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东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分析与农业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青海海东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进行了评价分析,找出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立足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海东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对策
  青海海东地区地处祁连山南麓,位于我国内陆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相嵌地带,属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区。行政辖6县、94个乡镇、1605个行政村、7582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国土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82%;总人口15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8.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8.2人。从全省来看,海东地区热量条件相对优越,光能资源丰富,降水和气温匹配较好,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生产。
  一、优势分析
  (一)区位条件
  海东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较发达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条件相对较好。辖区内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完善。青藏铁路、109国道、兰西高速公路横贯全区四县,西宁机场距行署所在地仅7.5公里,公路四通八达,电网密布、电力资源相对富有,通讯事业发达。土地开发利用率高,草地比例大。
  全区国土面积1.32万平方公里,折合1980万亩。其中农用地1578.17万亩,建设用地49.39万亩,未利用地329.03万亩。在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302.25万亩,人均耕地1.95亩;园地面积7.65万亩,林地面积410.80万亩,牧草地763.75万亩。耕地土壤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土壤团粒结构良好,土壤温度、矿物质(N、P、K及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含量可基本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求。
  (二)气候冷凉,降水和气温匹配较好
  典型的内陆高原气候赋予海东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降水集中、气候冷凉等农业优势。年平均气温0.6~8.6℃,年均降水量319.2~531.9毫米,相对湿度一般为57~60%,年蒸发量1275.6~1816毫米,年日照时数2200~2800小时,年日照率56~71%,≥0℃积温1450~3570℃,太阳辐射量一般为580~600千焦耳/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196~250天,无霜期90~185天。
  (三)种质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多
  海东农业历史上属于开发农业,加之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蕴藏着丰富的农作物品种和野生植物种群。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库储备的大多数种质资源均来自于海东地区,还有孟达自然保护区分布有500多种野生植物品种等等。可见,生产上应用的农作物品种、牧草种类、林业树种以及有待开发的生物种群将是今后海东农业纵深发展的可靠基础。
  (四)人文景观多,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海东地区比较出名而且品位较高的旅游景点有瞿昙寺、十世班禅故居、柳湾彩陶古文化遗址和国家级孟达自然保护区(循化孟达天池)、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另外,有待开发的黄河上游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水电站库区观光游,土族、撒拉族民俗风情游以及众多寺庙人文景点观光游、小林区休闲生态游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补充。海东旅游资源可谓发展前景广阔。
  (五)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海东地区是青海省重要农业经济区,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劳动力富余。全区农业人口134.42万人,实有劳动力资源73.38万人,剩余劳动力达到43.32万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农村二、三产业和设施农牧业等集约高效型农业提供了人力保障。
  (六)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健全,科技支撑较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为补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服务网络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良种繁育、农机管理与农机技术推广、水利水保、畜牧兽医、林业、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等为主的十大服务体系,地、县、乡三级农牧业技术服务网络健全。
  二、农业发展的困难与问题
  (一)主要制约
  1、水土流失严重
  湟水、黄河干流两侧面积约为1.24万平方公里的低山丘陵区,是全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时期,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相当一段时期,不少地区毁林开荒,滥垦草场,种“大字报”田,致使植被、特别是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治理面广,难度大,任务重。
  2、水资源日趋紧张
  海东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可利用水资源贫乏。全区白产水资源量17.61立方米,可利用量10.56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128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58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1924立方米/亩的四分之一,属水资源短缺地区。同时,区内过境客水资源量173.77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量20.82亿立方米,目前开发利用仅为40.7%,属工程性缺水。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灌溉管理跟不上,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田间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大水漫灌、渠系渗漏严重,水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
  3、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海东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冰雹、霜冻、沙尘天气等,尤以旱灾、冰雹危害为甚。据统计分析,早灾发生频率达81.8%,冰雹发生频率达100%。由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在农作物成熟期,还伴有洪涝和泥石流灾害发生。
  4、地方经济整体发育水平低,农业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力匮乏,融资渠道单一,对农业的“反哺”能力相当薄弱,农业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由于群众收入增长慢,自身经济实力差,投入农业再生产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拮据,支农投入比例小,农业发展资金短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差异,形成了全区农村经济结构各异性。川水地区交通便利,通讯畅达,农业生产条件好,农民接受信息能力快,商品经济意识较高,农民从二、三产业和劳力输出中获得收入也较多;浅山地区虽然光热条件较好,但农业覆盖面大,水资源缺乏,生态条件差,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呈现出低而不稳。脑山地区由于受热量条件限制,以种植油菜、青稞杂粮为主,群众总体生活水平较差,经济不活跃,有待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从根本上着手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2、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订单合同履约程度低。其一是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质量档次低。部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其二是产业化经营档次低,规模小,大多数龙头企业运行机制不健全,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现有龙头企业多属于资源加工型企业,技术含量不高,精深加工程度较低。
  3、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水平低
  海东是个农业大区,农业人口众多,劳动者作为发展的第一因素普遍存在着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捕捉市场信息能力差,农业实用技术水平低,覆盖面小;乡、村两级服务组织功能弱,科技人员缺乏,知识老化,服务手段传统,农业科技信息、新技术延伸不够深入,难以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
  4、农村贫困人口多,自我解困能力弱
  受自然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民增收困难,扶贫众多工作大多需要国家和省上的支持,且没有形成长效投入机制,一些脱贫的农户返贫率较大,加之贫困地区广大群众普遍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自我解困能力较弱。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按照“特色、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的跨越。
  (二)发展对策
  在正确认识区情的基础上,从未来发展态势分析,突破以往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狭隘思想,重新定位和思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和资金投入,积极发展高原现代农牧业,努力提高优势和特色农业份额。
  1、深挖耕地资源潜力,减少耕地非农占用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开发建设6万公顷宜农荒地后备资源,保障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继续保护和稳定现有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依法规划和计划用地,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坚决制止撂荒和乱占耕地的行为;三是稳步建立耕地的合理流转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的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经营权的依法流转,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四是大力推行“用养”结合的耕地经营方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基础生产能力。
  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干旱缺水,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的状况,是长期影响我省及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紧紧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快开发资源,建设一批水利骨干工程。二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河黄流域灌区加强对水利设施砌护,防渗防漏,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干旱山区山区更要结合当地的条件,多形式地发展节水农业。
  3、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
  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发展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布局与基地建设,着力推进特色产品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进程。种植业上不断发展壮大马铃薯和油菜两大优势产业,努力打造优质蚕豆、优质豌豆、食用菌、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循化线椒、薄皮核桃和高原制种业八个特色品牌,引导和培育花卉、杂果、中药材、饲草等四个新型产业。畜牧业发展要立足“立草为业,调整结构、提高总量、增加商品”的原则,着重抓好区内4条草畜带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林业上继续抓好水源涵养林、用材林、水土保持林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有林地面积。加大特色经济林建设,增加林产品品种。
  4、科学规划,积极推动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效增量”的园区发展思路,重点抓好乐都、互助两县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循化“黄河上游现代农业(循化)示范园”建设,使其建成省级示范园区。通过园区的建设和引领带动,促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发展,使示范园成为观摩学习的示范样板,展示新技术、新机制的平台,转化新技术、加工农畜产品的基地,培训新型农民的田间学校,旅游休闲的田园风光,实现创业发展的理想乐园,引领全省高原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5、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紧紧围绕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以建设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特色果品、冷水养殖、牛羊肉、奶牛、毛绒、饲草10大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为基础,不断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通过“市场引导、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全面提高农牧民组织化、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6、大力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种植业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机节本增效和保护地栽培技术(设施农业和全膜覆盖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研究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预警技术,鼓励农户增施有机肥料。在畜牧业上,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培育推广优质牧草,研究推广鼠害防治综合技术,加强对草原的科学管理,实行轮牧或封山育草制度,合理利用草山,防止草场退化沙化。在林业上,以改善生态环境目标,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先进成熟的干旱造林技术,合理调整林种结构。在农村能源利用上,利用辐射强、日照长的特点,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灶、省柴灶、太阳能热水器,开辟环保的可再生新能源。
  7、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力争保持人均耕地的相对稳定。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牧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搞好农村环境卫生和疾病防治,增强农牧民体质。加强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要积极发展和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创新推广模式,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雨露计划和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2696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