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拇指文化”破解中学生“手机困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今年两会期间,曾有不少代表委员建议,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引发社会热议与思考。
  众所周知,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无论是学校,抑或家长,顾虑最多的还是手机容易给孩子带来身体和精神双方面的危害,中小学生由于自制力的欠缺而沉迷游戏已屡见不鲜,中学生究竟处于自制力较差、分辨力较弱的阶段,会有一定量的学生深陷于手机强大的种种娱乐功能中不可自拔,对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不仅会扰乱课堂秩序,降低课堂听讲注意力和效果,进而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对智能手机的限制性使用,自然无可非议。可在操作方面,学校,尤其是集聚着处在青春期的半成年人的中学,不得不心生顾虑,如果信息化优越与便捷不能在教育概念上有所体现,那将来这些学生又需从“零”来感知,在此意义上,自然会造成学生与现代信息社会的某种脱节,后果是可以预想的。而且在平时教学生活中,师生们也真真切切享受到了使用手机的诸多便捷,比如管理学业成绩、答疑解惑、以及加强学习互动、布置作业等方面,手机又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对规范手机使用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最普遍的做法是制定校规校纪,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然而,由于学校、学生和家长各自所处的不同立场,使得学校的手机管理成为了一场三者之间的艰难“博弈”。
  事实上,如何管控中小学生的手机使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性课题。比如:2018年,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了关于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意大利和英国等国虽未正式立法,但也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全国禁令,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韩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配备了手机存放柜,形成了“晨会上缴手机,放学时归还”的铁律。由是观之,严格管控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已成各国共识。
  基于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法律可循,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不让学生带手机进校,但又不能让学生深受其害,对此难题,十九中学积极寻找破解之道。
  2016年,学校成立了《新时期中学生利用手机媒介培养自律行为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组,用半年时间,开展课题研究的问卷调查。调查以十九中本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非毕业年级中实现了学校学生全覆盖,一共1344名中学生参与调查。
  问卷调查包括:“手机使用调查”分量表、“手机计划行为”分量表、“手机自控解释水平”分量表、“父母手机监控”分量表、“意志控制”分量表、“睡眠”分量表。
  统计显示出周一到周五手机日均使用时长的人数。通过与前一学期的数据相比较后发现:2小时以内的人数,都是最多的。通过数据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手机媒介自律行为的现状:“我管不住自己去使用手机上网”占21.57%,管的住的61.31%。不确定的占到17.12%。“当我有更好的事情可做时”,选择“不用手机”的学生人数从20.14%增加到49.74%。
  通过数据调查,结合学生访谈,课题组发现,禁带手机只能治标,对于在互联网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全面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并不现实,应该加强孩子的网络素养教育,具体工作中采取“疏堵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具备更强的辨别力、自制力,學会自我管理,将手机变成学习和生活中的有益工具。
  但是,学校考虑到若仅在校园内治理,在校园外放纵,必将使学校努力功亏一篑。学生手机沉迷源自成长环境的复杂影响,家庭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手机使用的“重灾区”。因此,要有效落实手机禁令,需学校充分借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方合力,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此外,借助学校已有的积极心理建康教育的品牌优势,最后,学校形成通过实施“校纪校规、年级管理、班级教育、心理辅导、校园文化”五步举措,建构“积极拇指文化”——(拇指在手机前只做积极的、正能量的事情),引导学生健康自律使用手机,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五步举措即:
  1.育人目标——指导学校顶层设计
  在育人目标的引领下,构建课程体系。
  2.校园文化——德育手册规范《手机管理规定》
  2016年,学校学生发展处依校育人目标,建立了手机管理制度,编写了《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管理办法》第一版,每个学生人手一册。
  尽管规定中态度鲜明、口气委婉,但还是收到来自学生、家长的不同意见的反馈。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规定的可执行性和效果,各年级各班级一边调整手机治理方法,一边进行问卷调查。先后组织了3次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业拖延和自律水平进行变化追踪,不断调整、确定更适宜的方案。
  3.年级管理——整合各方教育资源:
  (1)为了配合学校的手机管理,年级给各班都配备了手机管理盒,在学生手机管理时间统一使用,手机开放时间由学生自己从盒子中取回手机。
  (2)在课外时间举行丰富多彩的年级学生活动。如跳集体舞“卡路里”、学科知识竞赛和嘉年华活动、体育运动活动等,转移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
  (3)召开年级家长会,号召家长一起行动。通过家长会号召学生父母参与学生手机使用监督和管控的“他律”行动,并征集家长的“金点子”。学校和家长联动,防止学生手机使用过度、沉迷甚至上瘾。
  效果:通过多彩的活动、家长的监督和班级的统一培养了学生丰富多样的兴趣,让学生逐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4、班级落实——聚焦学生学业成绩;
  班主任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各项工作只有在班主任带领下才能顺利进行:
  (1)与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制定班级手机使用公约,实施民主监督。学生、家长、班主任签订手机使用“三方协议”,前2周班主任协助管理手机,2周后让带手机的同学轮流负责管理手机。
  (2)班级严格管理——早读时班主任按上交手机人数收相关学生手机,如果该上交的学生没交,老师会追问原因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学生在校期间如果需要使用手机跟家长联系,找班主任领取,用完后立即归还;对于偷奸耍滑的情况,第一次家长亲自取回管理并承诺,第二次直接由老师放到年级组,年级统一保管至学生中考结束。通过班级的集体约束,让学生养成非必要不适用手机的习惯。   (3)主题班会教育——各班召开手机使用主题班会,通过学生主题辩论、教师引导和班级手机盒的形式,让学生从认识上提高对手机利弊的深层次感知。部分班级还邀请家长参与了讨论,形成《班级手机使用自律公约》。目前学校每个班级都形成了本班的手机自律公约。
  (4)减持行动——通过对学生手机APP的调研,在班主任的提议和家长的监督下,学生将把最浪费时间的APP从手机上卸掉,精简朋友圈和公众号(把全是广告或对自己没有帮助的朋友圈屏蔽),从而远离丧志内容(追剧、追小说、刷新闻、玩游戏等)和漫无目的的消遣行为。自认为意志力不坚定的学生,通过给微信设置每次登陆需输入密码或写作业前让父母保管手机或锁定手机等制造障碍的方式来约束自己。
  有一位班主任朱元海老师,尝试周一到周五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学生们通过两年的实践,学业成绩伴随着手机使用习惯的养成,成绩有所提升。
  5.心理辅导——陶冶学生自律行為
  (1)《生活计划表》有效规范手机使用时间。生活计划表整合周历、项目及用时、制定人、监督人、最重要的六件事、我选的名言、力争做到的事、奖励及其他等元素,编写个性化的“生活计划表”。这种方式让学生将自己近期、远期的目标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列出,同时制定不同分任务单,将目标“可视化”“具象化”,而且学生主动邀请老师作为监督员,将手机使用时间有效控制在《十九中手机管理规定》许可时间。
  (2)心理咨询给出“手机戒瘾”办法。学校心理中心开放本校学生家庭心理治疗。其中,“学生家庭手机管理”成为咨询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心理中心老师,充分发挥各自的咨询能力,将“优势关注、我句式、CBT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技术、萨提亚家庭系统治疗”等多种理论和技术有的放矢的使用,解决“手机问题学生”多例。
  (3)主动访谈典型。通过两次调查问卷,年级筛选出手机使用3大类典型学生(一类是手机计划控制行为显著增强,一类是手机计划控制行为显著减弱,还有一类是变化不显著)。心理老师对这三类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访谈和信息挖掘,了解他们变与不变的个人哲学和影响因素。
  俗话说“肥沃的土地不种庄稼就会长草”,“积极拇指文化”的五个举措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没时间玩手机,逐渐养成学生的手机自律行为。经过两年的摸索实践,通过对家长的调查反馈结果,成效令人满意。
  2018年9月海淀区教科院举办“养成教育”现场会,分享了十九中手机管理的阶段性经验。
  今年3月26日,十九中在海淀区“新品牌学校建设展示”活动中,全面展示了这所百年老校三年来在新品牌学校建设中的成果和收获。海淀区与会领导给予十九中高度评价“海淀区启动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以来,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20所左右的新品牌学校。十九中在新品牌学校的建设中,扎实进取、探索规律,打造优质课程,发掘文化新动力,加强社团、科技、艺术的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78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