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习方式的个人知识管理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实践学习因与经济活动关系密切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人们对理论学习的作用机理和意义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在分析能力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实践学习;理论学习;个人知识管理
  
  富兰克・H・奈特认为不确定性与社会的发展速度呈正向关系,一个社会发展速度越大,未来的不确定性程度就越大。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变化与不确定性导致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而专业化是解决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基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自然选择论”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机理,它强调体能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选择论”开始发挥作用,它要求智力水平与知识结构对社会的适应性。因此,在这个不确定性与社会选择共存的环境里,个人只有进行科学的知识管理,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学习是个人进行知识管理的开始,可以说好的学习效果是知识管理成功的一半,而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因此,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探析个人知识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学习方式概述
  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变现状而获得新的行为方式。多年来,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探讨过学习问题,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刺激-反应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的结果,它是一种客观的机械学习理论;认知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阐明了一些学习的原则和规律;信息加工理论则是在现代信息加工学的高度上来认识学习加工过程。
  按学习方式来看,学习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理论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方式,是个人通过他人的实践总结来学习,包括他人编著的书籍、发表的研究成果、所作的讲座等,具有速度快的特点,但只能让学习者有一个抽象的认识,在指导实践时,学习者只能把握一个大致方向,对具体的“度”则很难把握;而实践学习则是一种直接学习方式,是个人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是一种具体探索性质的学习方式,其最大特点就是让学习者能够在深刻具体认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做事的“度”,但要摸索出这个“度”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二、学习方式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个人能力形成机理
  自1958年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将人类知识管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起,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是个人技能的基础,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学习各种知识但却无法把它们连贯起来形成隐性知识,这一步只能在具体的实践尤其是失败中获得。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显性知识描述为:可用正式的系统的语言来表述,可以用数据、说明书和手册等形式来共享,它容易被“处理”、传递和储存。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的,和行为、信念、理想、价值和情感等牢牢联系在一起。
  一般来说,个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是个人实践能力的内在体现。也就是说,隐性知识是个人能力的标志,而个人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积累。
  为了更好地认识学习方式的作用机理,有必要对隐性知识作一个明确具体的定义。本文认为隐性知识就是个人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现象、事物及其运动的感知能力,在实践中表现为对“度”的把握。之所以难以言状,是因为这种感知能力是处在潜意识层的,无法在意识层表达出来,其形成必须依赖于对知识的学习。
  (二)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对个人能力形成的作用
  从学习方式来看,个人学习可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种。根据前面的分析,个人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对知识的学习,而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理论学习是个人通过意识引导感觉来积累隐性知识,也就是说个人对特定领域内显性知识的学习首先会形成一些抽象的意识,当这些意识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提高感觉系统的灵敏度和反映能力,进而逐渐形成某种感知能力和对“度”的把握能力。实践学习是个人通过大量实践直接就会形成相关的感知能力和对“度”的把握能力,有时也说不清产生结果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学习能促进个人隐性知识的积累已经毋庸置疑,但对理论学习也能积累个人的隐性知识不大认同。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衡量的标准是价值而不是生产力,价值受到经济规律的约束(如竞争机制),使得某些人在隐性知识具有生产力但没有直接贡献价值;二是转化成本,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存在着一个量的积累,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个人会付出成本(特别是心理成本)可又不足以产生价值,容易让个人产生放弃的心理;三是存在影响知识转化的因素,归纳如下:
  1、学习目的模糊。实践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为了解决好问题,个人可能不断的进行试错、反馈和调整,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个人有的放矢通过对事物直接的感触就会逐渐形成感觉记忆和对“度”的把握能力,而理论学习的目标则有些模糊,基本无法反馈学习的效果和程度,其结果往往是对所要认识的事物现象只能有一个抽象的认识,量达不到质肯定变不了。
  2、显性知识本身存在着局限性。显性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用以反映对所描述对象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并不是完全的,或忽略一些影响因素,或偏执于一隅,使得显性知识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如忽略对时空考虑,当认识的对象发展变化比较缓慢时,不考虑时空因素的影响是可以的。但实际上,诸多事物都需要加入时空因素来进行分析,尤其是经济活动。又如弱化人的因素,很多理论的阐述都是建立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之上的,这本身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凡是人们关心的事物都与人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人是复杂的,如果人的期望和行为对该事件的发展变化有影响的话,那么只论事将不足以解决问题,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不少的理论学习者机械的学习,不能很好的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形成个人技能,最终沦为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之徒,成为了理论学习的反面教材。
  3、有效理性。当经济学家们陶醉于理性行为人假设时,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一时激起千层浪。西蒙认为人的行为选择并不是依据理性的最优标准,有时表现出满意决策的有限理性。如果个人对生活感到满意时,他会一直沿着这种方式生活下去直到有不满意的感觉出现,他才会有改变的冲动和行为。实际上,人行为能力的表现则依靠个人的心态情绪等主观因素的作用,本文把这种特定心态、情绪等主观因素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有限理性称作为有效理性。人的有限理性是可以学习的,理论学习的效果波动很大,而且虚无飘渺,使得人们对它有些忽略甚至误解,以为只有身经百战方能处之泰然。实际上,理论学习对个人的有限理性的提高的效果是很明显的,最有利的证明就是心理辅导。
  三、个人知识管理原则
  1、树立正确的知识管理观。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知识能改变个人的命运”,离开了这个命题谈论知识管理是没有意义的。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读过几本书,知道一点”就以为自己很有知识,可当面临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就觉得知识没有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可能有一个偶然的因素让你成功了,但要想将这种成功扩大化和持续化,没有知识的作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或许有些人看起来很有知识,但生活境遇却很差,那为什么知识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呢?本文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可能将自己囿于知识的化境当中,一味的追求真理,没有将注意力放在知识与生产力的转化上;二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足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如没有务实的态度等。

  2、明确人生目标。很多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本文认为这个理由有些牵强。目标的确立是有条件的,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明确目标。阿吉里斯的成熟―不成熟理论谈个人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从婴儿经常变化和肤浅、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成人相对持久、专一的兴趣,这说明了个体只有在成熟的状态下才可能有明确的目标。大学没有让一个不成熟的人完全成熟起来的功能,只能让人处在成熟的路上介于不成熟与成熟之间,因此肯定存在目标不明确的求学者,这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的现象,如果要让自己成熟起来明确目标,本文提供两种方法:一是关键事件法,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些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事,无论结果好坏,积极应对会让人成熟起来,被改造;二是扩大交流,可以多看书和作者进行神交,如哲学,大凡专业大师的出现都会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自省和自己交流,还可以参加一些交流会来扩大知识面。
  3、知行并重。 “知”只是知识传播的一种途径,而其现实意义在于行,这就要求个人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而且还注重实践学习。实际上,个人往往不能做到两全,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个人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没有孰好孰坏之分,但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种为主要学习方式。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挑战,而且精力是有限的,两种学习方式同时进行很难操作。最忌纯理论学习和纯实践学习,纯理论学习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手高眼低的心态,不过是纸上谈兵;而纯实践探索性学习效率太低,有时让人很难突破发展瓶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能看得更远。在现实中,由于各种诱导和压力,使得个人更偏向于实践学习。根据野中郁次郎的SECI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个人的理论学习做到位了,可以更好地促进实践学习,让实践学习更有效率,提高学习的速度。
  4、知识管理经济化。经济化要求个人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不再依靠经验,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管理。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资质,对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效率和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可以通过投入与产出的似然估计来选择自己专业,实现知识管理的经济化。
  随着社会的可变性和复杂性程度的加深,知识管理对个人来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的探讨就表现出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学习方式的分析探讨了个人知识管理,希望能给那些渴望进行知识管理的个人提供一些启迪。
  
  参考文献
  [1]张小蒂,赵榄.“干中学”、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我国动态比较优势增进[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2]杨式毅等编著.大学生学习引论[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52-57.
  [3][美]富兰克・H.奈特著.王宇,王文玉译.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97.
  [5]王雪峰著.出色的领导者领导方法、艺术、哲学与修养实务[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277-280.
  [6]康健.“羊群行为”的理性视角――社会学习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23).
  [7][美]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中信出版社,2009.
  [8]徐红彩.个人知识管理的两种研究趋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9(4).
  
  作者简介:
  陈正浩(1986―),男,湖北公安人,云南财经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技术创新。
  刘蕾(1965―),女,博士,云南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技术创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7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