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线电发射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外已经有研究表明地震前会出现电磁波异常现象,因此也有部分学者展开了利用无线电技术测试震前电磁辐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前电磁辐射图谱的频率图较宽,这可以作为无线电发射及接收后制成对应的电磁异常检测装置,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无线电技术来接收和地震有关的电磁信号,以此作为预警作用。
  【关键词】无线电发射;接收电路;临震预报
   无线电电子设备处于地震电磁辐射场内便可方便地接收到“震前异常信号”,这些“震前异常信号”将对无线电接收设备的工作状态造成干扰,于是就会表现出“异常情况”。因此,国内外有关地震前各类电器及电子设备遭受干扰以致不能正常工作的诸种怪异现象越来越多地被震区的人们所发现。本文在基于40M+1KHz段无线电设计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一、40M+1KHz段无线电设计的基本要求
  40M+1KHz段发射电路每分钟接通5秒,当载波为1KHz和250Hz二路信号分别用来控制,异常场减少或增加引起的接收信号开启与关断。其基本设置如下:
  (一)可靠性
  安全可靠是主接线的首要任务,保证无线电主接线供电可靠是基本要求。无线电主接线可靠性不是绝对的。
  (二)灵活性
  灵活性包括:操作的灵活性、调度的灵活性、扩建的灵活性。
  (三)经济性
  在设计主接线时,往往需要在可靠性和经济性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通常的设计应满足可靠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经济性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节省一次投资。如尽量采用轻型开关设备等。
  2.占地面积少。由于本变电所是中心变电所,应尽量减少占用土地。
  3.电能损耗小。电能损耗主要来自无线电,因此选择合适的无线电很重要。
  二、35kV侧主接线选择
  依据原始资料分析,35kV侧的出线负荷为4回,也可选择单母线分段接线和双母线接线两种方式。
  由于35kV侧大多数负荷为Ⅰ级负荷,有一个属于II级负荷,对接线方式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双母线接线相比于单母线分段接线可靠性和灵活性更高,但是不如单母线分段接线经济,所以考虑到35kV侧的电压等级不高,选择投资比较小的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
  依据原始资料分析,10kV侧出线负荷有9回,大多数负荷属于第Ⅲ级负荷,少数属于第II级负荷,可选择单母线分段接线和单母线不分段接线的方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第Ⅱ类负荷的存在,要保证负荷供电可靠性,所以不能采用单母线接线,而单母线分段接线供电灵活性和可靠性比较高,并且在经济性较好,所以综合以上情况选择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
  三、确定无线电的调整方式
  目前市场上无线电的调整方式,主要是通过调节无线电的分接头,一般分为5个档位,通过变换一二次绕组接线的变比,来改变二次电压输出,从而达到调整的目的。目前无线电的调整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停电调整,它称为无载调节,成本低,但电压调整范围仅为5%左右,另一个是负载可调,它称为负荷调节压力,电压调节范围可达30%,但成本略高。
  考虑到该无线电使用范围在变电站内,因此,选择负荷调节方式,在无法阻止用户的能力的情況下,进行输出电压的控制。除了考虑到正常运行方式,还应考虑到非正常运行方式下无线电设备的情况。在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线路、设备会通过很大的故障电流,对于无线电设备而言,会产生明显的电热效应。首先,电热效应产生的电动力会对设备的机械特性产生影响,会考验设备的机械特性;其次无线电设备温度的持续上升,长期运行下去会对无线电设备的绝缘性造成损。
  对于无线电而言,电站中性点接地方式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电力无线电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三种:大电阻接地、小电流接地和大电流接地方式。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详细地介绍了无线电的接地方式,按照相关规定,一般无线电选用大电流接地系统或小电流接地,也就是说,直接接地,所以在这个设计中,无线电接地方式为直接接地。
  可以保证故障相的继电保护装置能迅速跳闸,使故障及时隔离,使系统设备的过电压时间短,同时,它可以大大降低整个无线电的平均成本。在综合考虑周边自然环境、负荷条件和无线电运行方式的基础上,本次实验的2台主无线电选用SFSZ-250000/220型,连接组采用YDn11型。
  四、小结
  本文提出了电路设计方案,虽然简单但很实用,希望在地震预测中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可以预见如果能成功找到震前异常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报警的方法,再形成一个全球综合监测系统,必将推进震前临震预报器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测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泽云.重大突发自然灾害无线电应急通信管理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6.
  [2]杨晶晶.基于FY-3C和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偶发E层及河源地震电离层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3]林剑.GPS电离层观测技术及其在地震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78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