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维码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玲玲

  摘 要:目前仍有企业在日常的仓储管理工作中采用手工录入方式,导致在涉及产品出入库等重要环节时,极易出现错误,而二维码技术的引用则迅速弥补了手工录入的不足。基于此,介绍二维码技术及其在仓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二维码;仓储管理;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8-0153-02
  一、二维码技术简述
  1.二维码技术的概念。二维码又称二维条形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在黑白相间的平面图形上用以表达数据符号信息的技术[1]。分布的几何图形用来代表指定的信息,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可对其进行识别,从而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二维码技术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为追踪汽车零部件而设计出来的可识别的条形码,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中。
  2.二维码技术的特点。二维码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广泛应用,与其自身的强大功能密不可分。其一,二维码具备强大的可靠性,据统计平均15 000个字符才会出现1处错误,准确率之高可见一斑。其二,二维码技术有着高效的读取功能,它的读取速度极快,平均每秒钟能达到四十个字符。其三,二维码的制作成本低廉,仅需要一张纸和普通的光学扫描仪器即可。其四,二维码十分易于制作,它编写简单且仅仅依靠普通的印刷即可制作完成。其五,二维码的识别设备构造简单,便于使用。其六,二维码是一种高密度识别码。其他形式的条形码,因为密度低,所以在识别后必须通过进入所建数据库了解产品信息。二维码则通过利用垂直方向的尺寸提高了条形码的信息密度,其密度是其他类别条形码的几十到几百倍,无须进入数据库,只要识别二维码即可了解到产品的详细信息。其七,二维码具备强大的纠错功能。它不仅能防止错误,还可以纠正错误,即使条形码的局部发生了损坏,其仍可以将信息准确的识别出来。其八,二维码可表示多种语言及图像。因为它在设计时引入了字节流机制,而语言和图像在计算机中又多以字节码的形式进行存储,所以引入字节流机制的二维码,自然可以识别多种语言和图像。
  二、二维码技术应用于仓储管理中的必要性
  目前,虽然办公自动化系统已被广泛普及,但在企业的日常仓储管理工作中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在涉及产品出入库、库位设置、物资盘点等重要环节时,极易出现错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采集的不及时和标准的不统一,这种情况在无形之中为仓储的账实不符埋下了伏笔,给公司的运营带来了巨大风险。鉴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科学技术手段的介入来实现对仓储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在二维码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前,能够引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大多采用普通的条形码来采集数据和统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做到了仓储工作的现代化管理,为进一步应用二维码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在肯定既得成果的同时,也不应回避问题的存在:首先,普通的条形码技术只能对产品的基础信息进行采集,而产品需要录入的关键信息不止如此。其次,普通条形码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出入库频繁的情况下会出现重码现象,而且出库的频次越高,出错率也就越高。再次,普通条形码损坏便会失效,一旦在产品的摆放和搬运过程中发生了条形码损坏现象,那么此产品的信息便等同于丢失。最后,对于普通条形码的防伪问题,由于编码相对简单,普通条形码易于伪造,信息的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基于以上原因,功能更加强大,优势更为突出的二维码技术便脱颖而出。
  三、二维码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产品入库时,应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录入,一并录入的信息包括:商品的基础信息、特殊信息和存放信息。仓储管理人员在数据存储时必须进行检查核实,杜绝重复录入。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产品入库,在一次性检查核实确认无误的基础上,可有效地避免人工录入的失误,实现了产品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快速录入。
  2.产品出库时,仓储管理人员都根据销售部门传递过来的发货信息选择相对应的产品进行出库操作。因为利用二维码技术在产品入库时所做的登记详细,所以在产品做出库查询时可根据其特征进行综合查找,并根据查询结果生成完整的产品信息文件。当然,在产品出库时同样要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只有对出库产品的信息做到及时确认,才能完成后续的库存状态的的更改。
  3.在对库存产品做日常管理时,包括移库、备货、盘点、中转、包装等在内的内部管理工作,都可以采用二维码技术完成。通过移动光学扫描设备采集产品的有关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交由计算机进行集中处理,并产生相关报告[2]。
  4.在产品发货前,发货人员应备齐产品的所需资料和客户的订单信息,产品到达现场后可根据之前准备好的相关资料协助客户对产品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快速核对,遇到需要特别提示的产品,在扫描二维码后,也会因为出库时的充足准备而立即得到相应的提示信息。这种验货方式,大大缩短了供求双方在此项工作上的耗时,有效提高了效率。
  5.库存产品一旦发生意外损坏或需要进行维护时,维修人员可以通过对其二维码的识读来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这样有助于维修人员更加便捷和全面地了解自己所要维修或维护的产品的状态及属性。待维修或维护结束后,需及时更新产品信息,也就是要及时将维修情况及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生成新的二维码。
  6.仓储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二维码技术对产品的种类和位置依照公司要求有序地进行标识和录入。在此基础上,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随时通过录入信息库中的数据对库存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必要情况下也可发出预警。在盘点過程中,工作人员只需利用光电扫描装置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并在管理信息系统的配合下,快速地完成仓库盘点工作。盘点工作一直是一项复杂而又消耗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但在二维码技术的支持下,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与精准性。   7.在仓储管理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空间始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货物频繁地出入库的时候,如何迅速、准确地定位和归位更是尤为重要。二维码技术可以对产品的位置、货架和托盘进行编码录入,在工作时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精准定位货物的位置和状态。
  四、二维码在实际仓储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高速发展,库存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很可能会迅速增加,出入库的频率也可能会大幅度提高。二维码技术为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实现了产品出入库时对数据的自动化录入和输出,确保了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提高了仓储管理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但在企业内部复杂突变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问题仍然还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仓库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在对每一个产品的数据信息进行精准而全面录入的基础上,由一个一个数据积累而形成的庞大数据库,每一个产品的编码都可以涉及整个数据库中任何与之有关的信息[3]。所以说,每一个产品和与其对应的二维码都是相互唯一的关系,即“一物一码”。由此可见,编码工作不是跟着产品的一出一入而随机、随时进行的。有的公司会采取入库一类物品就编码一类物品的方式,这种方法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为对于每一类货物来说,需要被二维码所录入的信息量其实很大,如果没有充沛的时间和专业的人员,很难做到完整录入和准确录入,甚至出现“一物多码”的现象,所以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必须提前做好此项工作,并配备专业人员专职从事。
  2.人员培训不到位或专业人员缺乏,导致系统操作不熟练或出现失误,业务各环节衔接不顺畅。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于人员的配备,有的公司会对相关工作人员安排业余时间进行授课,由于这部分人员并没有脱离本职工作,再利用业余时间培训,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更分散了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精力,这种状态很难做到学有所成,不会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另外,部分公司的管理者基于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认为会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所以在培训时采取一岗培训一人的方式,结果在之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会频频发生空岗或人员供应不充足的现象,一时间竟然无人可用。
  五、解决方案
  管理信息系统虽然是虚拟系统,但之所以被称为“系统”,就是因为其工作量和规模不亚于一次项目建设与施工,在对它的态度和认识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了解。
  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提前筹划,提前建设,可采取“三同时”的方式,与公司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选择能够与二维码技术相匹配的管理系统软件,评估其是否能够匹配公司的仓储业务流程,是否可以满足二维码的技术要求。
  对于编码工作来说,必须提前制定好编制方案,选定编码人员,对参与人员进行培训,计算提前编码的时间,确定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措施。在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前,必须完成对编码库的建设工作,重视检查工作,对于错误编码应尽快更改,完全实现“一物一码”。
  在人员培训方面,首先必須充分考虑到突发事件,特别是在建设阶段会出现大量调试工作,因此培训人员的配备一定要充足;其次,要重视培训人员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对业务的了解程度等);最后,一定要充分重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应派专人专职学习和操作管理信息系统。
  在软件、硬件的更新问题上,应积极地与仓储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全面了解系统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短板。在深入全面了解情况后,对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酌情进行升级和改造。
  参考文献:
  [1]  董彦龙.我国仓储物流现状及其优化[J].商业时代,2006,(16):15-18.
  [2]  李晓维.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97-98.
  [3]  王光辉.基于RFID技术的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水运,2007,(12):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58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