面临转变的压力。目前,农民创业最大的问题仍是创业观念,最缺的仍是创业技能,最急的是创业无门,最需要的仍是良好的创业环境。这些情况说明,新形势下,对农民的就业创业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新形势下引导农民就业创业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是激励农民坚持不懈地走出去就业创业,加快农民变市民的进程。这方面的成效应该体现在两个重要变化上:即“职业”的变化,农民从“一产”转向“二产”、“三产”,从单纯的种植业转向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身份”的变化,融入城市生活,改善生活方式,优化人居环境,提高自身素质,由农民转变为市民。这两个重要变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少农民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抓住这些,现代农民教育才能发挥积极的效用。二是用先进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培植一代新型农民。一方面要放大现有的农民创业者和企业家效应,发挥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帮助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选择农村种植、养殖大户、专业户、打工返乡户等具备从生产型向创业型转变的农民作为培植对象,以造就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新型农民。三是增强“凤还巢”推进创业潮的意识,通过引导城乡双向创业,在农民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推进农民就业创业要有新举措。首先,始终把就业创业的观念教育摆在首位,解决好想就业创业的问题。兴化市既有戴南、张郭两镇在苏中崛起的典型,也有泰州市重点帮扶的13个经济薄弱乡镇。造成发展如此悬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农民的创业观念问题。要突出围绕放大戴南、张郭效应,深化”三创“精神主题教育,以激发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内在动力。其次,坚持把实用技能的培训作为主要内容,解决好能就业创业的问题。可以市职业教育集团为龙头,以市属三所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主体,以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培训机构为补充,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和体系,切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再次,致力把信息指导、典型引路、帮扶推进作为主要手段,解决好会就业创业的问题。近几年兴化市树立朱同林、孔繁彬、姜宗咸等一批农民创业的典型,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沈伦镇在昆山、江阴劳务人员输出聚集的地方,设立管理办事处,为农民联系工作、沟通信息,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今后,在这些方面要加倍努力,进一步致力于创业帮扶,鼓励实践。
   开展农民就业创业教育必须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求实创新,强力推进。一是高度重视,列入政绩考核。把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教育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认真规划,组织实施。二是多元投入,完善教育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可设立农民教育专项资金,重点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确保必要的经费投入。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投入渠道。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做到“优化公办、发展民办、引导外办、鼓励联办”,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狠抓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党政各部门切实履行组织农民就业创业教育的职责,坚持主动适应农民需求,抓规划,争主动,强配合,促落实。四是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提高。坚持探索实践,着力从体制机制上突破,经常了解广大农民对教育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切实改进,增强实效,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注重总结基层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推进农民就业创业教育上水平、上台阶。
  (作者单位:中共兴化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丁和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1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