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又好又快发展的自主创新支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长生

  [摘要]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资源和环境约束是世界普遍遭遇的发展性问题;以自主创新破解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约束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日俱增,而且愈来愈成为国家安全的有效保障。从我国的现实看,资源性约束与增长模式惯性成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刚性。树立全社会致力于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政府对于自主创新的引导和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成为我国以自主创新破解资源与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自主创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支撑
  [中图分类号]F20;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7-0029-04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应对未来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种兼顾发展的效益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增加的崭新发展理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与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即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
  
  回首世界经济发展的路径,无外乎选择创新依靠型、资源依赖型或者技术依存型。以创新依靠型选择取代资源依赖型、技术依存型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日俱增,越来越高于资源型投入的贡献率,资源依赖型逐渐被创新依靠型的发展路径选择所取代。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等经济学家对美国1900-1996年间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人均产出每年1.8%的增长中大约有1.5%(约占83%)来源于技术进步。索洛(R.Solow)、丹尼森(E.F.Denison)、库兹涅茨(S.Kuznets)等人所做的统计分析以及罗默(PRomer)、费格伯格(J.A.Fagerberg)、阿罗(K.Arrow)等理论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经济增长最持久的源泉在于知识生产和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实际上,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日俱增,20世纪初,仅为5%~20%,到60年代,这个比例上升到50%左右,80年代,则高达60%~80%,90年代甚至达到了90%。回眸世界经济与创新发展史,在过去50年、100年、200年中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不是资本的积累,而是技术的进步。索洛证明,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途径是技术升级,美国经济增长大约80%源于技术创新,仅20%左右源于资本积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的与日俱增,以至于理论和实践都使世界领先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所谓的“知识经济”或“新经济”(美国人曾如是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
  当然,世界经济发展的教训也从反面证实,创新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国际上人均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其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特别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是如何处理的尤其需要我们注意。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世界上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像韩国、芬兰等国家,它们建立了自主的产业体系;还有一种是像拉美一些国家,因其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时期的问题,落入了“增长的陷阱”。其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发展的自主性较差,增长动因依赖于国外的技术、资本等要素,缺乏创新能力,丧失了发展的独立性,国际上经济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同时,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金融风暴到来3年之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克鲁格曼教授就发表论文《东亚经济的奇迹》,指出,“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奇迹建立在浮沙之上,没有技术创新的支撑,很快就会出问题。”因此,进入21世纪后,创新已经成为各国增强企业抵御经济风险能力的重要源泉。
  
  二
  
  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性约束日益明显,资源人均相对拥有量日渐萎缩,但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难以在短期内克服,资源投入量大且资源利用率低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刚性表现为资源性约束与增长模式惯性。
  我国人均资源短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全国600多个城市有一半缺水,森林人均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林地、草地、湿地也在逐年减少。石油、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十分紧缺,对外依存度均在40%以上。生态环境也面临巨大压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对能源、资源等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这两大约束将始终存在。如果继续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而且最终可能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如期实现。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能源的高投入基础之上的。例如,2005年中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铁、水泥、氧化铝分别占到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40%和25%,尤其是有些资源产品增量部分所占的比例更大,其价格也随之上扬,进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中科院2006年出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公布了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资源总体消耗状况比较,以及中国资源消耗总量的国际排名。可以看出,中国资源环境压力的形势严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日趋紧迫。报告指出,当年中国的GDP(按汇率计算)约占世界的3.9%,但可以看到,重要资源包括煤炭消费量、钢材消费量、水泥消费量、常用有色金属消费量、年淡水使用量、化肥消费量、海洋年捕捞生产量等均为世界第一,分别占世界的31.9%、27.0%、45.6%、19.1%、15.8%、28%和17.3%;一次

能源消耗总量、石油消费量、精炼铝消费量、精炼铅消费量、精炼镍消费量、纸和纸板总消费量为世界第二,分别占世界的12.3%、7.3%、19.0%、17.0%、10.7%、14.2%。同时,主要危害物的排放量也令人堪忧,其中有机水污染物排放量、SO2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燃料燃烧产生的CO2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的14.9%。同时,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但我国目前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已占到世界的第二位,能源利用率仅为33%,远低于43%的世界平均水平。从资源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分类方法来看,我国资源的投入结构与使用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原油、原煤、铁矿石、钢铁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约占世界的一至四成;煤炭消费量、常用有色金属消费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物质消耗量这么大,但生产出来的价值量又比较低。就是用同样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4到1/6。2003年我国GDP增长为9.1%,增长总量不到世界GDP增长总量的4%,但我国能源消耗却占到世界总消耗量的30%。我国每增长单位GDP增长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而且,高物耗、高能耗加剧了中国巨大的资源对外依存度,2003年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52%,铜接近70%,钾超过80%,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应当看到,劳动力比较优势之路将越走越狭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通过大规模的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借助其技术溢出、人才溢出和市场溢出而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利用“搭便车(free tide)”越来越难以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技术溢出的陷阱往往导致技术的挤出效应,致使产业链上游企业难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获取自主品牌。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较少,我们生产的产品利润率过低。同时,迫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和投资母国国内就业压力,劳动力成本必将逐步提高,劳动力比较优势也将逐步丧失,我们越来越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中获得应有的利益。
  “原始性创新能力缺乏,集成创新能力缺失,加之科技引进模仿的边际效应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其结果是科技创新能力低下。长此以往,就不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最终导致所谓‘一低两高’,即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与对能源资源的依存度高。”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并不具有要素禀赋优势,资源相对贫乏且利用率较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资源与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日益增强,且劳动力比较优势之路将越走越狭窄。要求我们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以创新依靠型选择取代资源依赖型、技术依存型的发展路径,以创新替代资源的投入,并提高资源投入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嬗变,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
  
  随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的日益提高,推进自主创新有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倡导自主创新有助于经济增长数量和效益的提高。要言之,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依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价值体现于它的稀缺性,要从根本上缓解以至解决资源的稀缺和短缺问题,唯一地取决于人类能否借助科技的发展,科学、理性而合理地开发资源和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自主创新可以通过提供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来形成和发展新的产业,可以提高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质量和水平,可以与产业结构的其他制约因素共同促进产业结构变动。借助技术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转换效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方面看,自主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从需求方面看,自主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出口,借助于需求结构变动来实现的,具有间接性。在现实经济发展中,这两种影响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概言之,自主创新对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的传导机制表现在:在推进经济发展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嬗变的进程中,不断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从以下诸方面进行路径选择:增强致力于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政府对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作用,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我们应树立致力于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充分认识我国倡导并从事自主创新所具有的基础与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3位,经济规模、出口能力居于世界前列,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来增加技术开发与创新投入;具有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较雄厚的技术基础;企业研发投入逐渐加大;自主研发有了一定的人才条件,我国科技工作者约为4000万人,研发人员约为150万人(年当量),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约为120万人(年当量),其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特别是国内涌现了一批通过自主研发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的创新型企业与创新型区域典范,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我国出现了如深圳这样的创新型区域,也涌现了诸如华为、中兴、海尔等类似的创新型企业。这些创新典型。为我国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树立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时也坚定了我们致力于自主创新的信心与决心。
  其次,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

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经济快速成长时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十分紧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这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新一轮宏观调控,必须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特点,要求经济要素的协调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唯一出路。在这一意义上,创新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制约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长此以往只有通过非创新性要素的投入获取粗放型增长。应当认识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高消耗、高污染到节约资源、清洁生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取决于自主创新。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于资源能源投入的替代性与增效性,应用高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经济发展模式由“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转变。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资源依赖型和技术依存型的发展路径选择,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创新依靠型的路径选择,以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型取代要素驱动型,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再次,发挥自主创新对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作用,应当妥善处理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对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主导作用。企业天然地作为自主创新主体,但不能由此而否认政府在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卸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相反,由于自主创新具有风险性、长远性和持续性,自主创新天然地存在系统失效的特性,因而,政府对于自主创新的宏观调控成为必然。政府应在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财政支持、税收激励等方面,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与完善并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与作用。作为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导者。政府投入政策应体现政府的资金扶持性与政策导向性,可以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各级政府应大力宣传自主创新精神,树立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并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间接财政支持。政府采购是一项既能节约政府开支,又能间接扶持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制度。目前西方国家政府采购的金额已经占到GDP的10%到15%之间,主要是为了缩短高科技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提高其竞争力。它们普遍采取高价购进低价销出的政策,加快用高科技产品取代传统产品。对高科技产品进行大规模政府采购,从本质上讲是打破市场自然竞争的周期和规律,用经济手段对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落后企业进行强制性淘汰,让高科技产品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市场占有率,从根本上建立起创新带动型发展模式。我国政府采购的市场规模也将逐渐增加,1998年只有30亿元,截止到2007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已经达到4千亿元,虽然仅为GDP的1.62%,但政府采购市场巨大。各级政府要完善采购制度,认真执行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首购订购制度、奖惩制度和进口产品审核制度,改变以往政府采购中“同等优先”甚至“先外后内”的观念与行为,给予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
  最后,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技术发明的首次应用,是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可见,创新是一种直面市场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和组织机制创新。因此,只有企业堪当此任,应责无旁贷地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即创新活动主体、创新投入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目前我国已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际上,企业作为国家层面的创新主体已为发达经济实体的创新实践所证实。然而,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仍显不足。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只有2.6万家,仅占总数的8.8%;拥有注册商标的仅7.3万家,占总数的24.4%对技术秘密进行内部保护的有62万家,占总数的20.7%;拥有自主品牌的有10.4万家,占总数的34.8%。三资企业专利申请比例降低。2006年,三资企业已占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的36.5%,产值的72%。但统计数据显示,申请专利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三资企业分别仅占20.8%和20.6%。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当面对的是,整体而言,我国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应当在财政支持、税收激励、政府采购、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尽快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并致力于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企业在创新中的独特地位,可以将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的比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经费比例和全社会R&D/GDP比例、科技进步贡献率、对外技术依存度等一道作为创新型国家或创新型区域建设的考察指标,这将有助于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R&D投入体系,目的在于,促使企业尽快成为创新经费投入主体、创新活动研发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功能与作用。
  总之,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环境与资源制约因素的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至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逐步且长期的过程。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传导机制,推进自主创新,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创新支撑,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责任编辑 荀福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4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