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几年,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上升,夯实了我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同时国家对于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就更大。为社会输送专业经济技术型人才也成为各个高校的任务之一,高校应以就业为向导,重视对财经类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下面文章基于就业向导下的高校財经类人才培养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就业导向;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3048
  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国内大众化教育时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长足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的蓬勃发展,增大了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从另一方面看,社会上财经类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人才之间的互相争夺战每天都在上演,因此高校对财经类人才的培养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以就业为导向的含义
  以就业为导向的含义就是,强调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于职业教育的观点: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应当卓有成效地、愉悦满意地为工作打下基础。[1]
  2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21以市场为依托、就业为导向
  财经类人才的培养,相对于传统教学要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原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曾经说过,要把就业问题当作学校的重大问题来抓,从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到就业等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把市场和社会需求摆在第一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把课程和当今经济发展形势、特征紧密联系,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22把素质教育作为本位,能力作为当作基础
  素质教育是学生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财经类人才除了具有经济专业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素养,把这些能力整合起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财经类人才。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字面上看,经济学的概念十分抽象,范围比较广泛,研究的像是一种看不到的、摸不到的规律性专业。想要掌握财经类知识,就应该把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相结合,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主观理解能力,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把所学的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就业当中,达到社会实践的标准。
  3财经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31转变教育思想,把社会发展作为主要任务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未来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职业适应能力都有了的学习及素质要求。[2]财经类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更具多样化。在现今社会中的工作,需要运用到多种知识和理论、方法来进行解决,传统的专业化单一型人才的知识面不足以支撑工作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经济类人才也成为了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财经类人才遇到的现实经济问题可能相对于书本更加复杂,这就需要学生除了精通本专业之外,尝试学习其他课程,具备财经类职业的相关技能。现如今各个社会岗位界限逐渐模糊,新的就业岗位涌现,也使得旧的岗位被剔除,专业单一化的人才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打造具有多项技能的财经类人才,是高校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
  32以就业作为导向,改革培养模式
  先进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设立的,把特定的职业岗位作为目标,通过对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的差异来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特点是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很快的根据对口专业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岗位,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在技术性上的操作,没有知识与技术结合的经验。这种培养模式在之前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综合化发展,单一的专业学习并不能满足岗位要求。以财经类人才就业的金融业举例,金融业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影响,也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金融行业中,例如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中,信息技术的融入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所以在金融业中,对掌握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也就十分旺盛。[3]
  33以学生为根本,实施教学改革
  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原来相比有了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财经类学校就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根本,进行教学深刻改革。
  现今社会大多用人单位喜欢用有经验的就业人员,觉得高校只教授课本上的内容,与社会及工作脱节,大多数的学生也觉得学校的课程内容枯燥乏味。[4]大多学校都是按照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用人需求。所以学校要改革教学模式,把夯实基础理论、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实操能力等方面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变,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对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1建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财经类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应用。财经类人才需要面对行业具有特殊性,所以学生应更注重实践,不能局限在理论研究上。因此就需要高校构建科学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合我国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型财经类专业人才。因为财经类工作专业性、理论性很强,复杂性较高,通常都需要运用数据来反映实际问题,如果高校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提供实践机会,单纯的用书本上的数据和文字讲解财经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就会让学生失去实践应用的能力,学生不能把知识与真正的经济市场联系,自然也了解不到真正的实体经济在终端环节的反应。学生无法获取市场上第一手的市场信息,无法完整感知财经类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长期下来,必然会使学生与实际市场脱轨,影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2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把课堂作为根本,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实行主修辅修制,充分利用学校先用教学资源,所需时间短,推行方便,并且配套相关的学分机制,提早让学生适应社会上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额要求。学生可以根据以后就业发展的方向选择辅修课程,例如选择计算机专业作为富足,修满学分,取得该专业的辅修结业证书,改变专业面过窄的尴尬局面,也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扩展了专业知识,学习了新的技能,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还可以推行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两个学科专业的科学基础能力,综合素质更强。也可以采用联合学位制方式,利用和国外合作高校的各校资源,进行联合培养人才。
  43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出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回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例如采取现在多数教师运用的采取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们经常使用的网购平台,淘宝、京东、苏宁、聚美优品等平台距离,把学生分成小组,分析该些平台为什么可以成功,再把各个平台成功经验进行对比分析。[5]对比在未来市场发展竞争中淘宝的“C2C”模式以及京东的“B2C”模式哪个更占发展优势,哪个发展形势更好。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准答案,学生结合实际与专业理论,得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就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44构筑“第二课堂”,实践、拓展多项素质
  学生能够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所影响,校园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形的教学资源,正确、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的教学氛围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产生巨大影响。学校的氛围应该是阳光的、青春的、傳达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学校也要积极发挥社团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有兴趣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充分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个性发展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积极开办关于课外体育活动,在学习抓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体魄,保证学生身体上、精神上的健康。
  45加强社会实践,发展就业渠道
  邀请相关企业行业的成功人士到学校进行宣讲,分享就业经历,成功经历。通过就业单位方面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了解到就业单位的需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并对日常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也可以邀请学校毕业的校友,和学弟学妹分享学习工作经历,让学生能够更切身实际的做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走出去,这个走出去有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老师需要走出去,走到就业环境中去,把实践经验带到授课中去,例如学校联合金融机构,每个周期选择教师到该企业实习,获得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学生,老师要鼓励学生走出去,提早的感受求职环境和求职氛围,在老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学习时也可以带上学生,让学生更早的体会就职氛围。
  5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实体的不断壮大,财经类方面专业人才极为短缺,各高校在培养财经类人才方面还有所欠缺。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国内外相关经济发展,满足经济要求,各个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把就业作为导向,将财经类才认得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为学生做好就业的前景规划,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把财经类专业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市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综合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立. 主体与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平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2]朱军. 大众化教育时代地方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思考[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100-104.
  [3]龚冷西.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4]徐小容. 以“共治”求“善治”: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的公共理性逻辑[D].重庆:西南大学,2016.
  [5]赵宝芳,翟铮,宋秀云.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3):6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8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