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森林碳汇交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之涵
森林碳汇交易在碳交易市场中的份额还微乎其微,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待成熟。
11月1日,我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启动仪式在义乌举行,国内10家企业成为碳汇交易第一批“吃螃蟹”者,阿里巴巴、歌山建设等10家知名企业签约认购“首批14.8万林业碳汇指标”,并签订认购协议。这次交易也被认为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为企业自愿减排提供渠道的同时,增加了森林碳汇。
“京都市场的林业碳汇项目,在中国已经有不少了,但自愿市场的项目,这还是头一次。”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怒云说。“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示范,吸引更多国内企业参与进来,履行减排责任。”
中国企业由于没有减排强制要求,之前还没有类似的购买举动。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繁荣程度相比,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比较冷清,目前碳汇交易成交量屈指可数。
绿色增长之源
“碳汇”一词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是指通过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来提高固碳潜力,所取得的成效抵消相关国家的碳减排份额。所谓碳汇交易,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国共有森林面积1.95亿公顷,碳储量为78.1亿吨,到“十二五”末将增至84亿吨。森林以其巨大的吸收、存储和替代功能,被确认为减排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成本最低、综合效益最大的途径和载体。森林间接减排,已纳入《京都议定书》和相关国际规则。“当前气候问题是全球关注焦点,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森林是最经济的吸碳器,它已经成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表示。
如今,在北京大街上跑着的500万辆车当中,有大概500辆车的车身上都贴着“碳补偿”的标识,最多的1000元,还有500元、300元,分别代表车主捐资购买“碳补偿”额度,也就是说该车一年行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通过捐资造林吸收了一部分,而负责组织实施造林项目的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值得关注的是,森林的“光合作用”不仅有改善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还可以在碳市场上交易赚钱。
此次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合作伙伴――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是全国唯一的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主要从事林权交易、原木等大宗林产品交易以及森林碳汇交易,旨在促进我省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全省统一、规范、公开的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平台。目前,浙江已有50多家企业和个人向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意向认购林业碳汇12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此次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双方将努力为我国林业碳汇交易提供标准化试点平台,积极探索规范、安全、有效的林业碳汇交易模式。”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董事长沈国华说,“碳汇交易是一件新生事物,需要我们探索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子。碳汇的生产、计量、监测、核证、注册等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使看不见的碳汇集于有形的森林,交易的每一吨碳都有一片森林存储,每一片森林都为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作出贡献。”
“近年来,通过林业碳汇抵减碳排放,受到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推动以碳汇为主的生态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李怒云说,“企业购买碳汇指标,可以实现碳中和,赢得减排缓冲期,进一步实施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增长的源泉。”
刚起步的市场
资料显示,此次林业碳汇指标来自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于2008年在全国首批实施的6个碳汇造林项目,分别为北京市房山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甘肃省庆阳市国营合水林业总场、广东省龙川县、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和浙江省临安市毛竹碳汇造林项目。项目计入期均为20年,经审定的净碳汇量共为148572吨。
这仅是中国庞大的森林资源中被发掘的一个微小部分,但中国森林碳汇功能的巨大潜在量,并不等同于大片的“碳汇林”。“首先要有标准,才能确定森林是否真实地吸收了定量的二氧化碳。”李怒云说,“我们都是按照国际标准去做。一个碳汇项目需要与国际接轨的计量、监测体系,还要有第三方认证。”李怒云介绍说,确认碳汇林,除了制定国际认可的方法学以外,证明额外性(也就是确认森林增加了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方面也需要大量工作。
在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森林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建华看来,森林碳汇项目刚刚开始,相对工业减排项目的劣势是碳汇量比较小。“跟大型企业改造设备,或者风力发电这样的项目相比。目前即使是比较大的碳汇林项目,也有数量级上的差别。”
正因为如此,森林碳汇交易在整个碳交易市场中的份额还微乎其微,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待成熟。有国际组织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2008年―2012年间的市场交易量可达1500亿美元,而2010年碳交易情况已接近这个预期,达到1400多亿美元。尽管国际碳市场交易红火,但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国际碳交易CDM项目,大都是减少排放的工业项目,而以森林碳汇为主的CDM项目由于技术规则、管理运行及程序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导致其在全球CDM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和交易量都比较小。
非单纯碳汇
朱建华指出,纯碳汇目的的项目,对于林地来说只是作为其他收入的一个补充,对于企业则是营造一个正面、健康、良好的形象。“我们的项目可以推动多重效应。我们交易出去不只是碳汇,而是森林生态服务。”李怒云认为,“包括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过去无人买单,现在通过碳汇项目可以找到买家。”
“在许多林区,老百姓一直在保护森林,付出的是贫困的代价。如果有更多企业来买单,就可以起到扶贫解困的作用。”李怒云说,“但大部分企业不了解这个情况。现在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交易来尽到自己的责任。碳汇基金会接受企业的资金,也会公示相关的情况。”
有分析认为,目前国内企业没有法定减排责任,对碳交易的需求不大,森林碳汇项目数量也有限,如果交易所经常面临“有价无市”的情形,会造成投资资源的闲置浪费。但这种环境很可能随着形势,比如国际谈判的走势而发生改变。
朱建华认为,林业碳汇减排的潜力,可以达到整个减排市场的10%。“造林是一个方面,实现潜力主要靠森林的管理优化。”朱建华说,“比如说,引入良种;让幼树生长得更好;将人工纯林做成一个混交林;人工恢复退化的林地等等。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环境交易所目前都在试点碳汇交易,森林碳汇交易试点成功后将带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3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