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现代课程观下的师幼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素慧

  摘要:课程观在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内涵: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在这样的课程观下,幼儿园里的师幼关系,也呈现出了诸如平等、对话、理解这些老生常谈的新特点。而要想使师幼关系具有这些特性,就要尽力保证幼儿学会选择具体的运行目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师幼关系;选择
  20世纪后半期,国际社会逐渐由两大阵营的对垒转变为多元化,中心论的思想已不适合世界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反传统、反体系、反中心为标榜的后现代主义出现了。后现代(postmodern)是相对于现代(modern)而言的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934年弗奥尼斯出版的《西班牙暨美洲诗集》,后来阿若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也使用了这一术语。到70年代末,这一以批判现代文化为主的社会思潮在西方已非常流行,对社会学,美学,语言学,历史学到宗教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70年代开始,尤其是80年代,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方法对包括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尤其是对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价值观念理解课程的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在众多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之中,多尔的课程理论尤为显赫。多尔在批判泰勒的这四个阶段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杜威的经验认识论,认为后现代课程观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的课程,一种探索并不断扩展的网络所构成的课程,即4R课程(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一、后现代课程观下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认知、情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对师幼关系的认识上,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师幼关系的观念,主要有1.“主-客关系”的认识;2.“主导-主体关系”的认识;3.“双主体关系”的认识;4.“互主体关系”的认识[1]。
  那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观照下的师幼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师幼关系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是“我与你”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我与你”的互主体关系。其具体特点论述如下:
  (一)平等
  即教育过程中老师和幼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是学习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下,老师采取民主作风,注重所有的幼儿,与幼儿共同制定计划,共同设定规则,共同执行计划、规则,尊重幼儿的发展潜力,相信幼儿的自我发展能力等等。但这并不是说抛弃教师的作用,而是重构教师的作用:“平等者中的首席”。这样,教师的权威就被置于平等的师幼关系之中。也就是说教师权威和师幼平等并不相悖。教师应在活动中适当地树立自己的权威,但在人格上、在情感交流上,师幼应是平等的。正是这种平等有利于实现教师的真正权威,使这种权威建立在学生内心世界上,而缺乏平等意识的教师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如果幼儿对教师只有 “畏”而没有 “敬”,教师在幼儿眼中只有 “威”而没有 “信”,师幼之间的平等等于一句空话。
  (二)对话
  即后现代课程观下的师幼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即师幼关系是师幼双方行为之间的直接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师幼关系是双向交流活动,在互动中进行沟通、理解、交流,使彼此的经验、知识、思想、价值、情感、态度等都显现出来,并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师幼的交往中,不仅教师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对教师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幼儿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态度、要求,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教师与幼儿的关系。[2]正如多尔所说:“在这一新的后时代,我坚信,我们需要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感……为此我提倡一个以会话――对话性会话――为核心的课程。”[3]真正的对话不在于要证明一种立场的正确性,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要将不同观点联系起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寻求真知。对话要求师幼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教导 “无知”的幼儿,而应是更多体现为师幼共同探索、相互影响;教师更多是作为幼儿的倾听者、交谈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讲解人;教师跟幼儿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对话还要求师幼双方内心世界敞开,尽可能倾听和接纳对方的意见。
  (三)理解
  师幼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一种相互理解。这是指两个主体之间在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存在着某种协调,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4]。即师幼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良好的,师幼之间在经验、信息、情感、认识等方面的沟通与分享。理解还体现为从对方那里得到体认,彼此映照,从对方那里“看到”自己。例如,一些孩子会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问题、想法、意见、建议、主张,并希望得到教师的回应。教师的回应对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师幼相互理解的重要标准。
  二、后现代课程观下师幼关系的运行目标
  从课程实践的角度来看,师幼关系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体现。那我们所追求的平等、对话、理解的师幼关系的运行目标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后现代课程下的师幼关系要对幼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元化趋势,在这多元化社会中,选择的作用就逐渐的凸现出来。马克思说“选择是人比其它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选择可以说是人的生存方式。选择是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自身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5]。教育目标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环境的选择、教育方法的选择,另外教育自身所具有的为社会选择文化和各类人才的功能,使选择在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让儿童学会选择,实为学会运用自由。学会运用自由应成为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6]”因此,幼儿园里师幼关系的运行目标就是让幼儿学会选择。具体的说就是在师幼关系的具体运行中,保证幼儿的选择权利,唤醒幼儿的选择意识,培养幼儿的选择习惯和提高幼儿的选择能力。   (一)保证幼儿的选择权利
  每个人都选择的权利,而在实际上,幼儿选择权利往往被剥夺了。突出的表现是家长习惯于包办、干涉孩子的各种事情,凡事都由父母做主,小到吃穿用,大到爱好、兴趣的选择。幼儿园里的教育中也是这样。教师很少给幼儿留有选择的余地,教师都希望幼儿听话。从某种程度上说,听话也是选择权利丧失的表现。长此以往,幼儿养成了由别人帮他选择的习惯,凡是不动脑,一味的等人、求助。结果造成后天的能力低下、智障;造成幼儿没有自己的兴趣、没有自己的爱好,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等到有一天,孩子终于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会陷入万分痛苦之中。在师幼关系的运行中要尊重幼儿,保证幼儿的选择权利。
  (二)保护和唤醒幼儿的选择意识
  如果不能保证幼儿的选择权利,幼儿习惯于言听计从,一切听从教师和家长的安排,凡事离开他人就作不了决定,养成严重的依赖感,缺少处理事物和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一定会导致其主体性的丧失。选择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是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重要表现。因此,在师幼关系的运行中要唤醒幼儿的选择意识,让幼儿从小就有选择的意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幼儿的选择习惯,提高幼儿的选择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选择的习惯和提高幼儿的选择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丰富而繁杂,多元价值共存,将逐渐成为几乎所有社会领域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将逐渐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多元化,自主选择将成为新世纪中国人在价值生活中的一种趋势。对幼儿进行选择教育是必要的,要教会幼儿学会选择。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从小培养幼儿选择的习惯。在师幼关系的运行中提高幼儿的选择能力,以便于孩子将来在面对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时,能从容应对,不至于惊慌失措。
  【参考文献】
  [1][2]刘焱.学前教育原理[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8-170,167.
  [3]冯志军.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探析[J].湖南教育,2003(22):17-18.
  [4]转引自刘惊铎:交往之教育价值的理论解读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2-6.
  [5][6]王守纪.重视选择 学会选择―后现代主义选择观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2(04):30-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855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