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差异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从该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及发展水平出发,结合ArcGIS 10.2从时空两维对该区域的旅游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并使用Stata15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苏南—苏中—苏北”梯度递减结构;且旅游服务水平、区位条件和游客规模均对旅游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江苏省;旅游经济;时空演变;空间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7-0153-06
  引言
  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第一的省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者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据2018年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江苏省旅游业总收入11 590.729亿元,年均增长12.2%;接待境内外游客74 657.41万人次,年均增长9.6%;旅游业增加值5 19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年提高。国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差异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于其时空差异特征、空间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等内容[1~3]。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是采用区位熵、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敛散性研究、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定量研究方法[4~7]。而在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方面则主要归为旅游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水平、旅游资源等因素[8~9]。
  从该领域的既有研究来看: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大多基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忽略了其空间属性;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传统统计学、多尺度分析以及Moran’s I等分析方法,较少结合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第三,在数据选取上大多忽略了国内旅游情况的影响。故在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时空两维出发对其旅游经济增长差异特征和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利用2005—2017年的旅游收入对其旅游经济增长差异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和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来分别表征区域入境和国内旅游经济增长水平[10]。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旅游政务网。
  2.研究方法。本文以标准差表征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程度;变异系数表征区域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程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表征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等级。计算公式如下: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
  式中,Ds为标准差,Vc为变异系数,T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值,xi为i地区某年份旅游收入,为n个地区某年份旅游收入的均值,n为地区数量。
  (二)旅游经济增长差异的总体演變特征
  从国内旅游经济来看,2005—2017年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迅速,呈绝对差异加速增大、相对差异缓慢缩小的趋势,总体走势较为平稳,但其分布格局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征较为显著,总体差异仍然较大(见下页图1a)。
  从入境旅游经济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b):第一阶段,2005—2012年绝对差异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江苏入境旅游经济有所下降,但在全省旅游业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应对下,又逐渐稳定并快速发展。而相对差异呈缓慢缩小的态势,体现出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的状态。第二阶段,2012—2013年入境游增长势头出现逆转,同时引起相对差异的突然增大。2013年江苏省接待海外过夜旅游人数28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旅游外汇收入23.8亿美元,下降6.3%。该阶段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海外游客、商务游客数量减少,人民币升值、环境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入境游出现罕见“双下降”[11]。第三阶段,2013—2017年绝对差异继续平稳增长,在2012年江苏省旅游业投资额的强劲加速增长下,2013—2017年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相对差异开始逐步缩小。
  (三)旅游经济增长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
  参考胡文海等人的研究,将T>1.5的地区划分为旅游经济发达区、1<T≤1.5的划分为旅游经济较发达区、1≥T>0.5的划分为旅游经济一般区、0.5≥T>0的划分为旅游经济欠发达区[12]。结合ArcGIS 10.2软件,对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综合分析。
  从国内旅游来看,旅游经济较发达区增加而旅游经济欠发达区数量减少,并且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集聚格局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级市有趋于均衡化发展的态势(见图2)。2005—2017年,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欠发达区占全部地级市总数量的百分比由38.5%降至30.8%,而国内旅游经济较发达区则跃升至7.7%。随着近年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交通和接待服务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政府的政策推动,国内旅游经济欠发达区的国内旅游收入持续增长,缩小了与旅游经济发达区的差距,趋同现象较为明显。但从全省的区域布局来看,除泰州、徐州个别城市外,江苏省的旅游经济水平呈“苏南—苏中—苏北”梯度递减的空间走势[6]。
  从入境旅游来看,2005—2017年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欠发达区数量所占百分比从46.2%跃升至76.9%,而入境旅游经济一般区则23.1%减少至0%(见图3)。可以看到,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变动较大,但是“苏南—苏中—苏北”梯度递减的结构依然存在。长期以来,苏南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领先于苏中、苏北地区,且其内部差异相对较小,呈现出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态势。这也导致地区间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逐渐增大,发展不均衡的态势进一步加剧。   二、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模型设定和计量方法
  1.指标选取。本文结合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实情况考量,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13—201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指标选取(见表1)。其中,旅游总收入为国内旅游收入与当年平均汇率和入境旅游收入的乘积之和,用以衡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水平。历年汇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http://www.pbc.gov.cn)。此外,本文采用简单二分权重矩阵,遵循queen相邻规则[13]。
  2.基本模型。以往对空间计量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空间自回归模型(SAR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14],忽略了空间效应的传导可能同时发生于因变量的空间滞后和随机冲击所造成的误差项变化。而Lesage和Pace构建的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和空间交叉模型(SAC模型)将上述两种空间传导机制进行了综合考虑[15]。故为了获取拟合效果最优的空间计量模型,本文遵照SAR/SEM-SAC-SDM这一路径进行设定和检验,(4)式、(5)式分别为SDM模型和SAC模型。
  当SDM模型考察的空间交互作用不存在,区域间只存在单向空间相关,即θi=0(i=1~4)时,或(5)式中λ=0时,相应的SAR模型:
  当SDM模型中的空间交互项系数θi、因变量空间滞后项系数ρ以及回归系数βi之间满足θi=-ρβi时,或者SAC模型中的空间滞后项的系数ρ=0时,即相应的SEM模型:
  其中,μit和νit是服从独立同分布的扰动项,满足μit~iid(0,σ2)、νit~iid(0,σ2)。
  (二)模型选择
  对旅游总收入进行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除2015年在10%水平下显著外,其他年份的旅游总收入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具有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为提高回归结果的准确性,选用SAR、SEM、SAC和SDM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估计。经豪斯曼检验,P<0.001,显著拒绝原假设,故这里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均选用固定效应。
  从表2可以看出,在模型拟合效果上,四个模型调整的R2均大于0.97,能解释因变量的97%以上,其中SDM模型、SEM模型和SAC模型回归系数显著个数相对较多。为进一步判断SDM模型是否满足能等价转换为SAR和SEM模型的原假设H0∶θi=0和H1∶θi=-ρβi,进行LR检验[16],结果显示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故SDM模型包含的两种空间传导机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忽略。基于此,本文选择空间SDM模型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本文分别对SDM模型下的三种效应进行检验,并做进一步分析。
  表3的结果显示,SDM 模型中lnNT的水平项均对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而空间交互项系数在时点固定效应下更为显著,故这里选择时点固定效应,并对空间滞后项进一步调整。
  为了正确估计出模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参考Lesage和Pace基于模型的自身偏导数和交叉偏导数来推导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17],计算结果(见表4)。
  在各个效应中,lnSF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其中,lnSF的直接效应回归系数为0.111,总效应回归系数为0.125,表明本市的旅游服务设施每增加1%,会对本市的旅游经济带来0.11%的增长,对该市及其邻近地区的旅游经济产生0.13%的总经济增长效应。而间接效应不显著,无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旅游服务水平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旅游服务设施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lnHM的直接效应在5%的水平下显著,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在1%的水平下显著。其中交通条件所带来的空间溢出增长效应占总增长效应的79.7%,表明发达的交通条件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一省的旅游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随着自驾游、乡村生态游、民俗文化游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兴起,江苏省内中短途旅游出行使用高速公路的比例超过了90%[17]。良好的交通设施提供了较好的可进入性,加强了城市间的区位联系,对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lnNT的三种效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但一地的游客规模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贡献更大。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江苏省旅游经济水平的大幅增长,同时形成了强大的旅游吸引力,使得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涌入。
  lnCV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不明显,三种效应在10%的水平下都未通过检验。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地的消费水平,但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对江苏省的旅游经济未能产生有效影响。
  三、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促进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协调与均衡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加强城市旅游合作,缩小省内旅游经济差异。加大对经济发展水平较弱的苏北地区的扶持力度,借助内部徐州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增强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知名度。进一步通过外部苏中、苏南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全省旅游经济网络形成从规模到质量的整体优势。
  第二,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构建全方位的旅游出行网络。加快完善江苏省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设施建设,将交通和旅游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的交通旅游出行网络,形成链接江苏省旅游网络的辐射带。
  第三,健全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增加江苏省旅游服务设施投资,发挥政府引导功能,重点加大对苏北、苏中的支持,以完善各地级市的旅游服务设施。此外,加大第三产业的人才引进,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第四,突出地域化特征,增强游客区域流动性。以当地特色旅游文化、美食文化为依托,借助江苏夜间城市风貌、城市生活的再设计,使更多游客愿意停留休憩,以促进当地經济效益的增长。同时,过夜游客的增加可能提升游客的区域流动性,由此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实现江苏省旅游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收稿日期:2019-09-19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基于重心—GTWR模型的我国省域旅游FDI与入境旅游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18C096)
  作者简介:伍玉琳(1994-),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吴舒璇(2000-),女,江苏镇江人,学生,从事产业经济学与财务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Cellini R.,Cuccia T.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tourism industry in Italy:What the“great recession”data show[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5,(10):346-356.
  [2]  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recreation areas[J].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4,(1):95-105.
  [3]  Patty S.,Georey W.Consequences of resort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study[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83-296.
  [4]  郝俊卿,曹明明.基于时空尺度下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J].旅游科学,2009,(6):35-39.
  [5]  骆泽顺,林璧属.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特征及收敛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5):197-202.
  [6]  于秋阳,颜鑫.区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分异及收敛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9,(1):11-18.
  [7]  方叶林,黄震方,王坤,等.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8):149-154.
  [8]  刘佳,张洪香.山东省旅游消费增长差异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J].华东经济管理,2017,(5):12-18.
  [9]  刘海军,崔东,孙国军,巴雅尔塔,程露露.新疆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6):88-92.
  [10]  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6):781-790.
  [11]  王颖,吉强.2013年江苏入境游收入同比下降6.3%[N].新华日报,2014-03-07.
  [12]  胡文海,孙建平,余菲菲.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研究,2015,(9):1795-1806.
  [13]  Lesage J.P.,Pace R.K.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M].Handbook of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2010.
  [14]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7):43-55.
  [15]  Lesage J.P.,Pace R.K.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Chapman&Hall CRC Press,2009.
  [16]  Anselin L.,Florax R.J.G.M,Rey S.J.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M].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4.
  [17]  楊霞.江苏旅游产业发展视角下的高速公路经济带建设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7):205-206.
  Study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Jiangsu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WU Yu-lin,WU Shu-xuan
  (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China)
  Abstract:Taking 13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unit,based on the absolute differences,relative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levels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the region,and combines ArcGIS 10.2 to analyze the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of the region from time and space,and uses Stata 15 to establish a spatial measurement model to measur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ourism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obvious spatial heterogeneity,showing a gradient structure of “Southern Jiangsu-Central Jiangsu-Northern Jiangsu”;and the level of tourism service,location conditions and tourist scale have certain growth for tourism economy.Promote and have significant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Key words:Jiangsu province;tourism economy;space-time evolution;spatial measurement model
  [责任编辑 史丽丽]
  收稿日期:2019-09-19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基于重心—GTWR模型的我国省域旅游FDI与入境旅游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18C096)
  作者简介:伍玉琳(1994-),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吴舒璇(2000-),女,江苏镇江人,学生,从事产业经济学与财务管理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0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