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和县得胜河经验的 区域水污染治理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章通过对和县得胜河区域水污染治理策略的分析,提出区域水污染治理原则和建议。研究提出:我国在区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应构建权责明晰的水污染联动管理机制;严格区域立法建设;保障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节水激励机制,促进形成全社会统一的水忧患意识等。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治理策略;原则;和县得胜河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交叉路口, 水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从空间上看,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多数支流水质恶化;从污染指标来看,总磷、总氮等指标污染日益突出;从目前实践来看,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诸多难点,较大中城市而言,小地区的环境污染范围更广、治理难度更大。
   目前针对水污染防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我国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不协调因素三大类,跨行政区水污染就是一个重要表征。同时中国农村水污染治理缺少科学的、针对性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往往是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地方政府匆匆编制扶持资金申请方案。学者从河长制、立法建设、水权交易以及国外经验等多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但水污染防治是长期动态的过程,已有文献多从国外某地区出发,进行静态的分析。
   加强区域内重点河流的治理,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极大地保证了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稳定,还提高了居民幸福度。故本文对安徽和县水污染治理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积极探索适用于我国区域水污染治理的措施,以期提供借鉴。
   二、和县得胜河及其污染治理情况
   (一)和县及得胜河简介
   和县地处皖东,濒临长江,水资源丰富,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 5.28 亿m3。作为国家和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2017年底,和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56亿元,比上年增长8.9%,人均GDP为35930元。
   本文案例点得胜河位于含山、和县境内,属长江下游干流左岸水系,和县段长25.2km,流经历阳、西埠两镇,河道两岸均为农业种植区,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油菜、小麦、棉花等,农业灌溉面积9.9万亩。沿线两镇总人口约193808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13231元。得胜河流域内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200mm,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河流沿岸农业取水口较多,是和县工农业生产主要用水水源地和集中供水备用水源地,也是和县污水处理厂出厂水排放地。
   然而随着区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得胜河水质日趋恶化。根据2016~2017年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得胜河监测数据均值水质为劣Ⅴ类,水质达标率41.6%,其中氨氮超标0.84倍。调查结果显示,和县得胜河沿线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水体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有机类污染物。由于水质情况持续恶化,省环保厅于2018年4月17日对得胜河实行流域限批。接到限批文件后,和县积极行动,将应急治理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全面快速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在短短四个月内,经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监测,入江口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同年八月份省环保局经现场核查同意解除对得胜河的流域限批。
   (二)得胜河水污染治理主要经验和措施分析
   和縣根据省市及区域要求,结合得胜河实际污染情况,从治理和管控两方面做出了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主要经验和措施如下:
   1. 完善组织保障制度,实施跨界协同治理
   得胜河流域及沿岸的管理不仅涉及和县水务局、环保局、住建局、农委等多部门,还与上游含山县的用水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多个部门跨界联合管理和执法。和县主动协调对接上游含山县,编制得胜河流域“一河一策”方案,细致规划完善各部门的联合管理制度。实现市县乡村分级分段负责制度,建立沿岸村庄长效巡查保洁和协管机制,实现上下游联动治理,共同改善河水水质。
   2. 开展污染源排查,落实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制度
   和县从问题出发,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得胜河水污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管制。首先成立专门的水资源水政管理队伍,对全县的涉水项目和各类污染源进行取证排查工作。调查排污责任主体,污染源种类、总量以及达标排放情况,及时录入水污染信息数据库,促进水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其次,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取水总量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严格把控,遏制水污染情况。
   3. 加强环保宣传,坚持节水优先
   和县得胜河污染治理中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流域内节水型单位、学校、企业、 灌区等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另一方面开展全民节水行动,坚持水资源保护。把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爱护水资源作为治污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充分利用 3?22“世界水日”、“安徽省水法宣传月”等宣传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环保理念,营造绿色发展尊重生态的生存环境。
   4. 因地制宜,开展多种污水处理机制
   和县政府在解决污水问题时,结合得胜河周边村镇的实际情况,对于能够截污纳管进入污水管网集中处理的乡镇,进行集中处理;对于有条件自建生态污水治理设施的行政村采用相对集中型治理模式;对于居住较为分散且无条件的部分村庄,推荐分散性的院式污水处理工艺。另外加快城区现有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强化污水排放许可管理,规范排水行为。
   5. 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强化监督审查
   多年来和县得胜河区域执法力量薄弱,缺乏监督审查制度。和县首先增加执法人员配置,加强水污染行政执法培训,增强执法队伍战斗力。其次完善执法制度建设,加大监督审查力度。如建立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污染水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并拓展公共参与渠道,鼓励居民进行监督和举报,营造全体居民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水的良好氛围。    三、基于得胜河经验的区域水污染治理措施建议
   通过对和县得胜河污染治理策略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治理原则和相关建议。
   (一)基于得胜河经验区域水污染治理原则分析
   1. 坚持统筹流域、协同治理
   跨行政区的流域水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具有外部性、整体性、流动性等特点。但流域通常被不同的行政区分割管辖,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严重影响了整个流域的污染防治。因此坚持流域统筹、协同治理,建立完善的各级联动行政管理体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统筹流域和行政区划,协同推进河湖治理和保护。
   2. 坚持节水优先、绿色发展
   要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穿到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全过程,不仅在治污的同时坚持节水优先,两手发力,以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为首要任务,还要大力宣传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理念,建立全民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良好氛围,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的目标。
   3.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
   基于地区之间差异性,在进行区域水污染治理时,应从区域自身特点、现状、问题出发。对河流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排查,抓住河流河段管护的主要矛盾,并兼顾问题所在地的经济情况、人文地理情况等,重点解决严重影响河湖健康的突出问题。
   4.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
   环境治理行为有较强的外部性,因此需要政府强力实施。坚持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依法治水管水,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是实现水污染防治目标的有力保障。
   (二)基于得胜河经验的区域水污染治理措施建议
   1. 明确治理目标,构建权责明晰的水污染联动管理机制
   在科学分析当前污染形式的同时,应重视组织保障,一方面努力打破地域、层级壁垒实行统筹联动管理,另一方面要明确责权内容,强化属地管理和层级管理。并配套建立考评和追责机制。未来随着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污染形势会发生变化,应加强污染源信息化管理,据此相应调整污染防治对策,才能做到行之有效。
   2. 严格区域立法建设,加强执法长效监管
   我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新《水法》等未对参与区域水污染治理的责权双方的定位和权利等做明确的说明。本文建议出台有关水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对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下属部门的行为界定、权限范围、奖惩情况进行明确规定,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污染防治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规定,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其次应重点完善河流日常监管制度,加强对重点水域、跨界节点等的实时动态监管,推进河流监管信息化建设。
   3. 发展多层次治理格局,保障资金和技术投入
   缺乏资金保障和技术保障是区域污染治理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区域水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支持的同时,可利用PPP模式适量盘活水利资产,吸引多方资金参与地方项目建设。其次,鼓励外来的生态修复方面的科学研究项目,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公开技术指导。最后,完善水污染治理的信息公开和有奖举报制度,提高民众的参与感。
   4. 建立节水激励机制,促进形成全社会统一的水忧患意识
   節水技术改造等项目等缺乏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发展。因此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尤其对重点污染源相关人员的定期环保教育。建议将节水环保教育植入学校,一方面为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提升再到生活实践提供必要的途径[9],另一方面促使家长以身作则进行节水环保活动,促进形成全社会统一的水忧患意识。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对和县得胜河区域水污染治理策略的分析可知,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较大缺陷,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探索之路。水污染治理的关键之处就是要协调多方利益,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整体环保意识的提升来实现有效根治。
   参考文献:
   [1]施祖麟,毕亮亮.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研究——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3).
   [2]孙玉阳,宋有涛,王慧玲,布乃顺.中国六大流域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8(19).
   [3]王闯,姚永峰,刘合建.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政策与措施重点及几点建议[J].山西青年,2018(19).
   [4]施祖麟,毕亮亮.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研究——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3).
   [5]赵芳,贾小梅,李冬.日本农村污水治理经验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借鉴[J].世界环境,2018(02).
   [6]和县人民政府.了解和县[EB/OL].http://www.hx.gov.cn/content/detail/59-
  3770bcfc471e1c8.html, 2018-11-10.
   [7]和县人民政府.得胜河流域限批正式解禁[EB/OL].http://www.hx.gov.cn/contetnt/detail/5b898363fd7edb88d00003e.html, 2018-11-10.
   [8]李竞元.回归生活,凸显关注——幼儿园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活动新视点[J].环境教育,2018(08).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安徽省和县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影响分析”(项目编号:2018NFUSPITP251)。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94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