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为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社会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交通服务支持。这在确保制造业良好发展的同时,也为物流业的发展增加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正是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这一协同发展的趋势下,才促进了扬州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文章以扬州地区为例,就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展开研究,通过对两者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模式。希望能够通过对以下内容的研究,来为后续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业;扬州地区;两业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7168
  1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首先,制造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在不断增加,制造业的总产值占据的比例比较平稳,虽然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但是增加的数值并没有明显下降,在扬州市经济发展中依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扬州市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643%,与2017年相比上升了68个百分点。其中主要以化学原料、化学品制造、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器材制造、汽车制造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其次,制造业对GDP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具有稳步上升的趋势,与扬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及制造业本身的产业结构优化相关,制造业逐渐成为扬州地区GDP发展的支柱。2018年扬州制定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规上工业增加值、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分别增长5%、157%、7%,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30家。最后,政策环境情况良好,国家和扬州地区政策对制造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完善措施,用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十年内,制造业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12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首先,物流业的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主要是因为扬州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促使物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能够更好地满足制造业的发展需求。2018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为1563274亿元,同比增长853%。在“十三五”计划中更是提出到20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420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45%,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50家以上。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不断完善,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扬州地区为了更好地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对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和完善,包括一些大型仓储设施和物流园区的建设,如扬州快递产业园、广陵林安智慧物流科技园等全是投资几十亿的扬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同时扬州2017年全市物流业市级以上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15家,其中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1家,这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扬州市良好的物流发展基础,更明确了扬州市物流业强大的发展实力。这些都为物流业未来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最后,政策呈现出积极的支持态度,物流业自身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经济发展本身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家及扬州地区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相关措施,积极引导物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印发了《关于支持传统商贸业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扬州港“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以物流业为重点领域起草了《扬州市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扬州市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2017—2020年)行动计划》《市政府关于实施扬州市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2017—2020年)行动计划的若干政策意见》和《扬州市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工作方案(2017—2018年)》,这些都为扬州市物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13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现状
  第一,两业联动的情况不断优化。一方面,国家针对两业发展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两业的联动发展,并且制定了一系列融合措施,为两业深入合作及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分析扬州地区两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了以国家政策为大方向,并且带有地方发展特色的政策,能够更好地促进扬州地区的两业发展。
  第二,两业联动的情况日益频繁。首先,扬州市政府及两业的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联动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加强两业合作,将制造业的物流环节进行剥离,交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承包。其次,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开始深入到不同的制造业中,并推动技术、管理、业务等方面的创新,促进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2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合作发展模式
  21体系支持的模式
  在扬州市物流业最初发展的时期,主要是服务于制造业的物流环节,因此需要制造业根据自身的需求,为物流企业制定具体的设计策略,然后物流企业进行补充和实施。在这种模式下,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是由制造业的需求来进行推动,其特点如下:首先,制造业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然后让物流业执行,所以制造业是核心,物流业在其中只起到了补充和执行的作用,因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流业的作用。其次,物流业的发展受限于制造业的发展,当制造业的发展不如意时,也会使得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出低迷的状态,会对物流业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而制造业的发展呈现繁荣状态时,虽然会影响物流业的发展,但是影响效果非常小,对于物流业的发展非常不公平。最后,制造业和物流业结合过于紧密,当制造业的组织结构出现调整时,物流业也需要在组织结构方面被迫做出调整,这种发展模式使得两业的绑定过于紧密,不利于各自独立的发展。
  22战略支持模式
  这种两业联动发展模式,是在体系支持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物流业的发展也受制造业战略的影响,但是可以给予物流业一定的自由,允许其进行相对独立的发展,可以逐渐形成物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模式。战略支持模式的特点如下:第一,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组织发展体系开始解耦,当制造业对组织体系进行调整时,物流业的组织体系可以不需要进行调整,仍然维持原有的体系即可,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物流业发展的灵活性,也极大地提高了两业合作的效率;第二,物流业的发展受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逐渐变小,虽然物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依赖外部环境,但是也可以做出自身的战略调整,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第三,为制造业和物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两业在未来会形成较为独立的发展模式,然后再进行联动发展。因此,战略支持的模式为扬州市后续两业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和企业的管理者开始树立起独立发展和联动发展的意识,并给予更多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   23战略重塑模式
  该模式下,物流业的发展战略并不是由制造业制定或者是指导形成的,而是物流业自身由于发展需求,对战略进行改革或者是重塑,进而对制造业的物流环节战略发展产生影响。战略重塑模式的特点如下:第一,物流业成为战略重塑的制定者,因此物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发展策略,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不断突破物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为其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制造业物流环节战略调整会受到物流业战略调整的影响,但是制造业不需要进行较大的转变,就能够快速地适应新的物流业战略体系,更好地配合物流业战略调整,对两业后续的发展及合作奠定了基础;第三,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角色开始互换,在过去制造业是物流环节的控制者或者是引导者,用来指导物流业战略的制定或者是调整。战略重塑模式下,扬州市物流业对制造业物流环节有绝对的话语权,并且积极引导制造业对物流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更好地配合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能够为制造业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物流服务。
  24体系重塑模式
  该模式虽然也是由物流业发起物流组织体系或者流程的重塑,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物流业,制造业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少,甚至可以说物流业的组织体系调整,对制造业是透明的。体系重塑模式的特点如下:第一,物流业对物流环节已经拥有较为独立的控制权,因此在体系组织调整或者是战略调整等方面,不需要通知制造業,也不需要制造业进行过多的介入,物流业就可以自行进行改革或调整,整个过程对制造业来讲是透明的;第二,制造业在物流环节中的作用变弱,只需要将自身的物流需求进行阐述,就可以交付给物流业进行实施,所以物流业开始主导整个物流环节,并以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更好地提高物流服务,可以允许制造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产品的生产环节中;第三,该模式下,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出两条独立的道路,而且相互的影响比较小,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但是,两者在业务方面还存在强依赖的关系,因此,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扬州市还需要进行联动发展模式,通过深入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3结语
  扬州地区的制造业和物流业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其合作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看到了联动发展的优势。所以,文章论述扬州地区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了解其联动发展的情况,进而对已经形成的几种联动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业发展在流程上开始呈现独立的特点,但是在业务方面还存在较强的依赖,所以需要通过联动发展模式,更好地推动两业的深入合作,为扬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曹烨,陈定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复合系统协同演化及实证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8,40(3):8-14
  [2]张季平,骆温平,刘永亮营商环境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影响研究[J].管理学刊,2017,30(5):25-33
  [3]王珍珍基于共生度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J].管理学刊,2017,30(5):34-46
  [4]汤军“十三五”期间扬州物流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9-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37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