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如何对接社会需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社会需要且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连接政府、学校和社会的人才对接平台,但却存在着开放性、差异性和共享性差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效果。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如何对接社会需求进行探究,提出合理的对接建议,希望对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引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職业院校都将就业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但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很难同社会需求进行对接,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在质量、数量和类型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因此,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对接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在近些年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站在总体角度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依然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这种情况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具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化科技成果的中坚力量,国家需要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二、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形势
  就目前我国人才市场需求形势来看,就业结构矛盾最为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企业招工难,由于种种原因所致,每年都有一部分企业出现用工缺口的问题,这些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例如:食品加工企业、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等。二是部分劳动者就业难,我国对于就业问题十分关注,并将就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我国在近些年制定了大量的就业政策,希望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缓解。
  三、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途径
  (一)学校的办学定位需要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将社会需求作为办学定位的基准点,及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办学定位,主动迎合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并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明确办学定位。例如:近些年,社会上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且存在人才缺口。此时,高等职业院校就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对办学定位进行转变,尽可能的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为达成这一目的,学校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和调研,高等职业院校应改变传统僵化的办学思想,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明确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并根据现有条件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以此来确定自身的办学定位。高等职业院校在目前应该将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办学定位也自然要转变为满足高新技术领域人才需要的职业院校,这样一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积极与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要与政府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得到政策、信息和资金上的帮助和支持,以推动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继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到由政府主导的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和学习,掌握第一手的人才需求信息,并与人才交流中心共同打造人才对接平台,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与企业进行合作是指,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人才培养供需对接平台,而这个平台最好是网络平台,究其原因,主要是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交换和沟通交流,便于学校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此外,企业也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即可直接就业,省去了找工作和岗前培训的步骤,形成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想要与社会需求对接,改变自身的办学定位尤为重要。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在这些专业中,热门专业较少,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无法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原因。对此,高职院校应该将社会需求作为导向,以岗位群为依据,依托政府和企业,合理的设置专业,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最终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如果社会上缺少设计方面的人才,高职院校在了解情况之后,应增加设计专业在结构中的比例,并将设计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以把握对接契机。此外,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高等院校还应与有关企业进行联系,并签订人才供给计划,确保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立刻上岗,以提高就业效率,扩大高职院校的知名度,继而吸引更多的企业与其进行合作,形成人才供需的良性循环。
  (三)实现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的对接
  我国教育部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的课程情况,积极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对课程进行开发,并根据企业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不断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也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停留在技能应用型,与此同时,对于学生非智力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对此,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让学生掌握社会生存技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对于人才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后,取得了显著的对接效果。通过调查得知,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培养出的人才,平均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在对学生各项素质进行考核时,选择满意的达到了80%以上,尤其是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满意度更是高达92%,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共同对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进行开发和设计,可以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与生产过程进行对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高职院校应该将实践教学放到与理论教学对等的位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机会,强化学生的技术和动手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达成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课堂,从而让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提前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相对接
  毕业生就业能否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直接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效果,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将技能就业作为导向,并将其贯彻落实于各项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基本的就业技能,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应重视校企合作实习与就业工作,将毕业实习与毕业就业结合到一起。例如: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业达成实习协议,让企业到学校开展实习招聘和校园宣讲会等活动,然后企业会根据自身需要,挑选合适的实习生,此时,学校应要求企业注重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如果学生在企业工作时期内表现良好,企业就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就业难的问题也会因此迎刃而解。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学校的良苦用心,抱着混日子的思想进行实习,不仅会影响对接效果,甚至会对学校的声誉和影响造成破坏。为此,学校在与企业达成合作前,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上的教育,让学生对这件事予以重视,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是技术工人,而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不仅可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要,还具备无限的发展潜力,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的新鲜血液。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将社会需求作为导向,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还要考虑企业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22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