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化进程与国民心理健康错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时洪生

  [摘 要]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在带来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会引起人们心理的变化。现代化进程应该是全面的现代化,其离不开国民心理健康的现代化。文章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参照,分析国民心理健康状况与现代化进程的错位情况。分析了国民心理健康与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的原因。提出破解国民心理健康不适应现代化进程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化进程;国民心理健康;社会现代化进程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2.110
  1 国民心理健康与现代化进程的错位
  1.1 经济现代化与部分国民心理幼稚化的错位
  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每个国民有个成熟的大心脏与之匹配,也要求每个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成熟。现代化进程中最先表现出来的必然是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相应的国民心理应该与之相适应。
  目前,中国社会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国民生活日新月异,面临的社会变革也越来越多,很多国民也已经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经济交往,但是,当面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时,社会上不时出现的过度维权、心理幼稚、毁约违约、巨婴现象等,都表明部分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并不相适应,一旦出现不如意的情况,打砸抢、复仇、过度维权、聚集维权、在海外集体唱国歌维权等现象时有发生,与中国的大国形象和现代化进程极不相适应,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1.2 社会阶段性分化与少数国民挫败心理的错位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一起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思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实行差异发展,允许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是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就是要打破以前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人本身也是一种市场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的选择下,其价格也是有差异的,最终就表现在工资收入的差异上,从而导致每个人的收入不可能是一样的,会出现高低的分化。需要理解和接受的是,在经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收入分配和社会地位分化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阶段性的现象,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但是,有些国民在此过程中没有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功,或者出现理想破灭、经济破产情况,从而出现了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狭隘极端心理。
  1.3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部分国民不适应心理的错位
  市场经济是一个竞争均衡的经济体制,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竞争性和挑战性的经济制度。不确定性和变化是市场经济永恒的特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变化的,尤其中国是从一个计划经济体制过渡而来的市场经济,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人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还保留着一些计划经济的观念,没有让自己完全调整过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剧烈变化,一些国民由于不适应,竟然怀念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认为富人都是不道德的,出现了仇富心理,希望回到“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时代,甚至想重新打土豪分田地,见不得别人成功。
  1.4 经济社会快节奏与部分国民抑郁心理错位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快速推进的过程,短短几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已经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社会各方面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就意味着经济社会节奏加快,在短短几十年时间,经济现代化走过了西方几百年的路程,但是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却没有走过西方几百年历史的沉淀,也没有达到西方国家国民的成熟度。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和节奏的加快必然要求国民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但是,少部分国民在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变革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又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从而出现了抑郁症状,近年抑郁病人增多与此有关。
  2 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速度较快
  放眼整个世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是所有国家中速度最快的之一,短短40年改革开放,中国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中国历史来看,近4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人也只有现在才真正过上经济体面的生活,从温饱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现代化还不全面,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一部分人的适应能力,很多国民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一些中老年人出现了怀旧心理。所谓怀旧,是以个体自身为主角的一种基于个体记忆提取的社会性情绪(Wildschut et al,2006)[1],甚至有些中老年人希望回到过去的时代,在快节奏的现代化进程中心理有些压抑和局促,导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2.2 阶段性的经济社会分化和相对剥夺感
  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一起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本来是既定的战略安排,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经之路,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既然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那就必然会产生经济收入的分化,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特点,人作为一种主要的生產要素,必然在市场中体现出不同的价格,导致收入有差异。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现化化进程中,阶段性地出现经济社会分化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但是却导致一些国民出现了心理不适应,虽然自身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与高收入人群和富裕的人比较起来,认为自己是社会上的弱者,产生了相对被剥夺的感受。   据调查,社会上七成受访者自感为“弱势群体”,不管身为农民工、失业者,还是教授、领导者、公务员(王新波,2011)[2]。由于弱者心态的存在,从而产生了挫败心理、仇视心理等心理健康问题。
  2.3 中国崛起与大国期待过高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其崛起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了未来的世界格局。近年来,关于中国大国形象、大国责任、大国贡献的呼声渐高。中国要真正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中国的崛起过程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重叠,交叉影响,还面临很多问题和阻碍需要跨越,因此,中国的崛起之路一定是不容易的,不能期待过高。由于中国发展速度较快,大国形象和责任凸显,导致部分国民期待过高,其期待的中国大国责任已经超过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大国崛起的速度。一些国民急于表现中国的崛起,在国外要么趾高气扬,要么一有不顺就过度维权,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心理极不成熟,与中国国家形象不符,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人的印象,也超越了中国的能力要求。
  2.4 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和细碎化
  中国以前为应对人口增长过快而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平均家庭人口减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化、工业化、人口流动及户籍制度的影响又冲击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再加上西方传入的一些家庭观念的影响,几代同堂的家庭已经很少,三口之家和四口之家比较普遍,甚至还有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缺少了传统大家庭的氛围。
  一旦简单化的家庭结构遇到社会大潮的冲击,极有可能出现分居两地、父母离异、老人独居和妇女儿童留守问题。长期分居两地的夫妻、不断提高的离婚率、独居老人和乡村留守妇女儿童现象是国民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分居的夫妻自身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单亲家庭、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对当事人来说也会产生重要的心理障碍。
  3 促进国民心理健康现代化的途径
  3.1 进行国民心理健康优化顶层设计
  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单单靠个人是很难解决的,因此,需要从全局考虑,在国家政策层面重视国民心理健康问题。由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政策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比如通过《国民心理健康法》等,在整个国家宏观层面设计国民心理健康优化的战略。
  3.2 建立国民健康心理干预网络
  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化社会,不仅仅只有经济现代化,一定包括整个国民心理健康的现代化,因此,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没有国民的心理健康,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既然在现代化进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国民心理不健康的问题,那就应该考虑建立国民心理健康干预网络,包括干预机构设置、财政资金预算、干预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响应机制建立等方面。
  3.3 重视国民心理健康教育
  国民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与教育长期对心理问题的忽视有一定的关系,以往的中小学教育中过于注重智力因素和升学问题,升学率的考核让心理教育课程让路,而大学教育又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业率的考核同样让高校忽视了心理教育,因此,国民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缺失有关。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考虑设置合理的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进行心理学的国民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要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培养。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设置心理学课程,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与诱导激励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黄晓灵,2006)[3]。通过让国民更系统地接受心理学的训练和引导,从而形成健康的国民心理。
  3.4 注重法治建设
  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治化水平很高的社会,仅有经济的现代化绝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以前的法治建设过于侧重立法,真正的法治应该侧重于法律治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必须让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要引导国民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具有和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契约精神,不要情绪化处理本属于法治范畴的事务,让法治思想强化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3.5 缩小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
  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作为阶段性的经济社会现象,让其恶化必然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一部分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了营造国民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必须逐步缩小居民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优化社会结构,促进居民收入稳定提高,扩大中产阶层人数,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国民在良性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et al.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s,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2006,91(5):975-993.
  [2]王新波.积极国民心态的探究、测评与引导:当代中国心理学的重要使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7-84.
  [3]黃晓灵.体育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时洪生(1974—),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本科,江苏六仁律师事务所主任,主要从事新型城镇化、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法律服务与科研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88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