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把村寨经济发展与传统古村落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结合黔东南贫困地区实际,丰富的旅游资源,延着“为什么要研究旅游精准扶贫”“什么是旅游精准扶贫”“怎么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思路来分析。将精准扶贫理念引入旅游扶贫领域,系统探索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的具体思路,明确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是实现黔东南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扶贫识别;扶贫帮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9-0176-03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文献综述
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把村寨经济发展与传统古村落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连锁反应,对支持民族村寨地区精准脱贫效果显著。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辛纪元、曹务坤、勾清芸(2015)认为,突出扶贫部门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战略中的地位,完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联动制度。辛纪元(2016)认为,反思和重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机制是破解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中突出问题的重要路径。董法尧、陈红玲、李如跃、吴建国(2016)认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高度相关,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扶贫路径。卢丽娟、刘世红(2016)认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监管制度存在缺陷是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动因。
综上,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研究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的经济效应有多大?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的主体有哪些?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的内容有哪些?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的保障机制是什么?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内涵
关于旅游扶贫,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简单说来,旅游扶贫就是以旅游业实现精准扶贫,以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濟的增长,以旅游业实现地区的全面发展。旅游业涉及的产业范围广,产业间联系密切。相对于其他扶贫方式,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更高,旅游扶贫的带动效应更大,旅游扶贫的就业效果更好,旅游扶贫的生态效益更佳。因此,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研究势在必行,是实现黔东南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6年,黔东南州有标准旅游星级饭店55家,客房总数3 952间,床位总数7 499个。旅行社总社30家,国际旅行社分社7家,国内旅行社分社35家,旅游网点20家。持证导游员965人,2016年新增73人,景区景点讲解员200人。因此,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是黔东南乡村发展的关键。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村寨经济的繁荣,为本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兴村、旅游兴镇,发展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极,不仅促进贫困人口的直接脱贫,带动其发展意识的提高,而且通过点轴模式,点与点连接,实现连片发展、县域发展。
三、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的经济效应
黔东南的贫困地区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村寨聚集区,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黔东南发展旅游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2008年以前,西江苗寨十分贫困,村民以第一产业为主,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2008年对西江苗寨实施旅游大开发后,打造全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青壮年逐渐回流,形成“三二一”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17年,黔东南西江苗寨旅游综合收入超49亿元,十年间旅游收入增加64倍。注册企业达到1 000多家,西江苗寨景区的发展,不仅解决了西江村的就业,还直接带动周边村寨2 000多村民就业。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2 100元,人均年收入较2007年相比增长了13倍,大部分村民已经实现了脱贫创富。2017年,雷山县地区生产总值31.83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西江苗寨贡献最为突出。因此,旅游精准扶贫是实现民族村寨经济增长的关键。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2008—2017年黔东南旅游收入实现爆发式增长,从100.11亿元突破到777.75亿元;国内旅游人数从1 378.59 万人次增长到9 347.78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7.98万人次,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 452元增长到8 388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 866元增长到7 095元。旅游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而且直接提高了农民人均收入,实现精准脱贫。
四、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
黔东南民族村寨精准扶贫,应该是针对贫困户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解决措施,但是实际中帮扶活动停留在生产环节,没有深入到产品营销、销售环节。甚至简化为提供资金和生产资料、居住条件改善。黔东南民族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匮乏,精准扶贫资金用途规定制约基础设施改善,帮扶项目产业无法有效发展。黔东南某些产业帮扶措施脱离市场发展规律,重产品轻市场。扶贫部门到技术部门再到产业大户扶贫模式,排斥贫困户市场准入。因此,打造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刻不容缓。
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旅游精准扶贫”“什么是旅游精准扶贫”“怎么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模式来进行。为什么要研究旅游精准扶贫,实质上就是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研究;什么是旅游精准扶贫,实质上就是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研究;怎么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实质上就是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五、结论
结合黔东南地区发展实际,依托旅游资源,实现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真正受益为研究起点,将精准扶贫理念引入旅游扶贫领域,系统探索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扶贫研究的内容。本文交叉运用民族村寨旅游的综合知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收集2008—2017年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做到所得结论符合民族村寨旅游的实际。 1.为什么要研究旅游精准扶貧——扶贫识别研究。首先,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精准了解贫困对象,旅游扶贫消除贫困户参与旅游发展的障碍,确保脱贫和生态保护双赢。其次,旅游扶贫开发条件识别。独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历史文化资源条件、民族民俗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配套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政策支持)。再次,参与旅游能力的识别。精准确认各贫困户参与旅游开发的能力,以及贫困户参与旅游的方式与模式。最后,旅游扶贫项目的识别。旅游扶贫项目与社会持续发展条件、市场需求相适应,还要保证贫困户参与旅游持续获益。
2.什么是旅游精准扶贫——扶贫帮扶研究。首先,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的主体,即政府、旅游企业、非政府组织、贫困人口、旅游者。其次,旅游精准扶贫帮扶的措施。旅游扶贫开发条件改善帮扶的措施,贫困社区建设帮扶的措施,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帮扶的措施。最后,旅游扶贫帮扶的经济效应。民族村寨旅游对贫困人口的直接影响,旅游对贫困人口的次生效应,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带动。
3.怎么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扶贫机制研究。首先,旅游扶贫参与机制的现状。旅游扶贫参与主体的功能,参与主体机制的特点,旅游扶贫参与模式。其次,旅游扶贫融资机制的现状。政府招商引资,激励旅游开发企业参与,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村集体和工商资本等多元投入,融资担保制度、信贷担保试点制度、居民信用登记试点制度。最后,扶贫权益保障机制的现状。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权益分配模式,旅游扶贫纠纷解决机制,社区参与式的旅游扶贫长效机制,旅游扶贫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2]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
[3] 李芳菲.“精准识别”在济南市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城市旅游规划,2016,(5).
[4] 辛纪元,曹务坤,勾清芸.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链接机制完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8).
[5] 董法尧,陈红玲,李如跃.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J].生态经济,2016,(4).
[6] 卢丽娟,刘世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监管制度的完善——以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中心[J].贵州民族研究,2016,(11).
[责任编辑 史丽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79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