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毕业到就业最后一公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会经济的低迷导致市场竞争激烈,高校的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二者之间矛盾的激化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这不仅成为困扰高校办学的症结,也成为了教育部门和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真正打通毕业到就业最后一公里,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应对的时代命题。
【關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最大诉求;解决方法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2017年至2019年分别为795万、820万、834万);另一方面,经济的持续低迷以及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用工需求逐年减少。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少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问题凸显,就业成为了毕业生与家长的最大诉求。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的难点和热点,需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四个角度来分析就业难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社会角度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级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递增,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实际上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套的矛盾。与此同时,有些用人单位存在严重的性别、年龄、地域等就业歧视,这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使得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
二、学校角度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教育和就业体系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社会改革和转型以及高校扩招的影响,部分高校教育模式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中,与之配套的教育资源不完备,使得教育教学水平下降,人才质量出现下滑趋势,其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无法衔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现如今不少高校开设的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重理论轻实践,也使得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相符,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三、家庭角度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后盾,家庭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就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全家的荣辱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的就业期望过高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家庭环境并不富裕,有的家庭大学生本人即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家庭经济负担较重,一份稳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往往能改变一个家庭,使家庭经济由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转变。有些大学生来自非一线及沿海城市,家庭文化相对传统保守,家长大多希望子女在身边工作生活,对学生的就业预期不是很高,只需要就近找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或是参加考研,继续深造。
四、自身角度
毕业生专业素质低,动手能力差,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大多数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工作,不愿到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或是艰苦行业工作,造成毕业生区域性竞争矛盾凸显。一方面,有些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另一方面,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看重“人品”和能力,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对接收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
综上所述,要真正做到打通毕业到就业最后一公里,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据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就业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二)高校要对大学教育目标进行合理设置,增强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和高效性,对目前市场的用人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对学生因材施教,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同时高校需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人才配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相应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就业提供可行性的指导。
(三)了解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择业取向和人生态度等,结合报告会、专题讲座、经验分享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毕业生理想前途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角色转变教育、就业技巧指导和心理辅导的工作。对于一些就业有困难或有困惑的大学生,一方面为他们积极寻找就业途径,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面试技巧和技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或担当志愿者,鼓励毕业生参加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参军入伍等。
(四)大学生要在全面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发展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服务社会和谐统一。大学生在择业时既要认真分析社会行业现状,也要听取学校和家庭的指导建议,更要针对自身的性格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能促进自身发展的职业。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教育和就业体系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工作任重道远,还需社会、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多方面合作,真正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打通毕业到就业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刘建.当代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研究以及发展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8(2).
[2]袁颖.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0).
[3]董丁戈,李彦秋,关晓梅.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
作者简介:
刘姗姗(1981.08-),女,汉族,本科学历,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讲师,唐山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77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