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明旭 张闻雷

  [摘要]目前“双创”战略已经成为引领我国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的“双创”教育已与国家行业战略规划相结合,“双创”型人才培养取决于高效率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建立以国家间、行业间、高校间、专业领域间协同互助,组织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国内外高校、高校各专业等多种创新力量,开展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协同创新,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双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双创战略;高等院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8178
  1“双创”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1]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目前“双创”战略已经成为引领我国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先进教育理念、“双创”人才培养、现代科技发展以及国家行业需求共同构成了未来我国内涵式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而且相互交织影响、协同共生促进。国家行业需求为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空间,科技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双创”人才培养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过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可以促进“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科技发展提供内生性动力,满足国家行业“质”的发展需求。目前现代科技发展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发展方向必须向着更加集成、更加融合、更加交叉、更加实用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对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创新模式正是协同创新,该协同创新机制也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
  协同创新是通过合理整合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以知识增值、创新发展为核心,使知识增值和创新发展在系统内得以无障碍运作和流动,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协同创新范式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有深度的创新式融合,各协同要素综合作用产生一种非线性叠加的增强效应,协同机制的引入和发展使各協同要素之间能够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产生良性的创新运作效果。在此创新运作链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输出基地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基于协同创新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双创”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途径。在此时代背景下,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的“双创”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式经济发展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2我国“双创”教育现状
  我国早期“双创”教育主要通过高校自发探索的创业竞赛、创业讲座和创业实践活动等课外形式来开展,尽管该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该阶段的探索仅停留在增加创业教育内容上。2012 年教育部深切地意识到,发展创新和创业教育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确定并支持九所试点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实验区,支持高校将办学实际与创业服务相结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双创”教育的理论和实践[2]。2015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双创”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双创”教育已与国家行业战略规划相结合,“双创”教育改革在持续深化和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推进模式[3]。首先,“课程式”模式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其次,“综合式”模式即“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既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也注重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再次,“实践式”模式在组织建构上采用了多单位、多部门联合实施的形式,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负责单位进行主导,支持单位间的协助,从而使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相互支持。最后,“融入式”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将教育实践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从而保障“双创”人才素质,推动“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在完善和健全各类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同时,积极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具有创新创业思维,而且也使他们具有项目研究与实践运营的创业能力。
  3“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
  尽管我国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其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借鉴国外优秀的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遵循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进教育理念,立足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与国情现状,建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促进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高校以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网络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保障“双创”人才的培养。
  (1)校内跨专业协同育人机制。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单一专业教育存在着专业技能素质和全面职业素质的矛盾,挖掘学校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推进本校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学科专业间的协同互动,增设跨学科专业与课程,探索并建立校内跨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是现代教育创新性成果。
  (2)校校跨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并加强高校间在人才培养上的联系与互动,整合共享其他高校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推动高校之间的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具灵活性与兼容性,从而建构起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培养“双创”人才的机制。
  (3)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合作,不仅使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而且为企业走知识创新式发展道路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高校通过来自企业的资金支持,为其在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和应用方面提供了便利,而企业则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协同合作共享知识创新、人才优势以及研究实验室等资源来促进自身的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实现促进企业与高校优势资源的互补互促,促进高校与企业合力进行应用科学研究、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与调整,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4)校地行业内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使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接区域战略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地支持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通过协调高校与区域内各方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关系,共同推动并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创”人才。
  (5)国际间协同育人机制。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且在创新创业实践上具有丰富经验。我国高校可以通过国外优秀教师招聘、跨国学生互换计划、国际及国内高校间的学分互认以及国际创业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拓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视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出能够站在产业发展前沿、引领行业未来、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创新创业人才。
  (6)校、社组织高度参与的开放式协同评价机制。构建由国家、企业、社会支持的对产学研合作认可的良好、开放环境,促使建立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创新能力评价与监督机制,建立由社会组织高度参与的创新合作网络机制,共同协同各创新主体协同育人。
  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突破了地域、行业、学科三者之间壁垒,组织、协调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内外高校等多种创新力量,开展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彦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9):82-85
  [2]王文莹,陈玲凤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双轨模式”——基于“三自”教育视角[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5):1-3
  [3]袁小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6):10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0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