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测度及CO2排放量因素分解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本文选取相关能源消耗数据,运用能源消耗强度倒数方法对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进行测算。为厘清流通产业能源效率提升的节能减排机制效应,选取CO2排放量作为节能减排衡量指标,再运用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LMDL)对我国流通产业的CO2排放量进行分解,探讨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因素的贡献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2007~2016年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虽然个别年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W”型稳中有升变化趋势;(2)产业规模效应(△CQt)是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贡献因素,能源强度效应(△Cit)是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抑制因素,而能源结构效应(△Cst)和排放因子效应(△CFt)对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变化影响较小。
   关键词:流通产业;能源效率;CO2排放量因素分解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月13日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的重要载体,在引导能源消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及提升能源系统协调性和整体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流通产业万元GDP能耗仍一直处于高位,从1985年的最高点4.649吨标准煤回落到2017年的0.4203吨标准煤,但流通业集约转型发展目标没有得到根本实现,意味着我国流通产业节能减排空间仍很大且低碳绿色发展任务迫切。为此,实证研究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测度及CO2排放量因素分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测度
   能源效率问题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其测算也是相对复杂。大多数学者采用投入产出法、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对能源效率进行测度。要深入分析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情况,首先要寻求何种方法对其进行测算。投入产出方法在测算过程中的核心就是要依据投入产出表,而我国投入产出表每隔2~3年编制1次,其编制更新速度滞后,使得采用投入产出方法无法及时获得流通产业能源效率值和发展趋势。回归分析方法因不可避免出伪回归和多重共线性问题,也无法准确估算流通产业能源效率。因子分析方法将影响能源效率因素浓缩至少数代表性指标,虽然能解决共线性难题,但代表性指标因子并不能概括全部因子意义,甚至会出现个别信息遗漏。为此,要在权衡各种方法利弊基础上做出选择。
   (一)方法选择、数据来源与步骤。通常而言,某一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越低,其能源效率越高,二者之间呈倒数关系。为简单直观,诸多学者采用能源消耗强度的倒数方法来反映和测度某一产业的能源效率。这不仅将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连接在一起,而且还能反映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此种方法具有科学性。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2016年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权威相关数据资料,其具体测度方法分两步:
   1、计算流通产业能源消耗强度。一般而言,能源消耗强度是流通产业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费量,即流通产业能源消耗量与流通产业增加值之比。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e=E/Y (1)
   其中,e为流通产业能源消耗强度(单位:万吨标准煤/亿元),E为流通产业能源消耗量(单位:万吨标准煤),Y为流通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2、计算流通产业能源效率。考虑到流通产业能源消耗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上述计算流通产业能源消耗强度结果,并计算其倒数得到流通产业能源效率值。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i=1/e (2)
   其中,i为流通产业能源效率值,e为流通产业能源消耗强度。
   (二)测算结果分析。本文通过选取2007~2016年相关能源消耗数据,并采用能源消耗强度倒数方法对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其所得結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知,2007~2016年间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虽然个别年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W”型稳中有升变化趋势,由2007年的能源效率值0.393万吨标准煤增加至2016年的0.479万吨标准煤,能源效率提升幅度达21.88%。其中,2007~2012年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值一直处于0.400万吨标准煤以下。2013年成为“分水岭”界点,流通产业能源效率值突破0.400万吨标准煤,之后的年份一直处上升趋势。2010~2013年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变化相对平稳。(图1)
   我国流通产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且存在一定幅度波动,这可能受金融危机及我国能源政策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应对全球生态恶化和气候变暖危机,围绕控制气候化与保护环境成为各国政府能源政策一个亮点。中国政府为履行向全世界作出的碳减排庄重承诺,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消费转型、低碳发展”等战略政策,尤其在流通、工业等重点行业领域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合理控制重点领域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用能管理,形成“倒逼机制”,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我国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因素分解
   为进一步厘清流通产业能源效率提升节能减排机制,下文选取CO2排放量作为节能减排衡量指标,并具体分析流通产业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探讨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因素的贡献效应。
   (一)因素分解模型构建。本文选择对数平均数指数分解方法(LMDL)构建包含产业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排放因子效应的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因素分解模型,探讨我国流通产业CO2排放量的关键因素。具体公式为:
   △Ct=Ct-C0=△CQt+△CIt+△CSt+△CFt
   上述公式又可具体分解为:
   △CQt=wtlnQt/Q0;△CIt=wtlnIt/I0;△CSt=witlnSit/Si0;△CFt=witlnFit/Fi0;wt=(Ct-C0)/lnCt-lnC0;wit=(Cit-Ci0)/lnCit-lnCi0    其中,Ct为t年流通产业CO2排放量;C0为基年流通产业CO2排放量;△Ct为基年到t年流通产业CO2排放量;△CQt、△CIt、△CSt、△CFt分别表示流通产业的产业规模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排放因子效应。通过上述诸公式可以计算出我国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各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效应。
   (二)数据来源。流通产业通常指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物流业总和,因我国目前暂时还没有物流业能源消耗及物流产业增加值相关统计数据,本文物流业相关数据仅能通过间接计算而得,其数据均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相关数据代替,并将其分别与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终端能源消费以及经济增加值求和,分别作为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总消费量和流通产业的经济总增加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干扰,将流通产业经济增加值均以2007年为基期不变价格进行换算,其具体数据来源于2008~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
   (三)因素分解结果分析。运用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LMDL)对我国流通产业的CO2排放量进行分解计算得到的各因素效应值和贡献率,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07~2016年我国流通产业CO2排放量累计增加了48,627.79万吨。其中,产业规模效应(△CQt)使得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增加了63,283.09万吨;能源强度效应(△Cit)使得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减少了12,087.34万吨;能源结构效应(△Cst)使得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增加了668.91万吨;排放因子效应(△CFt)使得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减少了3,237.12万吨。(表1)
   产业规模效应(△CQt)是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贡献因素。2007~2016年产业规模效应的正向影响约占总效应的130.14%,这主要归因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严重依赖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对煤炭、石油等各类化石能源产生强劲需求。
   能源强度效应(△Cit)是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抑制因素。2007~2016年能源强度效应系数为负,效应值为(-12,087.34),其负向影响约占总效应的24.86%,意味着能源强度下降对流通产业CO2排放量的减少发挥着重要作用。究其原因,能源强度的下降源于我国政府庄严履行国际减排责任,重点在流通产业领域严格推行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的结果。
   能源结构效应(△Cst)和排放因子效应(△CFt)对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变化影响较小。能源结构效应对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增加具有正向影响,能源结构效应约占总效应的1.38%,这反映了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消费仍旧以传统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较低的现实情况。然而,排放因子效应对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增加则具有负向影响,约占总效应的6.66%,这主要因为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大力推广运用生物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能源,努力降低传统能源消费的应用比例。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对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测度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流通产业能源效率提升节能减排机制,分析流通产业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探讨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因素的贡献效应,得到以下结论:(一)2007~2016年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虽然个别年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W”型稳中有升变化趋势,能源效率从2007年的0.393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016年的0.479万吨标准煤,上升幅度达21.88%。(二)运用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LMDL)对我国流通產业的CO2排放量进行分解,发现产业规模效应(△CQt)是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贡献因素,能源强度效应(△Cit)是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抑制因素,而能源结构效应(△Cst)和排放因子效应(△CFt)对流通产业CO2排放量变化影响较小。
   从上述研究结论不难发现,阻碍我国流通产业能源效率提升及CO2排放下降的大部分归因于碳的利用。为此,流通产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的关键在于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之路。第一,要充分认识绿色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二,建立流通领域能源管理体系。第三,在流通领域分地区与行业重点推进绿色减排机制探索试验,提炼推广经验、发挥带头示范效应。第四,加快流通立法规章建设,建立绿色流通长效发展机制。(注释:“3R”标准: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主要参考文献:
  [1]Williams Olatubi.A Dynamic Estimation of Total Energy Demand for the Southern States[J].Article in 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2003.33(2).
  [2]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8).
  [3]王欣.我国商贸流通业能源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
  [4]贺爱忠,刘盼.中国流通业CO2排放的因素分解和脱钩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5.35(3).
  [5]章迪平.流通产业能源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2(11).
  [6]蒋思维,蒋洁.我国流通业的能耗水平、能源效率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9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