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区经济增长快速三大需求拉动有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2003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区经济延续2002年的良好走势,一季度高幅增长,尽管4、5月份受非典疫情影响增幅趋缓,但仍未脱离快速增长的轨道。与此同时,在保持原有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格局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经济增长格局变化不大
  
  1、东部领先增长的经济格局没有改变
  2002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的影响下,东西部差距呈缩小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稳定。2003年,在经济复苏加速的情况下,东西部差距(经济增幅)进一步拉大。以工业增加值为例(月报口径),2003年3月份,东西部(这里的西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界定的12省、市、自治区)增幅差距为5.06个百分点;4月份为6.68个百分点;5月份,由于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受非典疫情影响相对较轻,增幅差距缩小为3.87个百分点。西部各地区工业增幅在全国的排名除内蒙古、四川外,普遍不高,而排名后几位的均为西部省份。从增加值累计增速看,2003年以来发达地区经济增速与2002年12月相比差距呈扩大趋势。
  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往往是在经济增幅较低的时候,地区之间的差距趋小;而在经济高涨期,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呈扩大之势。2003年以来的地区经济运行态势仍然体现了这一特色。
  2、经济增长整体态势不错
  尽管4、5月份非典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但是各地区坚持“两手抓”,采取强有力措施,努力化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总体经济形势继续保持相对稳定。
  如1-5月:陕西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1.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8%,第二产业增长16.3%,第三产业增长5.4%;广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4%、12.2%和9.5%;青海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0.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8.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19.8%和5.9%;重庆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10.29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幅比1-4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4.5%,第三产业同比增长9.2%。5月份上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5.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1至5月GDP达到2311.8亿元,同比增长11.6%等。
  总的看,各地区近两个月来经济增速均不同程度略有回落,但工业支撑作用仍然突出,三大需求的拉动作用比较有力,年初以来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各地区经济仍处在一个较高的增长平台。
  3、长江三角洲增长活力较强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因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发展高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观察近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格局,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经济圈是大家比较认同的三个经济活跃带,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发展态势也决定了全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不过比较起来,长江三角洲增长的活力更强一些,其经济增幅已全面超越珠三角。
  数据表明,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总量上,江苏已超过广东。江苏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万亿元,逼近了广东。特别是广东投资总量15年来首次让出榜首位置,让江苏夺去了“第一”。说明从加入WTO引发的“长三角热”开始,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已经充分显现。同时加上去年底以来,广东、北京前后遭遇非典疫情,而长三角却在提前释放申博效应,此消彼长,更显示出长三角地区的增长活力。
  从工业增加值(月报口径)占比看,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占全国25%左右,工业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3--5月当月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49、2.04和1.93个百分点。显示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明显领先全国,区域经济增长带已然形成。
  4、受疫情影响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疫区(包括广东、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与非疫区相比,5月份同比增幅与3月份的差距,疫区降幅要略小于非疫区,但5月份同比增幅与4月份的差距,疫区进一步扩大、非疫区则呈缩小趋势。
  从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工业增长降幅要快于中西部地区。同比增幅对比看,5月东部地区呈进一步扩大之势,而中西部地区5月份增幅出现回升态势。但有的地区影响明显,比如广西工业生产明显回落,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比上月回落9.6个百分点。据测算,在5月份回落的9.6个百分点中,有8个百分点是非典造成的。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有本来东部地区增幅较高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东部地区工业生产受疫情影响较大,主要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中西部,而在疫情期间,大量农民工返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同时由于东部地区企业市场意识比较强,在疫情不明朗、预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出口的滞后影响显现。比如广东,5月全省工业出口产品产值增速较上年同月回落12.5个百分点,较4月回落4个百分点。出口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降低了8.2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同步震荡疫区影响更大
  
  从全国各地区情况看,消费品零售市场普遍呈现四大热点:一是汽车销售迅猛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汽车成为部分相对富裕家庭追逐的目标。加之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各种促销活动不断,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购车欲望,汽车市场销售火爆。在汽车零售中,私人购车的比例逐步提高,私家车消费成为最亮的消费看点。二是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销售大幅度增加。昔日作为财富与身份象征的移动电话,如今也沦为寻常百姓必备的通信工具。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大幅增长。三是家用电器零售量销售增势强劲。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家用电器商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使家电商品销售保持较高增长幅度。四是购买住房多,带动相关消费增长。在此影响下,2003年初,各地消费品市场普遍比较活跃,增幅提高。但由于去年“五一黄金周”基数较高,加上非典疫情的影响,5月份全国各地消费品市场普遍降温,消费增幅下降。
  由于今年取消了“五一”长假,各旅行社暂停了旅游业务,居民取消了出游计划,餐饮、购物骤减,对全国各地市场冲击都比较大。比如上海市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上月下降4.2个百分点,为去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增速。其中餐饮业零售额下降了27.9%,降幅比4月份扩大15.6个百分点。浙江省5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2个百分点,比4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吉林省消费品零售额进入5月后,非典的负面影响体现明显,增幅仅为2.5%,为三年来各月的最低纪录。湖北5月份零售市场也明显趋淡,增长7.3%,增速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比1-4月份回落3.1个百分点,单月增幅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黑龙江5月份全省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1-5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1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安徽、江西、湖南5月份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也仅为3.4%、3.3%和4.9%。
  相对而言,疫情比较严重的几个地区的消费受到的冲击更大。天津市5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54亿元,同比下降1.3%。其中餐饮业受影响最大,下降18.6%。1-5月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71亿元,增长11.7%。河北省5月份受非典疫情影响,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2.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4%。北京市5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4亿元,为2001年3月以来月零售额最低值,比上年同期下降9.6%,为1984年以来月增速最低点。内蒙古自治区5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4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0%。山西省5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9.2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
  虽然非典疫情使消费品市场出现波动,但随着非典疫情被控制,消费品市场将趋向稳定。因为居民收入和潜在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现代营销企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日益壮大,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作用逐步增强,使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提高。非典疫情作为一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其影响只能是表面的、局部的和暂时性的,不可能影响市场发展的内在基础和根本。特别是经过二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历练,我国消费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好的自身运作机制。
  根据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于5月31日――6月1日进行的一项338个样本的电话调查结果,北京的消费市场正在强劲恢复中,节日消费高潮有望延后出现,健身保健消费长期看好。就大件商品的消费预期来说,尽管调查人群中非典期间,实际购买大件商品总消费金额只有原计划的11.16%,但暂时没有付诸行动者中有近94%表示仍会实施消费计划,只有旅游消费损失一时难以弥补。非典对零售业的冲击主要是使消费者信心受挫,压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预计非典疫情控制之后,消费者被压抑的心理将得到释放,零售业将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外来消费将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旅游一时难以恢复正常水平,各地区的消费增长情况,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那些对旅游业依赖比较大的地区将受到比较大的冲击,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更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比较高,农民收入问题受非典影响更为严峻。一是对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收入影响较大。据5月份广西全区农村住户快速调查得到的结果,返乡人员如果继续在外务工,平均每人每月可得到506元收入。由此推算,由于外出劳动力返乡,导致广西农村居民平均每人仅3-5月就减少收入21元。其他地方也存在类似问题。二是对农产品出售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广西调查,今年4-5月份,农户的家禽出售价格大幅度下跌,平均每公斤价格为5.45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4%;生猪的出售价格降幅较少,平均每公斤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6%。由于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将对消费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从市场消费热点看,尽管支撑西部市场消费增长的消费热点,如汽车、房地产、通信器材的旺销势头不减等,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它的比重偏低,不足以弥补其他方面消费下降带来的影响。
  总的看来,今年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增长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会有所拉大。
  
  投资增幅西高东低区域间投资趋于活跃
  
  一是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硬环境逐步完善、软环境不断优化,各级投资建设主管部门服务意识增强,减少投资项目审批事项,一定程度激发了投资主体的热情。二是新开工项目增多,规模扩大。三是建设资金较充足。资金到位数和增长速度高于投资完成额和增速。四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复苏期,各经济主体扩张的愿望比较强烈,特别是非国有单位投资增长强劲。比如天津市,1-5月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71.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4%,高于同期投资增幅28.3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1.3%提高到37.6%,上升了6.3个百分点。福建1-5月全省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85.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增速比国有单位快22.7个百分点;非国有单位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达55.2%,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辽宁省前5个月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16.3亿元,增长66.2%,非国有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3.8%上升到62.9%,提高了9.1个百分点。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全国各地区投资增幅普遍较高。
  2003年以来,从投资增长的地区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大工程项目开始建设、带动作用大,政策也积极鼓励。今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资金和西部债券继续发行,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和民间投资政策全面启动等。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对投资快速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西部地区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幅高于东、中部。
  从非典疫情的影响看,范围和程度较小。疫情对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项目前期工作如项目的论证、贷款的评估以及勘测设计工作受到了影响;近期准备开工的项目招投标工作因非典疫情推迟,开工时间将延后;部分在建项目由于民工返乡、现场施工力量不足,以及一些设备和材料来自其他特别是北京、广东等疫区,采购和运输出现困难,影响项目施工进度。但总的来讲,受冲击不大。不过由于为防范非典疫情,疫区的投资增长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也与广东、北京地区本身基数大、投资增幅不高有关。
  从各地反映情况看,非典疫情对上半年投资影响不大,由于非典已经得到及时控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并对三季度和全年投资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区域间投资开始活跃。如江西省横向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实际利用内资增速不减。据江西省合作办统计,在1-4月全省实际引进内资247.17亿元、同比增长204.3%的基础上,5月份实际引资8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0.4%。引进内资项目开工率达95.9%,竣工的超亿元项目有5项。其中工业项目4项,总投资7.78亿元,实际引进资金7.66亿元。内蒙古1-5月份全区引进国内资金到位70.8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7.26%,比去年同期增长55.64%,实施项目731项。其中5月份到位资金38亿元,实施项目367项,引进资金数和项目数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出口增幅较高疫区影响有所显现
  
  2003年1-4月份,西部地区出口增幅达到34.7%,增幅高于东、中部,继续处于领先地位,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今年以来各地区出口增幅普遍较高,加入WTO、加快出口退税和下放经营权的效应比较明显。但出现疫情后,疫区出口开始逐步受到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的重要出口基地――广东而言(大约占全国比重的35%左右),这种影响已经显现。从疫区与非疫区划分看,疫区出口在非疫区出口增幅上升的背景下,3、4月份同比累计增幅连续下降。由于前期企业接到的订单减少,国外客户提高了对我国特别是疫区产品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因此,工业品海外市场的开拓难度将加大,对疫区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并有可能由疫区逐步扩散至其他地区。
  
  问题与建议
  
  1、尽快恢复正常交流,减少非典滞后影响
  非典疫情对投资建设领域新开工项目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成本。一是一批新开工项目不能如期开工建设。二是非典疫情造成一些在建项目材料设备采购不能正常进行、物资调运时间延长和劳动力供求短缺,从而也影响了建设项目的正常进度。三是由于人流、物流不畅,部分建筑材料涨价,加之劳动力供求短缺造成的人工成本上升及施工单位卫生防疫等管理费用支出的增加,导致项目建设成本增加。建议从管理角度出发,在有效防非典的同时,尽量减少物流、人流的限制和约束,使发达地区经济的高增长能够最大限度地波及不发达地区,促进其交流、融合,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2、发挥地区特色,形成合理分工
  不发达地区的共同点之一,就是经济诸要素没有形成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与市场相接轨的有机结合,而处于各自游离状态。一旦按照经济规律和资源特点进行布局、整合,经济发展潜力就会冲决樊笼,产生飞跃。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生产的地域分工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不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生产是处于绝对优势还是处于绝对劣势,各地都应当生产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通过外贸或内贸,进口或调进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这样才能实现地区和全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组合。地区之间的发展才会比较协调。
  3、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目前各地区财政在防治非典疫情方面发挥了超常支付作用,再加上因非典政策性减免税收较多,全年财政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对中西部地区各省份而言,财政压力更大。因此,应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适当倾斜,减免相关税收,同时在中央项目的布局上特别是公益性项目的选择上优先考虑不发达地区,能在今年上马要在今年上马。一方面解决落后地区的长期发展问题,一方面解决当前更为严峻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4、对不发达地区的小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
  从非典对工业生产影响程度看,小企业因大多远离城市在县乡镇,交通和运输销售受阻,生产经营受到的冲击最大。而集中在城市和铁路沿线的大企业受到的影响要小的多。非典疫情对小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负面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大企业。据内蒙古自治区企调队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后预测,受非典疫情影响,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增速将比一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因此,在我们关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情况的同时,应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高度重视解决中小企业受非典影响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积极为广大中小工业企业提供产、供、销等环节的信息服务,并根据有关政策做好税费减免工作,促进中小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特别是针对中西部地区财力有限、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情况,可以考虑建立区域性金融机构,对不同地区的金融政策区别对待,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避免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0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