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中式风格的现代家电外观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力量越来越强大,人们对于带有新中式风格的设计也越来越接受和萎覆。本文针对在新中式风格下的现代家电外观设计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现代家电外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明确新中式风格的意义,最后对在新中式风格下的现代家电外观设计提出应用策略。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现代家电;外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081-02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逐渐得以彰显,促使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感的新中式风格得以在现代家电设计中得以体现。越来越多的室内装修风格启用新中式的设计风格,为了主题的统一和思想的一致,现代家电的外观设计也应该采用新中式风格,这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本文描述了新中式风格下的现代家电外观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目的就是希望新中式风格下现代家电外观的设计可以越来越成熟,并且得到大众的认可。
  1 现代家电外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现代家电外观设计造型单一
  在我国,早期的家电外观普遍比较传统,在设计和造型上没有过多的变化,存在着单一的情况。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思想意识的局限,所以我们的家电设计主要是模仿其他国家,而且受技术水平和材料的限制,造型一般都是方方正正的,比较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1]。但是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接受的新思想逐渐增多,已经远远不满足现有的家电外观设计,而新中式风格应运而生,人们打破了原有的思想禁锢,在现代家电外观设计上多采用流线型的设计观念,整体形态也多元化起来,这样的设计摒弃了造型单一的问题外,还可以节省空间,轻便小巧易与使用,更加增添时尚性和功能性。
  1.2 现代家电设计色彩单调
  在过去,为了配合室内装修的整体格局和色调,家电外观在设计的时候一般色彩比较单调,一般就是黑和白两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家电色调的要求也变得多元化,除了本身的颜色之外,在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美观性,所以当下的家电外观设计色彩多样,还有混合色调等等。家电品牌商们也以此来增加噱头,提升人们购买的欲望,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在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装修环境内,色彩和主题更加鲜明,所以单一的色调就会显得尤为突兀,与新中式风格设计思想格格不入。有的甚至采用色彩冲撞的思想来完成家电外观设计,这放在过去是绝对接受不了的事情,所以说设计思想在与时俱进,色彩色调方面也不能再这样单调下去了。
  1.3 对于新中式思想文化缺失
  对于新中式风格这一概念来说,还是没有普及得很全面的,所以在现代家电外观设计的时候往往不符合设计主题,存在文化缺失的现象。往往很多人是因为一腔热血就决定尝试新中式風格的现代家电外观设计,而没有文化知识作为基础,这样一来设计所表达的意图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想做新中式风格的现代化家电外观设计与能否做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新中式风格是具有民族气息和文化底蕴的,有的新中式风格设计胡乱地使用符号和图腾等文化元素,结果导致设计出来的现代化家电外观不伦不类,与设计意图完全背道而驰,无法做到新中式和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达不到用户的个性要求和品味表达。
  2 新中式风格解析
  2.1 新中式风格相关理论
  想要做好新中式风格的现代化家电外观设计,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中式风格,了解好新中式风格的相关理论,才能在设计的时候游刃有余。现代中式风格是中式风格的一种,也被称作新中式风格,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简约大方,实用时尚和个性鲜明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当今时代下的表达和诠释,需要依靠相关理论和文化来完成设计,才会为现代化家电外观设计注入灵魂。许多人单纯地认为新中式风格就是颜色的鲜明和跳跃,是将文化的元素和符号添加到家电外观上就可以了,这样的思想也是大多数人的弊端[2]。事实上,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所运用的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和认知,在设计时按照现代人们的审美和需求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在拥有文化底蕴的同时,又可以成为家电外观设计的亮点,使现代家电别有一番韵味。
  2.2 新中式风格运用的目的
  对于新中式风格的运用是有一定目的的,就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对于新中式风格来说,所涉及的文化和历史都是有根据的,都是可查找的,所以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和进步,骨子里的东西是没办法改变的,也是会在最大程度上引起我们共鸣的。当下有几个流行的词语叫做“复古”和“古风”,这都代表着设计文化和审美潮流是个轮回,是逐渐转变和返璞归真的一个过程。人们对于新中式风格的现代化家电外观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设计,大到材料选取,小到细节装饰都可以灵活自由的运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增强环保意识。在几干年前没有高科技,人们往往采用大自然中的现有资源就地取材进行使用,所以,好多新中式的风格下设计出来的家电都直接更换采用自然元素,既符合了实用标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最重要的是使风格更具有中国风和古朴的气质。
  2.3 新中式风格运用的意义
  就意义而言,是继承传统思想与文化,结合现代元素使中华悠久历史得以延续和创新。我们从小就知道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长大这种意识越清晰,而且民族的才是时尚的,这一点也被世界所慢慢认可,许多国际上知名的品牌也相继将现代家电外观运用了新中式的风格,那么作为华夏儿女们更应该责无旁货,让我们的中国元素经过干年的酝酿,在新时代里彰显光芒,展现出新的精华和气息。
  3 新中式风格影响下的现代家电外观设计
  3.1 造型大胆创新
  在现代家电外观设计上一改原有方方正正的、菱角分明的外观造型,采用柔和的流线造型,会有一种云间山水的视觉效果。还可以运用跳跃的曲线造型,使家电在外观上活泼轻快,使其富有张力,这也是时下年青用户们所想要的。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例如,在空调外观设计上采用祥云的图案和墨染的色彩进行设计,配合着空调的使用感受,会更加惬意和舒适;又如,音箱的外观设计上采用古文化元素为雏型,进行仿古的设计,然后结合音箱的音质功能,把用户带回到古老朝代。造型的大胆创新是为了更好表达新中式风格,同时古老元素和现代产物的相结合,可以碰撞出更新的火花和思想。这是一个张扬个性和表现自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青客户寻求与众不同,但在特立独行的同时又想拥有古文化的内涵和修养,所以,在新中式风格下现代家电外观设计一定要做到造型的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发展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思想和精髓。   3.2 丰富的色彩运用
  在现代家电色彩设计上,新中式风格的特点比较有优势,常见的具有古风气息的颜色有:海棠色、玳瑁色、墨色和青蓝色等等。这些都是跳脱了传统色系的范畴,通过色彩的融合和晕染,做到了渐变和重叠的层次感效果,丰富的色彩体系也可以结合着不同的家电产品外观,更好地表达新中式风格的意境,明暗之间的色彩组合,不再是非黑即白的色彩区间界限,而是可以让用户在使用上有更好的体验感,结合着自己的装修和个性化需求,可以使生活品质和艺术品味得以提升,而且也加强了色彩环境带来的感观视觉冲击[3]。清新脱俗的设计配以如诗如画的色彩渲染,在家电使用的同时又尽显雅致,如果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还可以作为艺术品,修饰家庭的内部格局,丰富的色彩运用会使新中式风格在现代家电外观设计上锦上添花,并独具特色,从而达到融合和升华的双重效果。
  3.3 注重民族文化体验
  对于现代家电外观在新中式风格之下除了造型的美观和色彩的丰富,更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体验。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运用到现代家电外观上,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体会新中式风格所蕴含的文化。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好设计主题;然后,将符号或图案作为主体设计元素;最后,结合要设计的现代家电类型进行外形的设计和图案的运用。尤其是在引用和借鉴中国国画的时候,要注意与实际的结合,因为中国国画的种类有很多,描绘的场景和使用的手法也大有不同,只有融合创造出美感和意境,才能带来好的民族文化体验,新中式的风格才能满足客户们的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围绕着新中式风格下的现代家电外观设计展开,简述了存在的问题,再对新中式风格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基于新中式风格形式的现代家电外观设计做出了大胆探索和思考,目的是实现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丰富设计的可能性。在资源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内涵不能被消磨和替代,应该让新中式的风格设计重新回到主流市场,变成焦点,这样对我们后代的文化培養和艺术熏陶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唯为,新中式风格下的现代家电外观设计[J].工业设计,2018(08).
  [2]孙格格,尊重服务价值拒绝噱头消费[J].现代家电,2017(14).
  [3]郝冀,现代家电产品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4]张俊.家电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审美心理的关联性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5]蒲天村,何娟.家电产品外观设计的重构研究[J].包装工程,2014(16).
  [6]曾智林.情感表达在家电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包装工程,2011(20).
  [7]王天健.现代家电产品CMF设计创新与市场竞争力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5(07).
  [8]张俊.家电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审美心理的关联性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
  [9]方骄伟,产品设计的外观造型设计、功能设计、消费者使用体验设计[J].科技资讯,2011(35),
  [10]花景勇.产品设计中的形式美评价[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11]莫钧,家电产品外观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9.
  [12]侯冠华.产品形象在家电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34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