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婧

   摘要:文章从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出发,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途径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实现机械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转型升级;制造业;结构性改革
   引言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二厂属于从事机械加工的事业单位,厂子与设备非常陈旧,加之机械加工行业的行情非常不景气,单位的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逐渐濒临淘汰的边缘,同时还面临事业单位改制等多种问题。因此,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途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旧动能转变为新动能的重要阶段,这也是转型升级阵痛阶段。升级原有动能与壮大新动能的过程中,依旧需要面对很多体制上的障碍,应借助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将这些障碍彻底清除,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路径。根据我国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计划,中国将全面调整劳动力供给、税收、投资、资金等多个方面,我国制造业也会受到一定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
   第一,增加了高端制造比例,降低了低端制造比例。目前,国内整体制造业水平依然停留在世界制造产业链中下游,且三分之二左右的制造业属于加工型的传统制造,大多进行加工组装,没有太多的产品附加值。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缺少高端产业与产品供给的问题就是一个重要聚焦点,有利于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第二,事业单位发展环境逐渐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通过政府的多措并举,事业单位的机械加工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并对经营与生产的环境进行优化。通过改革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价格,将生产成本的降低当作重点,使配置资源的效率大大提高,全面统筹物流、生产、财务、社会保险、税务、人工、制度性交易等成本要素。除此之外,政府还会进行顶层设计、简政放权、职能改革,使审批行政事项的取消、事业性行政收费的清理等多种政策得以落实,让企业承受的负担大大减少,从而让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第三,降低制造业占比,增加生产服务占比。现阶段,售后服务、服务外包、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业将和制造业自身相比发展更好,应推动机械加工的环节延伸到品牌营销、研发设计等多种服务型环节,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以服务型制造为主要方向。同时,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和资源能源领域改革降低了事业单位的物流成本与生产成本,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途径
   (一)低端供给的减少
   首先,应将过剩的产能存量合理化解。事业单位应全面意识到过剩产能不仅有落后产能,还有无序结构性发展生成的先进产能,需要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转移与消化双管齐下。在产能过剩方面应就地消化,对事业单位搬迁改造、转型转产、兼并重组、主动压减等行为进行鼓励,让过剩的一部分产能退出,若事业单位失去市场竞争力、濒临或持续亏损、环保设备较为落后、机械加工产品较为低端,应利用经济、法律等多种途径加快其市场退出的速度。除此之外,还要增进与其它国家的产能合作,根据一带一路的要求,提倡事业单位在世界单位内对资源进行配置与布局。
   其次,应对一资两高行业的发展进行严格把控。所谓一资两高行业,指的是传统资源型、耗能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在中国属于集中的低端产能领域,对一资两高行业,应制定产业指导的同一目录于化解产能过剩的统一路径,促进节能量交易与合同能源管理,构建产业预警、评估、发布的相关机制,以行业协会带头建立产能利用率的相应预警、发布平台。
   (二)新型供给的创造
   事業单位应做好市场新型供给的创造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第一,应探索新模式、新业态。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迎来了新常态,涌现出很多的新投资机会、新商业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将全新活力注入到经济发展之中。机械加工行业应全面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对新商业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支持与培育,对传统机械加工产业的模式创新与业态创新进行合理引导,促进机械加工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应致力于服务型机械加工的发展,对于市场中的需求应积极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由生产加工延伸到营销推广、服务管理、建设品牌、设计研发、供应材料等多个环节,让产业链的发展更加协调。将机械加工产业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进行有机结合,推动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对事业单位与机械加工产业的发展空间进行拓展,对经济全新的增长点进行培育。
   第二,应建立共享平台。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全球迎来了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各行行业和互联网的结合发展都极具潜力与发展空间,逐渐变成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并从全局性、战略性等方面影响着不同国家的发展。因此,机械加工行业应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全面结合互联网和机械加工产业,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机械加工双创平台,构建服务于小中企业的服务平台,对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生产的全新网络生产模式进行培育,提高支持互联网和机械加工发展的水平,奠定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寻找全新的机械加工产业动力。与此同时,应构建大数据与工业云等多种门类、层次的公共平台,让机械加工资源得以共享和开放,对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并不断完善,从而全面对接需求侧和供给侧。
   第三,分享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分享经济正在以可见的速度飞速发展,变成了经济增长带动路径之一。我国相关规划纲要曾明确规定要促进分享经济的发展。机械加工属于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变成分享经济的受益产业与重要领域。要想加快机械加工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促进众筹、众扶、众智、众包等多种分享经济的发展,提供给经济增长、就业促进、供需嫁接所需的动能,并通过各种类型共享平台的构建,对信息安全网络制度进行完善,保证分享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无效供给的消除
   为了使无效供给得以消除,首先,应对新增加的落后产能加以禁止。根据负面清单的内容,部分过剩的方面不可继续增加新的产能项目,传统的机械加工行业其产能较为落后,应将准入门槛提高,防止低效率、小规模的企业不断涌入机械加工行业,防止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等情况的发生,及时淘汰隐患多、加工工艺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
   其次,应明确界定僵尸单位,做好僵尸单位的排查、摸清、出清工作。在对僵尸单位进行出清时,需要将不同类型资产平台与股权交易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再次整合具有价值的资产,借助资本市场进行事业单位资产的盘活。与此同时,应服从四川整体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安排,对金融、法律、行政、经济等政治举措进行统筹,实施扶持发展、兼并重组、市场化退出等方法加以分类处理。
   最后,应对消耗的能源总量进行控制,构建对消耗能源总量和能源强度的控制机制。完善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的产业体制,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示范区,建立产业循环、行业循环、事业单位循环的整个循环体系。落实考核碳强度的举措,研究、开发、使用各种低碳技术,大力推广低碳产品的使用与认证,让低碳技术逐渐实现产业化。应扶持碳基金、碳资产等全新业务,加快绿色金融的发展。
   (四)有效供给的扩大
   首先,应促进机械加工品牌质量的升级。增加发展效益与发展质量,实施提升品牌质量的行为,这样有利于我国的质量强国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强。机械加工品牌质量的升级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对事业单位使用国际先进标准的生产进行引导与鼓励,提高国际活动的参与水平。第二,应对机械加工产业系统集成水平的提升、核心技术的突破进行鼓励,形成具备知识产权的标准、产品与技术。第三,积极使用智能、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让机械加工产品的质量从符合性转型为可靠性、稳定性与适用性。第四,重点攻关项目不能实施低价中标法,应采取综合打分法这种全方位、多角度评估方式,对优质优价进行支持,实行优胜劣汰。第五,应对工匠精神进行弘扬与培育,对品牌管理机制的制定进行积极引导,根据营销服务、质量管理、制造生产、创新研发等过程,不断提高基本素质,奠定机械加工品牌的坚实基础,对传统品牌进行重塑,把现有品牌做强,对创新品牌进行培育,实现机械加工品牌的创建。
   其次,应增强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生存由自身竞争力所决定,要想让自身的竞争水平得以提高,应倡导事业单位进行资本运营与资源整合,利用资产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方法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让主业做大、做强,使短板得以发展和补齐。应对事业单位机械加工的服务延伸链条进行引导,由设备提供转变为运营管理、系统维护、控制项目、工程实施、项目承担、设计提供的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应展开和机械加工上下游產业链的合作力度,对市场前景广阔、配套水平高、有技术含量、特色专业鲜明的项目进行开发,指引事业单位的集约经营、精益生产、专业制造和自主创新,培育隐形的机械加工冠军。建立现代产权机制,创造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互动、良性发展,将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创造力、活力全面激发出来。
   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应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有一个全面了解,通过低端供给的减少、新型供给的创造、无效供给的消除、有效供给的扩大等途径,使机械加工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少东,张娜,钟志山.“互联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调查分析——基于粤东481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
   [2]魏艳秋,和淑萍,高寿华.“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效率研究——基于DEA-BCC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17).
   [3]张建军,赵启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内蒙古10个盟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4]齐岳,杨剑,刘欣.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背景下制造业企业战略转型研究——以深圳市太平洋开发有限公司项目改造为例[J].商业会计,201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7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