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色化发展视角的中国县域经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体经济的重要基石,只有县域经济获得整体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实现跨越。而当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模式过于单一、陈旧,难以打破原有的发展瓶颈。只有立足于自身,发展特色产业,突出优势,才能促进整体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本文立足于我国县域发展现实,以特色化发展为视角,深入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瓶颈,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字:县域经济 特色化 发展
一、县域经济概述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在我国,由于县级行政单位划分的特殊性, 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而且,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范围涉及各个行业和部门,发展复杂性强。从总体看来,全国县域内陆地总面占全国的94%,全国县域内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GDP占全国GDP的近50%。发展县域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当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状况并不乐观,这主要体现在当前发展的县域经济农业化、县域经济工业化以及县域经济城镇化等等实行的单一的、陈旧的发展模式。县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这也就说明了经济的发展要因县而异,不能以全国的统一模式或者照搬某个成功案例的经验。
二、县域经济特点分析
在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在发展中当然要顾全各部门的平衡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县都具有发展各个产业部门的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以优势带劣势,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才是必由之路。同时,县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并与其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尽管我国各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我们看到县域经济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各地特色的不同,县域经济必然呈现多样化。每一个成功的县域经济都有各自的显著特点:有的一县一品,有的一县多品;或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或特色出口贸易、特色矿产资源产业;亦或是特色旅游业,等等。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应结合县域实际,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建立具有产业优势的特色经济,要从根本上打破县就是农、农就是粮等等单一发展、千篇一律的老模式。
三、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面临的瓶颈
1、县域经济农业化发展倾向严重
在我国,县与农的的对等关系深入人心。县域经济发展首先强调农业,将农业当做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业固然重要,但是许多县并不适合发展农业,农业只能作为一个普通的产业,既不能为政府和人民创收,又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盲目发展农业是对自身分析的不深刻以及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彻底导致的。必然会引起资源浪费以及机会丧失的严重后果
2、县域盲目发展工业
纵览全国百强县,大多都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在全县的总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现在全国的很多县盲目的发展工业,不立足于自身实际,不考虑技术、资源和市场等种种制约,坚持工业立县,各个产业给工业发展让步,最终就导致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千篇一律,不但没有发展好工业,反而使得一些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遭到了破坏。
3、城镇建设进程缓慢
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的落后,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缓慢会减弱政策的影响力,使得最终的发展效果受到损害。
4、行政体制不合理
近年来,县级政府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职能逐渐弱化,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弱。而在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方面,县级政府责任和压力却越来越大,遇到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县级缺乏调控手段,政策无法落实。市管县的体制导致市县之间利益博弈,市、县经济相对独立分割,各有各的责任和利益,市对县在经济发展上很难有精力给予帮助,相反却增加一个层次,使得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层次过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这样一方面县政府难以统一规划实施全县的特色化发展,还要顾全全市的统一发展,受到市一级的制约,上下约束使得县政府很难以平衡发展,走自己的特色化路线。
四、中国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策略分析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县域经济发展要突出特色化,立足于本县自身实际,结合本地的历史、资源、人口与市场和技术水平等种种因素,突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集中力量做大事,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再以优势产业反哺劣势产业最终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扩大优势,培植强势,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等措施,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了自己的主导产业。
当前,我国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中部地区部分县市的“一县一特”型县域经济也已出具规模。这就是走特色化发展的新思路。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发展的常规思维,应该确立起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培植自己的市场“亮点”,建立自身发展的独特思维与模式。
在具体问题的特色化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因为县是以农为基础的,忽略了“三农”的利益,即使是再有特色,再有优势的产业也不能在县内长期的推行,因为这不符合大多数县域人民的利益。同时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农业优势,发展特色化农业产业,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农业等等。
二是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的竞争优势。
三是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从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来看,发展较好的县一定拥有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以及较大的中小企业发展规模,而且增加就业也主要是靠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因此县域经济无论发展和种特色产业,走那种发展路线,都要注重依靠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力量。
四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产业转移。近年来,随着土地供求矛盾趋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升高,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虽然这种产业转移还刚刚开始,一定要充分认识产业转移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地区间合理产业分工、促进地域经济一体化、优化国家生产力布局和调节人口流向的重大意义。要因势利导,在继续鼓励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的同时,推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鼓励沿海发达地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为了推动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县域的其他各个方面也要综合发展,整体保证特色产业的稳固进步。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约束。扩大县域经济的政权自主性以及发展自主性,建议在县域经济发展与整体市域经济发展冲突时,尊重县域的特色产业及经济的发展。
2、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无论是特色产业突出发展还是整体产业共同发展,要始终保持大面发展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抓好项目的策划和落实,将面化为点,重点突破。而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高质量的项目和高质量的落实是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保证。
3、要致力于优化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整体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强有力保障。而环境的优化主要责任在于政府。这就要求县级政府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为经济的运行疏通道路,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邢质广,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第12期
(2)《县域经济发展中若干问题研究》,孔红伟,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3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