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方晨宇 侯庆丰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对象,分析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 无论是乡村医疗、教育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还是在乡村硬件设施、信息管理、基础设备、交通网络等方面,城乡之间都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已经成为阻碍兰州乡村振兴的最大障碍。进而提出了改善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的政策上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研究背景
   自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接连下发了一系列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发展,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振兴方面,明确提出要加强乡村交通、信息、物流、环保、道路、水暖、电路等方面的建设,要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格局。要想促进乡村振兴迈向一个新台阶,就要推动农村信息、道路、水电等建设的不断完善。切实做到惠民、利民、便民,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的发展根基。从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发展实际来看,作为基础发展模块的网络、交通、信息、水电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重点建设工程。最近几年,不少乡村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总体来看,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偏远的山区等的网络、交通、信息、水电设施都十分落后,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重中之重。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首先要应对的就是网络、交通、信息、水电建设等问题,使农村的基础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架构中,农村经济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基础建设中的关键,具体来说,它指的就是服务于农民、农村发展、农业建设的,具有一定的期限的技术要素的总称,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服务于生产的设备,包括技术开发、水电设备管理等;二是服务于生活的基础设备,包括医疗保险、娱乐设施等;三是公共基础设备,包括信息网络、交通网络、乡村教育等。四是生态环境设施,如保护林地资源、湿地资源、草原草场的设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它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也能对农村的全面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相关方面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扮演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不少学者就此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所以,促进乡村振兴首先要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比较而言,兰州农村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获得改善,不过,总体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兰州市基础设施数量有限
   1. 高效节水农田灌溉面积总量较少
   全国资料中心资料显示,兰州目前有共有农田150万余亩,超过了耕地总数的一半。与西部地区比较来看,其排名相对靠前。其中,高水平灌溉面积占总数的五分之一,滴灌面积超过7万亩,高效灌溉面积超过5万亩,在总面积中的占比分别为9.6%和7.8%。灌溉设施基础相对较差,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
   2. 乡村公路不发达
   从目前兰州的道路网建设情况来看,存在建设水平低,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其次,20%的自然村道路没有硬化,县道老化保养问题突出。一是公路体系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的融资问题没有解决,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二是在如何养护路面问题上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亟待各方面的政策予以指导。兰州市尚未就有关养护的问题出台完善的政策,各个部门的配合没有形成专门的养护指导策略,造成了养护的缺失和路面状况的恶化,这对正常的公路建设造成了诸多不便。三是兰州道路基础相对较差,交通网络十分不发达,不少地区存在着路面只硬化大路而小道大多数是土路的情况,通达水平较低。四是即便是已经建设好的道路,也是宽窄不一,存在不同的指标,许多都不符合标准。
   3. 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不足
   根据数据显示,兰州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情况在西部地区处于中等地位,与成都、西安、西宁相比,兰州市乡镇图书馆、文化站还未达到100%,乡镇体育场馆比较少,农村体育健身场所也未达到70%。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兰州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少。村里的领导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建设的价值,将其视为县级领导的工作内容,有的领导自身文化水平不太高,也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文化建设方面,直接造成了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建设人才缺乏,对于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较大阻碍,导致一些文化实践难以正常实施。二是机会不均等,起点有差异。有关部门没有给与文化建设应有的关注,一些村根本没有专门的场地供村民开展文娱活动。一些村虽然建有专门的文化场地,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很少举办相应的活动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三是设施陈旧,需求难满足。从目前大多数村的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基礎设施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关键,文化供给十分匮乏,这与民众的文化需求很不同步。有些地区的文化场所基本成为摆设,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兰州市近些年来的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蔬菜、粮食等产量较大。从2010年到2017年的数据来看,蔬菜的产量翻了三番,蔬菜的产量增长幅度达到了130万吨。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物流体系作支撑,满足农产品的运输需求。除此之外,作为中转,周边地区的农产品运输也对兰州的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道路网络建设的不完善,保鲜、冷藏技术的匮乏,部分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农产品运输就难以实现。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较慢,大部分农村物流车仍然用小型货车,不利于大规模的运输和降低运输成本。由于保鲜、冷藏技术的匮乏,有些农产品会直接腐烂,造成的浪费不计其数。数据显示,由于运输技术的缺失,农产品的损坏率已经超过了20%。由于物流完善化水平不高,信息更新较慢,这就使得用户难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运输资讯,掌握市场动态。有些农产品会因此出现生产过剩和滞销的情形,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受到阻碍。    (三)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滞后
   面对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有些领导的思维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忽视了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的开展中不能严格监督,正确指导,对经费的规划十分不合理。在众多的责任部门中,由于权责不明确,责任没有具体到部门,造成了规划与管理的混乱,导致工作阻碍重重,难以进行。此外,农村缺乏专门化的人才,机构不完善,编制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大多数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强的盲目性,不能按照规定的计划开展工作,实施程序不够科学。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管理人员障碍重重,有些工作者缺乏管理权限,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一些违法行为无权处理,因此,落实效果不佳。
   三、加快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均衡发展
   1. 建立统筹规划机制
   由市、县相关部门根据用户人数和用户结构等实际情况,统筹考虑辖区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层次性和地域性,进行科学预测,在完成这项工作后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对于可以共同建设及共同使用的农村基础设施,应合理选址,加强周边乡镇级政府的合作,科学界定权责,分担成本,避免无序和重复建设,提高利用率,减少由于规划不当造成的浪费。
   2. 建立基础设施需求表达及识别机制
   提升农村基础建设水平,最大的受惠群众是农民,他们的利益应该被关注,所以,各部门应主动识别农村居民的真实需求,结合“一事一议”制度,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公示、投票等方式,提升民主化水平,使农民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尽最大的可能满足他们的切实需求,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避免一切面子工程。
   (二)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提高保护和利用效率
   提升领导的管护能力,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满足村民对公共基础设备的需求。科学规划、完善管理条例,必要的时候用法律形式予以确认,保证科学性与合理化,确保项目工程依照固定的流程进行。明确管理职责,保证主题明确,条例清晰,依照“管理主体负责、投资主体受益”的准则,推进产权体系不断完善,支持制度改革,实现经营的自主化,并且由主体承担盈亏结果。畅通部门的管理渠道,不断推进“管理”与“使用”两个主体之间的连结,拓宽村民的参与渠道,优化参与结构,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变被动为主动。此外,在考核过程中还要参考项目收益,考量村民的满意水平,保证该奖励的绝对奖励,该惩罚的绝不姑息,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吸引更多村民成为运行管护中的一份子,提升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创新管理渠道,拓展多元格局,提升主体参与意识。
   (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保障投入持续增长
   1. 建立政府分类供给机制
   由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践可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权责不分明是当前制约基础设施完善化水平的关键,由此造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盲点和部门推诿免责等现象,因此,应该基于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考虑,要把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统筹起来,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
   2. 建立社会资本合作机制
   兰州市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底子薄、涉及面广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进行建设难以为继。因此,将社会资本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为更多的主体提供完善的投资环境,使资本的获取渠道得以拓展;二是促进 PPP 模式运作水平的提升,提升落地效率,缩短落地时长;三是优化融资体系,吸引更多的资本参与农村建设;四是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营补偿机制,通过资源捆绑、财政补贴、援建奖励、政策优惠等方式提高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为社会资本获得投资回报提供保障;五是政府投入财政资金作为基础资金,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基金形式。完善多主体之间的资本合作,充分发挥资金在投资过程中的引导性,完善建设能力,优化整体格局。
   3. 建立多维融资保障机制
   在农村基础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而金融机构是最关键的一环,要搭建多主体参与的融资体系,保障资金运作的顺畅。一是发挥银行的关键作用,鼓励、支持农村基础建设;二是各类商业银行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适应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主体及项目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担保、评级机构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用评价,提高增信措施,为其拓宽资金渠道提供信用支撑;四是尽量吸取更多的国外组织参与融资,保证资金充足,发挥一切可利用资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季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4).
   [2]彭代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2002(05).
   [3]陳慧芝.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7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