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背景下,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应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结合铜仁丰富的山地农业资源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和优化农业政策体系、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的供给方面,探讨了铜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铜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铜仁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多年增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但大宗农产品产量过大、特色农产品产量过小和低端农产品供给过剩、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现象也逐年显现。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应充分利用区域丰富独特的山地农业资源,加大铜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效益。
  1 铜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现状
  丰富的山地农业资源为铜仁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奠定了基础。多年来,通过集中连片种、集中连片养、加工进园区的集聚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进程得到快速推进,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产业、道地中药材、果蔬菌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山地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各展所长、差异发展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格局,粮食、油料、茶叶、果蔬菌、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分。
  2 铜仁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是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不大不强。农业企业规模小,积累少,新技术应用能力弱,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方式单一,龙头、龙身、龙尾存在脱节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方式单一,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家庭农场面临缺乏季节性辅助劳动力、生产成本上涨、经营结构单一、配套设施和服务落后等风险;种养大户存在技术技能欠缺、市场定位不准、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
  二是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以及地里标志产品,与铜仁得天独厚的生物、生态和气候资源优势相比,在产品品种、品质、规模上还未得到有效开发,与市场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有样品、有礼品而无产品、无商品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跟不上,特别是中低产田土改造、直通田间地头的产业路与沟渠的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有人建、无人管”和边建边毁的问题较为突出。
  四是农业产品供给体系不够完善。农产品物流和电商体系薄弱,阻碍了外地各种物料的进入和本地各种物料的输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未有效建立,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未形成有效衔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未健全,农产品流通企业缺乏,产前缺少定期发布的农业产业投资指南,产中涉农部门和农技推广等机构尚未与相关中介机构建立合作,产后未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销服务平台。
  五是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普遍较低。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导致农业企业自我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农民科技素质差,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民科技意识不强,率先投资和应用农业科技的意愿不强。
  六是多数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由于耕地细碎,坡耕地较多,导致机械化程度低,耕种、管理、收割仍然大量依靠人力、畜力,导致人力成本高;农村交通不发达,大多数耕地尚未修建直通田间地头的产业路,农产品主要靠人挑背扛,农产品运输成本高;农业生产一家一户依然是主流,生产规模小,固定成本高。
  七是山地生态品牌优势覆盖不大。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较少,多数区域特色农产品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品牌;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除生态茶叶、烤烟等少数农产品形成产业化规模经营外,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生态果蔬业、生态油茶、生态渔业等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才处于雏形阶段;农业生产与经营者市场观念不强,山地生态品牌意识尚未完全植根于农业生产与经营者大脑深处。
  八是农业生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商业金融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少,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利息高、还款难问题;银行信贷多数采用工业和商贸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经营风险高的农业企业在争取银行信贷支持方面处于弱势;农村信用社主要以小额生产性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且资金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保险与农业风险补偿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九是農业生产用地流转不够畅通。乡村土地既可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收入,也具有社会保障的作用,农村社会保障的不健全直接影响着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市场尚未完全建立,当流转的土地具有较好利润时,农民便不愿将土地续租或者流转,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3 铜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农业政策供给体系,优化农业供给侧的制度结构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地内在潜能。土地既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资料,更是农民的资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科学界定三权的边界和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加快建立和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探索以“留地、留物业”补偿被征地农民的发展权,以货币方式补偿被征地过程中农民用益物权的损失,以发展机会均等的原则改革资源配置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二是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优化农业要素配置。在完善土地流转组织和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的同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以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完善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制度以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出台和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优惠政策以提高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经营管理能力;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的重点领域和方式方法,确保优质农产品和农业新业态得到健康发展。   三是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提高金融支农力度。进一步明确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并综合应用财政、税收、保险、抵押担保等各种手段,使涉农金融机构形成支农合力,缓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融资困境问题;金融机构应结合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民的抵押品、抵押物的特点、循环周期等,开发针对性强和便于操作的金融产品支持农业发展;农业金融机构要依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金融需求,开展综合化、多元化、链式化的金融供给服务。
  四是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民转市民。强化户口的人口登记功能,淡化户口的价值,畅通农民进入城市的渠道,促进农民的市民化;壮大城市产业,搞活城市经济,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让市民化的农民通过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就能上岗就业,以有效推进农民的市民化;不断完善市民化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和住房保障机制,建立市民化农民养老保障机制,以实现农民市民化。
  3.2 构建农业产业供给体系,优化农业供给侧的产业结构
  一是因地制宜,优化铜仁的农业空间布局。设立粮油蔬菜主产区,加大粮油蔬菜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确保粮油蔬菜自给的同时优化主产区布局;制定和落实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科学布局和重点打造生态茶产业、生态畜牧业、中药材产业、精品果蔬业、食用菌业等特色产业带,推动优势产业在地域空间集聚;优化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创意园的布局,升级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建设。
  二是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业生产供给条件。加大农业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以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加快农业基础信息网络、农业信息化服务终端和食用产品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大耕地的土地平整、农田灌溉与排水设施以及田间道路系统建设,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提高农业耕地质量。
  三是挖掘山地农业资源,构建特色农业生产体系。稳定粮食生产以装实铜仁人的“米袋子”,倍增优势产业让荒山石山变成金山银山,开发山地特色农产品以不断创造新的有效供给;构建节地型农业生产体系以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构建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构建节能型农业生产体系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加大农业生产环境的整治与修复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充分利用山地农业资源以升级铜仁生态农业,发展景观农业等以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
  四是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集成农业重点技术领域,建立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农业标准化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产前、产中和产后相衔接的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化宣传力度以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者对标准化生产的认知,强化农业生产与经营者的质量意识使农业标准化生产转化为自觉行动,加强农业标准化队伍建设为农业标准化发展打下堅实基础;加强绿色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以突出铜仁的区域农业特色,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以保证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到位率”和“应用率”,加大标准化生产监督管理以确保绿色农业标准化基地产品的绿色性。
  五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倍增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扩大生态产品生产空间,倍增产业生态化基地以提高生态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建设与认证以倍增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的认证以增加特色农产品品种,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倍增特色农产品产量,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倍增特色农产品价值;倍增农产品初加工品以使从田间地头、畜禽圈舍出来的生鲜农产品转化为便于市场流通的商品,倍增农产品深加工品以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倍增产后贮藏运输品以拓展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3.3 构建农业经营供给体系,优化农业供给侧的经营结构
  一是加速土地经营权的转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保证确权到户,建立和完善专门针对确权登记工作的信息管理平台以服务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农地经营权三权的分离与分置,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以盘活农业各种资源要素;构建农村土地的三方流转模式,使土地流转从自发状态向市场化、组织化、有序化状态转变;建立土地流转数据库以及时预测和引导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服务体系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二是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充分利用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并围绕铜仁特色优势产业,招引一批优强企业到铜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注重培训引导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以吸引更多的农户入社,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管理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管理机制,鼓励具有一定规模且符合规定的种养大户创建家庭农场,以壮大家庭农场群体;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充分利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等专项培训,提高他们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
  三是畅通农业产品物流通道,激活内外两个市场。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和完善,建设乡镇物流配送中心和“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以打通农产品走出铜仁的快捷、无障碍通道,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管理平台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双向物流降成本;加强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集散能力,升级特色农产品批零市场以推动特色农产品集聚,加强特色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的功能建设以完善特色农产品配送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培育以让更多的市场经营主体入驻电商平台,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以推动电子商务市场与农产品专业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集配中心等有效衔接,充分利用网上团购模式、订单农业模式和O2O多平台营销模式等以搭建农特产品出山的桥梁。
  四是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新业态。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全面整合跨部门、跨区域农业信息资源为政府和市场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构建市、县(区)和乡(镇)为农服务的三级网络平台体系使其成为政府、企业、市场与农户之间相互联通的桥梁;搭建物联网平台以实现农业在线化生产管理,运用物联网及时采集农业生产数据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数据化、智能化,推动互联网进入农业生产环节以促进农业生产精细化、专业化,从而带动智慧农业的发展。   五是创建农业产品品牌,凸显山地生态农业市场优势。围绕“生态”、“绿色”、“健康”、“养生”等优势以做足铜仁“原产地”、“唯一产地”文章,围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标农产品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农特产品品牌,不断丰富农产品品牌目录以推动铜仁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快速发展;加强其它优质农产品的相关认证命名和商標等知识产权申请工作以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创立名牌,加大农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联合执法力度以形成相互联动的农业品牌保护体系,加强农业企业、农产品品牌等信用体系建设以维护铜仁农产品品牌的持续生命力;依据消费者的消费喜好促进农产品“品相”提升,讲好铜仁特色农产品背后的故事以彰显“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文化底蕴,找准铜仁高端农产品品牌自身特色以让消费者将“第一印象”变为“第一购买”。
  3.4 构建农业服务供给体系,优化农业供给侧的服务结构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技术供给。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以弥补高端人才的不足,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以不断产出新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新供给,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中去;加强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研究以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强化绿色生态资源资本化研究以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建设,创新农业科技研发合作机制以增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能力。
  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从业者科技文化素质。加大新型职业农民遴选与培育力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动态管理等制度,以规范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搭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交流平台,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市场;构建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快速传递链,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科技扶持力度。
  三是充分利用农业大数据,做好农业全产业链信息服务。围绕产供销环节构建农业大数据采集网络,建设农业大数据存储平台以实现海量农业数据的资源统一接入和存储,建立农业大数据处理平台以实现对海量农业数据的处理,建立农业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平台以实现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围绕基础数据、数据信息、质量把控、分析处理、信息安全和平台标准、效果应用和信息服务等建立农业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完善农业大数据管理与运行制度以规范农业大数据的运营管理,建立健全农业大数据采集制度以规范农业大数据采集机制;搞好农业大数据的产前服务以指导企业和农户进行种养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大数据产中服务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进行农业大数据的产后服务以保证农产品转化为有效供给。
  四是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高效运行。完善“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跟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完善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解决农业技术供给服务中重产量、数量和轻质量、效益、安全的问题,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覆盖面;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及服务实体作用,创建农业专家教授进村入企服务模式以打通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创建农业科技服务“120”模式以提供更为便捷、多元、全面和及时的农业技术服务;创新农业技术供给机制以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供给,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服务新机制。
  五是推进农业生产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拓展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保险险种,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保险,以丰富农业保险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加强农业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搞好农业保险的宣传,提高农业保险办事效益;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信合社与农业保险捆绑机制,改革农业保险缴费制度和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激励机制,以推进农业保险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之尧.关于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5(12):18-20.
  [2] 王曙光,杨敏.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县域农村金融创新发展[J].农村金融研究,2016(7):55-59.
  [3] 王文生,郭雷风.关于我国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设想[J].大数据,2016(3):28-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0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