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森林碳汇市场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森林碳汇的概念和碳汇市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特征进行概述,提出了碳汇的意义。同时分析了森林碳汇的市场及政府政策中现有的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和国际市场运行机制,以及未来碳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展望。
  关键词:森林碳汇;碳交易;CDM;运营机制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引起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必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旧处于碳负债状态。需要完善碳交易市场来增强减排主体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要增强减排主体积极性。
  一、森林碳汇的概念
  (一)森林碳汇
  关于碳汇的定义,崔俊富等认为,碳汇是一种将碳捕获并储存的活动,并且碳的捕获过程可以分为人为和自然两种。自然的过程,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体内或者土壤呼吸储存的碳等。人为的过程可以利用CCS技术将发电厂的碳捕获储存在固定地点[1]。张颖等认为碳汇指的是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2]。森林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数量或能力。
  (二)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
  王静等人认为,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不同。林业碳汇是实施造林活动、森林管理等与碳汇交易市场相结合的活动,具有自然和人工双重属性。而森林碳汇则仅具有自然属性。参阅了现有的文献,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并无显著的区别,森林碳汇交易同样也包括人工林交易机制。故本文不作明确区分,将两者视为一致[3]。
  二、森林碳汇市场交易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将在 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森林碳汇的交易原理,就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碳排放。以前一些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并没有承担经济或社会责任,却对他人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利用碳汇交易原理,企业为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费用,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就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合理的碳定价机制,企业也不必担心因技术改造或改善经营引起成本增加而可能丧失竞争优势,从而达到激励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目的。同时,种植碳汇林则会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利用碳交易原理,将碳汇林固定的二氧化碳额度进行支付购买,从而达到平衡碳排放。
  王润卓认为碳交易市场的主体目前包括三种:一类是供给方,一类是需求方,另外一类是目前兴起的金融机构充当的中介。金融机构包括交易所和交易平台、银行、经纪商、低碳保险业等金融机构[4]。
  (一)森林碳汇市场的必要性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性的问题,并且影响着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2016年《巴黎协定》正式生效,马拉喀什气候大会通过了行动宣言,进一步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同年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展览会。2017年中国将启动统一碳市场。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项措施,碳市场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可行机制,不仅提出了碳的减排目标,而且还提供多个减排选择,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好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实现森林碳汇的交易[5]。
  (二)森林碳汇市场的可行性
  中国已在七个区域碳交易市场实行了三年试点运营。政府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了统一部署,要求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以市场化推进绿色转型。
  (三)目前森林碳汇市场的特征
  赵立祥,胡灿等认为市场环境、政策因素和气候变化是碳交易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价格对碳交易价格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效果不明显[6]。而王静等认为碳汇市场价格的变动,主要是单个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不是由社会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并且认为项目的投资及产生的“碳信用”缺乏一定的流动性。
  (四)碳汇市场的意义
  张浩等认为构建我国的碳汇市场,从宏观方面主要包括兩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处理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7]。李洋等从价值维度提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四个方面的价值。经济价值包括开辟碳汇旅游业促进国民收入,创新碳汇产业新功能,开发金融衍生品丰富金融市场。社会价值包括政府支持和引导民众参与到低碳环保中来,为社会的发展和绿色做出一定的贡献。生态价值包括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调节生态为民众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文化价值提升了人们绿色碳汇、绿色文明的意识,加深对环保理念的理解,使人们能自发地实践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8]。
  三、森林碳汇的市场及政府政策
  (一)森林碳汇交易机制
  潘家华等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其理论源自科斯定理,即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资源可以在市场得到最优配置。这一产权交易理论随后被用以环境经济学分析,与庇古税分析比较,结论是如果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庇古税下的排放均衡,数量一致的话,庇古税率与排放权的市场均衡价格是等同的。也就是说,庇古税和科斯定理可以在污染控制方面实现同等的效率[9]。碳交易机制是基于碳价格理论所创设出来的一种政策工具。政府通过引入总量控制与配额交易机制(Cap-and-Trade),为企业设定碳排放的总量限额,如果企业在规定期限内的排放量超出政府为其设定的限额,则需要通过碳交易市场购买相应配额实现达标,否则将支付高额罚款。企业也可选择通过低碳技术改造或改善经营管理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量,并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节余的排放配额获取经济利益。每家企业将根据自身情况,基于成本收益核算,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方式实现碳排放达标,或通过自身减排、碳市场购买排放配额。
  (二)现有的国际市场运行机制   1.国际国内碳汇市场现状
  自2005年以来,全球碳交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 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SW)。国内有7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分别是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截至2016年9月,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达到1.2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超过了32亿元人民币。
  2.国际国内碳汇市场的运营机制
  张锐,曹芳萍等认为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京都会议)制定的公平有区别的原则规定,主要有三种发展机制。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机制(ET)、联合履行机制(JI)。发展机制并不局限于议定书形成的碳市场运营机制,在欧盟、新西兰等地区通过国内立法也建立了相关国内碳交易市场,这些也是全球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0]。中国在2012年以前的主要的发展机制是清洁发展机制(CDM),在12年以后停止审批了CDM项目。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研究评述
  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是缓解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的运营中国的碳汇市场,要从全球的角度了解主要的碳匯交易机制。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了全国碳交易市场,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碳交易市场,并用辅助的政府政策进行优化。加强与全球市场的合作,使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与国际接轨,从而使中国的碳交易运营更有利于进入国际市场。
  (二)森林碳汇市场发展的展望
  《2017年我国碳市场预测与展望》报告指出,2017年启动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全国将有七千多家企业符合要求,碳排放总量大约占到全国一半,为405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中国碳市场的规模将大大超过目前全球最大的欧盟碳市场,全球碳市场格局将会发生改变[11]。
  作者简介:袁朝祥(1991-),男,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地理。
  参考文献:
  [1]崔俊富,苗建军,陈金伟.低碳经济与中国碳汇发展研究——基于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地质碳汇的讨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6.
  [2]张颖,周雪,覃庆锋,陈珂.中国森林碳汇价值核算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5(6):124-130.
  [3]王静,沈月琴.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82-87.
  [4]王润卓.全球碳交易市场概况[J].低碳论坛,2012,212(02):60-62.
  [5]中国碳排放交易网.2016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EB/OL].http://www.tanpaifang.com/huiyi/2016/1203/57796.html.
  [6]赵立祥,胡灿.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6,385(7):97-100.
  [7]张浩,郑莉琼,杨晓峰,胡文,杨佐忠.构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初探[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5):91-94.
  [8]李洋,李莹,庄莉,贾利.牡丹江市森林碳汇价值维度及其实现对策[J].林业经济,2014(8):114-117.
  [9]中国碳排放交易网.解读碳市场的国际构建与实践[EB/OL].http://www.tanpaifang.com/tanjiaoyi/2016/1005/56893.html.
  [10]张锐,曹芳萍.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1):1-5.
  [11]中国碳排放交易网.2017全国碳市场启动 中国将成全球最大碳市场[EB/OL].http://www.tanpaifang.com/tanjiaoyi/2017/0109/58204.html.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