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这个春节啥感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最后一个年
  【诉说】17年前,“非典”时期,我大四,跟着全国人民一起扛过来,拿到毕业证后,在上海找到了工作。那是家经营医疗用品的外企,我所学专业派上用场,一时间如鱼得水,仅用3年时间,年薪就达30万元。但我的收入远远赶不上房价的涨速,所以一拖再拖,直拖到房价高不可攀,房没买上,自己却患上了都市焦虑症。
  我需要亲情支撑,这也是我每逢春节必回江西老家的原因。父母都是农民,有我和一姐一弟三个子女。记得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为了迎接我,父亲重修了院墙,又把门窗和四壁都粉刷一遍。大姐和母亲早早就忙活起来,买年货,搞卫生,从初一到十五,天天都有新花样。这里是我的根,有我的快乐和尊严,每次回来都像换了个人,每次离开都恋恋不舍。
  2012年,我职场失意,好在银行已有6位数的储蓄。这些钱在上海算不得什么,但在老家的省会城市南昌,还是很扛花的。反复权衡后,我辞职,离开上海到南昌定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房。
  我在市中心买了一套,32层高,我居24层,143平方米,离老家不远,家人进城终于有了落脚点,也免了我每年回乡的奔波辛苦。2013年春节,父母、姐姐一家和正在南昌读研的弟弟都来了,三个房间住得满满的,床不够就打地铺。从三十儿到破五,一家人挤在一起好不热闹,唯一有点儿烦的是催婚,但那也是亲情的一种体现。
  2018年初,县里来了一批义诊医生,从没体检的父亲被查出胃癌,且是晚期。我带他去了南昌最好的三甲医院,折腾了一个多月,诊断结果跟县医生的一样。父亲拒绝任何治疗,无论三个儿女怎么哀求。他说不要浪费钱,外孙补课,女儿和儿子都没结婚,需要钱的地方太多太多。
  癌魔开始折磨他,他只能吃一点点食物,有时吃什么吐什么。疼得无法忍受时,他就趴在床上,双手紧紧地按住胃部,全身颤抖。疼痛稍缓解时,他就在门前的菜地里锄草浇水,光照好的中午,走出院子坐在避风的地方跟乡亲拉家常。
  今年春节我早早就备好了年货、止痛药品和红包,一心想着跟父亲过个团圆年,恐怕,这是能跟他过的最后一个年了。没想到新冠肺炎来了,我1月份到武汉出过差,虽无症状,也得在家自我隔离。老家回不去了,父母更不能来,我只能通过手机跟亲人团聚。
  除夕夜父亲吃力地吃下一个饺子,初一一大早,他把弟弟叫到身边,让弟弟把床底下的箱子拉出来,里面有个用红布包着的小盒子,他冲着手机屏跟我说,这是太奶奶留下的传家宝,本打算你结婚时再给你,现在,我是等不到那天了。弟弟打开盒子,呈现在手机屏里的,是一只玉手镯,通体透亮,温润光滑,父亲强打笑容,说是羊脂玉的,玉器中的极品……我一再告诫自己不许哭,可越控制越失控,最后冲着手机哇地一声,弟弟连忙关掉通话,我索性隔空大哭起来。
  父亲在初八去世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春节,我在南昌,大姐一家在景德镇,弟弟一家也在南昌,他只身一人回老家陪父母。每年春节一个都不少的一家人,今年只能通过网络团圆。从此后,无论网络还是实地,家中最重要的人——父亲,在团圆时,永远地空缺了。
  顺路去武汉
  【诉说】我和妻子一起开大货车,别看她小我9岁,已经是老司机了。车就是我俩的家,尽管钱越来越不好赚,但我俩感情好,身体好,家里也没啥操心事,我俩一门心思干,也就等于一路奔小康了。
  我俩都是二婚,妻子是个漂亮女人,第一位丈夫是个小老板,比我有样儿,也比我能干。两人在2002年就有房有车,还有一个3岁的胖小子,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可是,灾难来的太突然,一个丧心病狂的凶手,误把她丈夫当仇家,用刀把他捅死在电梯里,享年34岁。妻子很坚强,一边抚养儿子,一边经营丈夫留下的公司,孤儿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
  我是在给她送货时认识的,那是2012年,我离婚不久,没房没车,两手空空,给大货车主开车,没活儿时开小货车送货。亲友们都没想到我俩会走到一起,妻子年轻漂亮,又有自己的买卖,我俩各方面差距不小。但她认定了我,死心塌地,不讲条件,在她眼中,我对老人孝顺,对她儿子好,为人踏实,还是个生活能手,会木工活儿,烧一手好菜,修车技术不差专业师傅。2014年6月,我俩登记结婚。那时,我已有一台老旧的大货车,经常出问题,挨罚款。妻子卖掉了自己的公司,又借了8万元,凑足26万元,在2017年初,买了现在这台新型大货车。
  说到春节,年年几乎都一样,接单,赚钱,然后带着妻子和继子回老家,跟我父母一起过年。今年1月中旬,我俩从家出发,拉西瓜去天津,供一货主在节前卖。到达后,得看货主卖的情况,卖不出去的,还得拉回。我和妻子一路奔波,到了天津也舍不得住店,30元一宿的都心疼,依旧吃住在车里,还帮着货主卖西瓜。妻子有经商经验,能说会道又养眼,在她的帮助下,小年那天西瓜全部卖出,我俩这才拿到了钱。
  我说一起去市里逛逛,你喜欢啥正好买。她说逛就得花钱,还是上淘宝吧,相中一双运动鞋,46元,她犹豫了,左想右想还是没买。我心里很难受,堂堂一丈夫,一双46元的鞋,妻子都不舍得穿。我暗暗决定,等空车配上货,途经武汉,在那儿买年货时,一定要给她买一双鞋。
  货装上车后,我俩立即出发。从天津一路南下,经过武汉时,我和妻子为家人购年货,东西没少买,到鞋时,她嫌贵,死活不买,最后买了一双红袜子,算是给自己的节日酬劳。
  一车货就是钱,这一趟下来,净赚6830元,带着年货和好爆了的心情,我俩在天黑前上路,离开了武汉。到老家时,已是二十九,全家人欢天喜地,在大年初四,村干部和村卫生所的大夫来了,说我和妻子要隔离观察,与我俩密切接触的人,都得隔离观察。
  这才知道出了这么大的事,蒙了,赶紧隔离,老家根本住不开,我和妻子决定开着货车回城里,儿子留下陪爷爷奶奶。回到小区,第一時间在物业登记,邻居们就都知道了,人心慌慌,我家门口像有鬼似的,人见人躲。我不怪他们,换我们自己,也得这样。妻子开始埋怨,说不该去武汉,我向她发了结婚以来的第一次脾气,吼着说:“去武汉就得病了?人家上千万人呢,都得了?我看你是神经有病!”   可吼完我就后悔了,心疼了。这么好的媳妇,现在心里不痛快,还不许抱怨两句了?我默默地去了厨房,很快就做了一桌子的菜。她一直在屋里抹眼泪,见我喊她吃饭,气就消了。我跟她说:“一年了,你也太累太苦了,难得咱们不能出门,就放空自己,宅在家里好好休息吧。”
  幸运的是,我和妻子还有跟我俩密切接触的家人,都平安无事。这场疫情国家损失大,我的生意前景不妙。好在我俩都是从困难中拼出来的人,有抵抗能力。就像对疫情,隔离了亲人,经历了糟心时刻,都过来了,相信明天会更好。
  夜色里有盏红灯笼
  【诉说】大三那年,我跟丈夫恋爱。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婆婆的场景。当她听说我还有一弟一妹在上学时,一下子站起来,把筷子啪地往桌上一摔,说:“哟,你这不是典型的凤凰女吗?难怪你攀上我儿子,我不同意你们在一起……”她还要继续说,被公公硬拉进另一个房间。我完全傻了,脑袋一片空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丈夫迅速把我带出来,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力地揽着我。这么狗血的桥段,我只在影视剧里看到过,没想到居然生生在眼前,自己还是女主角。事后,我向丈夫提出分手,他坚决不干,表示一定要说服母亲,让我放心。他對我的爱战胜了一切,我也感受到了他的真心和深情。
  一年后,我们大学毕业,丈夫没食言,婆婆同意了,于是,我俩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结婚证,搬进了婆婆家。这是她的提议,暂时不考虑置办新房,跟她住,一套复式240多平方米的房子,两代同堂够住。我本极不情愿,但为了缓和跟婆婆的关系,也有经济上的考虑,我还是随夫住进来。没想到,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爱情越来越呈现出脆弱一面。
  婆婆对我抱着成见,对我的所作所为相当挑剔。好在丈夫对我好,总安慰我,想到婆婆是他的妈,我就忍了,也想用行动改变婆婆的态度,让她慢慢接受我。婚后第四个月的一天,是个周日,一家人在吃饭,婆婆突然问我:“你怀没怀上?”我措手不及,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地说:“没有吧。”婆婆紧逼,“说清楚,到底有还是没有。”我相当尴尬,丈夫忙打圆场,婆婆也不知哪来的邪火,竟然失去理智,猛地站起来,把桌布一掀,菜和汤洒了一地……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我和丈夫的爱情变味了,他说服不了母亲,时间久了,被弄得疲惫不堪。婆媳间的互不理解和暗战,让他对我心生怨恨,加上结婚4年,我一直没怀上孩子,最后,他对这场婚姻失去了兴趣。所以,当他告诉我他婚外有人时,我一点儿也不惊讶。
  2020年春节就在这时来了,往年,我特别看重回老家过年,因为只有那几天,才是我最舒心的时光。今年,怕封路造成延迟上班,我只能放弃回去,但这个已经变得冰冷的家,我感受不到丝毫年味。为了回避矛盾,更为了一个人静静,我主动提出值班,8小时全在单位,晚上回来。
  除夕夜,跟他们吃了顿没滋没味的饭,丈夫抱着手机基本不看我,我也早早睡去。初一一大早,我饭都没吃,匆匆开车来到单位。整个大楼空无一人,我跟父母和弟弟妹妹在微信里拜年,弟弟妹妹还不知道我的情况,一个劲问姐夫干吗呢。丈夫来过一个电话,淡淡地问需不需要吃的东西,我说不需要,他就把电话撂了。我心里明镜的,插在我们中间的那个女人,他俩的互动会比我多百倍。
  因延迟3天,2月2日值夜班的同事来后,我没马上离开,而是在办公室看了6集短纪录片《封城日记》,走时夜色已浓。那条通往婆婆家的路,我走了4年,见证了婚姻带给我的苦涩滋味。我把车停在了单位,信步而行,曾经熙攘的马路,喧闹的广场,现在都安静下来,整座城也如此,几百万人同时禁足宅家。楼群里虽然灯火通明,但因疫情弥漫,那灯光看上去没精打采。
  走着走着,忽见前方不远处高悬一个大红灯笼,在漆黑的夜色中迎风飘着,像一个希望,正一点点地逼近。我心里敞亮起来,我还年轻,不能在黑暗中耗着自己,趁着假期延长,丈夫也不能出门约会,我正好跟他说——谈谈,离婚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93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