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宝席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根据党中央“交出两个文明令人满意答卷”的要求,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智力支持,而且对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大保证作用。
  
  一、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回顾
  
  从发展历程看,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大体经历了如下历史阶段:
  (一)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据党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的要求和中宣部等部门发出的《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精神,1981年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党政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各行各业积极响应,把“五讲四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开展了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讲文明、讲礼貌”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发动广大市民参加“五讲四美”活动,1982年3月,上海开展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内容的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使全市的环境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从1983年开始,“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重点内容从治理“脏、乱、差”转为开展“三优一学”(创造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学习雷锋和先进人物)活动。
  上海注重引导“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向加强精神文明的基础性和制度化建设的方向发展,提出“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的目标,使“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根据新的发展目标,从1985年开始,以颁布《市民文明公约》为契机,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以“五爱”、“四有”、“三德”和文明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的文明市民教育,结合评选“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百件好事”,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大文明单位的建设力度,到1990年,全市已创建481个市级文明单位,5000多个区、县、局级文明单位;进一步深化“三优一学”活动,加大“脏、乱、差”治理力度,使创建优美城市环境活动得到扎实推进,通过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和评选“最佳服务窗口”、“青年文明岗”、“军民共建”等形式,推进了优质服务,美化了城市环境,为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全力实施“两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上海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努力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利用群众性精神文明大讨论的有效方式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1991年以“90年代上海人形象”为题开展的群众性大讨论,使大家形成了树立上海人“文明礼貌、勤奋高效、胸怀大志、开拓创新”形象的共识,在全市倡导以振兴上海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上海人的良好形象。同时,积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国防教育基地、重大市政建设工程等的重要作用。至2000年,上海已有市级青少年教育基地34处,区、县青少年教育基地1016处,街道、乡镇级社会考察点9900处。全市每年约有1000多万人次参加参观、纪念活动,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全力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1993年2月上海发出开展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三学”活动的实施意见,一场遍及全市的“三学”热潮拉开序幕。活动注重坚持“自愿、自费、基本业余学习”以及“岗位成长”的原则,注重与培养大批深化振兴和发展所紧缺的人才、大批合格劳动者相结合,与职工的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活动相结合,使“三学”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到2000年底,上海有200多万职工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和学习。此外,还通过科技节、科普工程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并在设施建设、教育基地创办和优秀作品出版等方面加强了科普工作力度。造就了许多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技术、岗位能手,为上海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着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积极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从1995年起,针对公共场所常见的不文明现象和部分“窗口行业”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相继开展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的“七不”规范教育活动和全行业规范达标服务活动。从1998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创建“文明标志示范区”活动,以外滩、人民广场、新客站、虹桥机场等10个文明标志区域为重点,成立“七不”示范区域,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秩序。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1997年7月27日,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宗旨的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推动志愿者活动深入开展,此后全市绝大部分区县都相继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在不同岗位及大型活动中积极发挥志愿服务、文明礼貌作用。
  扎实推进文明社区、文明家园、文明村镇创建。为了给群众创造一个安全、有序、文明的生活环境,1991年上海明确提出创建文明小区标准,围绕“安居乐业”的目标,上海各区县党委、政府将建设文明小区作为为民造福的实事工程列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本着面向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的宗旨,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活动。到2000年,上海已有市级文明小区1201个,文明社区57个,全市已有2/3的居民生活在市、区两级文明小区。从1992年开始,上海在郊区开展“抓庭院建设,建文明家园”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以抓庭院经济为切入点,以创建文明家园为目标,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并于1998年开始首次评选,使以文明村镇为基础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逐步覆盖广大郊区农村地区。
  (三)迎世博全力建设“七建之城”。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成功申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上海根据党中央的新定位、新要求,紧紧抓住举办世博会的有利契机,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引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目标,全力推进“七建之城”建设,即要守秩序,建法治之城;要讲卫生,建健康之城;要护环境,建生态之城;要有礼貌,建礼仪之城;要重信用,建诚信之城;要爱科学,建学习之城;要献爱心,建友善之城。上海迎世博建“七建之城”,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积极实施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为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宗旨,上海发布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提出从2004年到2010年,上海要达到由“七不”向“七建”的跃升。2004―2005年,围绕革除市民行为陋习目标,重点开展“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游园”、“文明用厕”专项活动,动员全社会人人来当志愿者,形成讲文明的社会氛围,使部分市民在行路、乘车、游园、用厕等方面的不文明陋习得到较好克服;2006~2007年,以贯彻落实《关于“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上海市民践行公共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为重点,开展“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手中”以及“百万家庭学礼仪”等重大系列活动,聚焦社会公德,规范公共行为,践行公共道德,优化公共环境,推动市民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按照2008-2010年实现世博目标的要求,继续深化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上海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稳步实现。

  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从2001年开始,采取“条块结合,区域联手”的方式,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推动郊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加大文明行业的创建力度,在全行业规范服务达标的基础上,提出创建文明行业报告,不断加快文明行业建设步伐,注重加强监督管理,突出诚信建设;积极实施2005年版精神文明创建标准,文明小区和社区整体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整体文明程度有了新提高,文明行业的创建范围和窗口行业服务质量有了新改善。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开展,上海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的同时,于2006年4月颁布了《关于“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上海市民践行公共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上海公民道德教育和实践全过程。结合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广泛开展“学先进、树典型”活动,对干部群众进行价值导向和行为激励。
  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后,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继续发挥“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等行之有效的学习品牌,打造“迎世博、学双语”(普通话、英语)、“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家庭学礼仪”等学习品牌,努力构建终身教育平台,激发市民的学习热情。
  
  二、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大的促进作用,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始终坚持高度重视,精心规划,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强大动力。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谋划。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就狠抓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并于1986年制定《中共上海市委关于“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规划》,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建设任务的加重,上海市委提出“越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制定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此后历届上海市委都把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在实际工作中。20世纪90年代,上海根据邓小平提出上海要在20世纪末交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份令人满意答卷的要求和江泽民对上海要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指示精神,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的时候,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不动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过程中,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动摇;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同时,坚持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动摇,使上海精神文明建设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有效推进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锻造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活力。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在创建文明单位的过程中,上海广大基层单位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创建文明单位规划,把建设文明单位作为加强基层建设的一条主线,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任务在基层落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随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的形成,基于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事关上海改革开放大局重要性的认识,上海积极探索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推进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从1998年开始把文明小区创建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程项目,并推动文明小区向文明社区拓展,形成服务机构网络化、服务内容系列化、服务项目实体化、服务队伍志愿化的社区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普遍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设立外来人员登记站,开发服务业,拓展再就业渠道,使群众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实际利益,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始终坚持为了群众,群众参与,奠定精神文明建设深厚的群众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上海抓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吻合,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使之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连续实现三个“三年大变样”的建设过程中,上海紧紧抓住精神文明建设与群众要求相一致的切入点,广泛开展以“安居乐业”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广大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文明小区创建活动;以社区资源共享、社区文明共建、社区责任共担、社区荣誉共创等为主要特征,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共同参与,旨在提高广大社区成员社区意识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以提高全行业职工整体素质,优化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环境为特点的行业规范服务达标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等等。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体现群众的意愿、实现群众的利益,从而使各项建设活动成为人民群众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形成了全社会都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人心齐、民气顺的政治局面。
  (四)始终坚持虚事实做,重在建设,夯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基础。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要有远大目标,更要有扎扎实实的行动。上海采取以下方式夯实精神文明建设基础。一是坚持虚事实做,要求明确。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层层分解,使其变为一件件可操作的具体事情和工作。二是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张旗鼓开展的“七不”活动就属于这方面的典型事例。“七不”活动看似“小事”,但其目的是从提高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这样的“大处”着眼,使文明习惯渐渐渗透在市民的行动中。三是创新载体,重在建设。组织“百万市民看上海”、“百万学生看上海”以及城市居民看农村、乡村农民看市区等大型参观教育活动,增强上海人民的自豪感和建设上海的自信心;开展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大力宣传包起帆、马桂宁、徐虎、曹道云、“南京路上好八连”等先进典型事迹,在全市人民中树立学做先进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晏蔚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0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