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前国内的竞争环境中,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社会职能,影响着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牵动着整个市场的未来走向。处理好事业单位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财务风险的问题,不仅会对财经纪律的约束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更关乎国家相关经济决策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实到市场环境中来。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开展深入研究,阐述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4.162
  1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
  (1)外部因素。造成事业单位会计方面风险的因素有许多,大致来说可以分为单位外部的因素与单位内部的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事业单位经营期间国家所推行的相关政策以及在当下时间段内国内外市场经营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通过影响单位未来经济重心方向的方式来对单位经济状况造成影响。其中国家相关政策的改变会引起单位内部税收筹划方法的改变,未来单位投资方向的改变以及事业单位内部人事的改变等一系列变化,而国内外的市场经营环境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则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环境与国内市场环境的差异而引起的会计职能失效等,或者是市场行情的变化超出事业单位预期而产生的会计预测失效。外部因素对事业单位的影响或许在短时间内看不出非常明显的变化,但是外部因素是关系到事业单位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点。外部因素的存在,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风险因素变得变幻莫测,难以在一个十分精确的尺度上对风险的整体进行把握,但是对外界因素的影响又不能够放任不管,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学习研究,掌握外部因素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影响的解决办法,在问题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解决。
  (2)内部因素。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造成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在单位内部施行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在单位内部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单位日常运行的有序高效,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看似完备的工作制度也会对会计工作造成一定的风险。例如审核报批制度,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文件审核的规范性,但是大大降低了文件的时效性。一份文件有时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报批审核过程后,所反映的事实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就给会计工作带来新的风险。其次,在单位内部工作的工作人员由于个人因素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由于自身所受的相关法律教育欠缺或者自我约束管理意识的薄弱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风险因素的出现都能够运用相关管理技术手段进行解决,只是解决的途径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长期的摸索探讨,最终才能将内部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大大降低。
  2 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现状
  (1)管理模式不完善。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的风险管控中,管理模式并不成熟,风险管控工作大多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只是财务部门工作内容之一。一方面,财务部分的工作往往被报销、审核等制度化的工作限制,在风险预测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关注度并不足,将风险管控工作落到实处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財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受限,因此对其他部门的业务内容与业务进度并不能做到一个清晰的了解,财务部门掌握的信息仅限于财务账目信息,对其真实性的核对存在困难。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岗位通常采用的人力任用制度不是聘任制,合同制与正式编制员工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在选任财务人才时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素质可能受到影响;加之事业单位平时缺乏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因此可能存在财务工作不到位的情况。
  (2)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财务风险是和经济活动同步产生的,事业单位只要进行运转、只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在这个运转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可预估和不可预估的风险。可是,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只要按制定的经济活动标准,制定完善的经费预算和使用方案就可以规避经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切财务风险,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素养,这些素养不高的财务人员不仅不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做到有效的控制和预测,还不能做到对经济活动整体的把控。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控制的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
  (3)会计控制监督力度严重不足。事业单位以其内部管理进行分析,一些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力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各个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工作中,没有安排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其执行力度严重缺失。同时,对于相关政府执法部门和社会机构等外部监督来说,没有充分发挥出监督执法的职能,其监督力度存在着较多薄弱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于出现了违法违规行为,也没有予以处罚和治理。此外,各个执法监督机构的监督功能比较分散化,影响着单位会计控制监督作用的发挥。
  3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发挥内部管理激励作用,完善单位内部管理模式。提高事业单位风险应对能力,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内部管理模式作为基础。这不仅是事业单位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要求,也是规范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提高其业务流程规范化的要求。 鉴于此,需要参考制度成熟的单位的管理模式,配套出台相应的管理标准,根据自身单位的情况,建立适用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内部管理模式。具体到风险管控方面,一方面需要严格财务工作的流程,要求预算管控以及收入支出管控必须有账面记录,对于超出预算外的支出需及时核查,做到财务工作的严格化以及规范化,以杜绝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根据内部控制的理念,平衡事业单位内部的权利制衡,以杜绝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管理风险。
  (2)加强员工风险意识教育。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特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可知的或者未知的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避免可知风险带来的损失,但是对于未知风险的规避,则需要事业单位员工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当员工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之后,对于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风险的操作就具有了自动判别的能力,能够主动将风险操作的可能性降低。员工风险意识的加强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相关领导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的形式可以是定期的学习、或者定期的考核等,这样在真正面对风险操作时才不会忘记规避风险。而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还能够辅助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的施行。内部规章制度虽然在某一方面可能是非常完备的,但是难免会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规避单靠不断修改调整的规章制度显然不行,但如果员工具有风险意识之后,这些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便能够更加容易被察觉,更加及时地被遏止。
  (3)加大会计控制监督力度。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控制监督工作的开展,构建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将会计制度涉及会计控制监督检查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主管部门要与财务部门人员保持密切的交流和协作,共同致力于内部控制监督中,落实好财务工作的监督与检查,进而将财务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同时,要集中整合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以及自我监督等形式,加大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执行力度,实现内外部监督的高效统一,形成监督效力,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事业型单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面临非常多的风险,处理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上存在的风险因素需要所有部门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作为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积极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在风险变为损失之前及时将风险进行规避或者扼杀。只要单位工作人员时时绷紧风险意识的弦,努力提高自身风险意识,相信即使市场竞争环境恶劣,在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单位内部相关管理制度的积极影响下,事业单位依然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张天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86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