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笔记本华丽反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笔记本电脑从上市伊始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强大的计算能力、令人神往的移动性、时尚靓丽的外观,都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一代代的技术进步使笔记本电脑在各方面日臻完美,性能的提升伴随着价格的下降,终于将个人电脑领域的绝对主力台式电脑一步步赶下了神坛,开始了其个人计算终端的霸主时代。
  尽管如今笔记本电脑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力地位,但是在市场份额超过50%之后,笔记本电脑却遇到了发展瓶颈,虽然在一些新兴市场依然强势,但却难掩全球市场增长乏力的困局。相比之下,无论是Slate/Pad(平板)的兴起,还是苹果MacBook Air两年预热后的爆发,无不令英特尔、微软及其PC合作伙伴心惊肉跳。在他们眼中,PC市场早已因同质化和市场饱和,成为价格不断厮杀的红海市场。虽然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在摩尔定律驱动下仍然连年大幅提升,但是产品平均单价却在不争气地下滑,主力产品如今已经接近500美元(国内为4000元)的价格红线。相比之下,iPad以并不突出的硬件价值,实现了坚挺的高达500美元的售价,其利润可见一斑,难免让人眼红心热。如果以整合的应用和独特的体验为说辞,iPad的高额利润还算可以理解的话,那么MacBook保持高于1200美元(国内10000元)的平均单价可谓是个奇迹――类似的硬件配置下,同为笔记本电脑类产品的Macbook利润几乎10倍于其他厂商。曾被戏称为苹果版上网本的MacBook Air上市之初被低价PC的拥趸骂得体无完肤,然而两年多来市场的此消彼长证明,低廉的价格虽然造成了上网本的一时火爆,但是随着消费者的成熟,人们更加关心品质、移动性和性能的综合表现。上网本虽具有不错的移动性,但在其他方面的短板也同样突出,最终在市场上只是昙花一现。而与之相对应的是,MacBook Air的理念被更广泛地接受――为了性能多花些钱是可以的,只要价格不是过分昂贵。
  英特尔重起炉灶
  作为IT领域的领头羊,Wintel联盟用他们各自的王牌产品Windows和x86带来了三十年的市场繁荣,然而今天无论是Windows 8加入对ARM的支持,还是英特尔不断向MeeGo(现已放弃)和Android伸出橄榄枝,都反映出他们在传统优势领域中屡受冲击后的信心不足,Wintel联盟的瓦解恐怕难以避免。
  无论两个龙头企业如何明争暗斗,但是谁都不会放弃PC这个大市场。上网本的推出和昙花一现,已经让英特尔自尝苦果,也拉低了笔记本电脑的产品单价和厂商的利润,而两年前的CULV并没有成为新的流行机型,整体性能依然距离主流Core 2 Duo产品相去甚远,尚未大显身手就已被迫退出了舞台中心。随着Sandy Bridge平台的发布,x86架构的性能余量越来越大,即便降低些工作频率仍有相当出色的性能表现,这从另一方面加速了Atom和CULV的溃败。
  超轻薄并不是新的产品概念,英特尔也早就有超薄情况下解决散热难题的方案――降低CPU工作电压。当然,降低电压的代价是运行频率的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性能的牺牲,但在CPU性能已经绰绰有余的今天,这已经不是用户关心的焦点,影响低电压CPU流行的核心因素反而是昂贵的价格。购机预算充裕的商用客户追求便携性和高性能的平衡,对价格不太敏感,于是低电压处理器成为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普通商用客户和个人消费对价格更为敏感,在性能和移动性不能得兼的情况下,反而宁愿接受移动能力稍弱但性能强大,且价格更实惠的产品,因此在低电压处理器出现的十余年间,虽然厂商可以借此保持高于常规笔记本电脑的利润,但始终无法走向普及。
  然而今天,评价移动计算产品的方法改变了,手持设备开始为了应用牺牲便携性(体积增大、使用时间缩短),而即便是普通消费者选用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以牺牲本就富余的性能而迁就便携性。当年英特尔没有放下身段,在Core 2 Duo双核处理器已被广泛认同的情况下,仍坚持推出单核Pentium处理器的CULV平台,以免影响双核产品的销量。然而市场并未随英特尔之愿,CULV市场反应惨淡,甚至被竞争对手AMD的Athlon Neo抢去光芒。
  今天,英特尔所面对的难题并不是产品或者技术,这些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他要做的是重起炉灶。这个炉灶并不仅仅是全新的产品线,而是全新的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只有放下身段,让便携成为每个普通个人消费者购买得起的产品,才是解决Wintel目前困境的关键。
  超级本初露端倪
  如前所述,已经错位的产品价格策略,阻碍了轻薄笔记本电脑在主流市场普及,伴随而来的是轻薄产品与主流产品的价格空档越来越大。PC厂商无力改变英特尔的既定策略,只有暗自下手开发各种采用标准电压CPU的轻薄机型。然而不使用低电压CPU的直接后果就是,要么产品的厚度无法达到超薄笔记本电脑水平,要么追求厚度而造成散热噪音的大幅增加。当然,也有少数厂商使用标准电压处理器成功地实现了轻薄的梦想,如商用领域中的联想ThinkPad X系列、商用家用兼备的索尼VAIO S和Z系列,还有性价比出色的宏基Timeline系列,然而毕竟道路艰难而且代价高昂。
  上网本的溃退、CULV的夭折、主流产品的饱和,加上ARM架构的兴起,无不刺痛着英特尔及其PC合作伙伴的神经。于是,有着类似技术解决方案、承载着英特尔和合作伙伴们复兴希望的UltraBook闪亮登场了。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自信满满地宣传UltraBook将赢得40%的市场占有率,而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在宏基率先推出首款UltraBook产品Asprie S蜂鸟时更是宣称,UltraBook是英特尔对整个PC产业的创新、对未来的展望,预计将在2012年底实现40%市场份额。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目标,显然,英特尔将推动一系列UltraBook在产品技术和功能体验上的创新,令其快速进入市场、迅速形成规模化推广。在英特尔所透露的创新技术中,并未过多宣扬其低电压处理器,这反而表明英特尔不再是简单地依赖降价和老技术优化来赢得市场,而是利用自己在业界的领导地位,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产业链升级。
  主要障碍及其突破
  在刚刚结束的IDF2011上,英特尔正式宣布了其UltraBook产品的核心技术:快速从休眠中恢复的Rapid Start技术和在睡眠状态下自动取得更新(如收邮件等)的Smart Connect技术。除了这两项新宣布的技术,英特尔先期已推出了Rapid Storage、Turbo Boost、Turbo Memory等相关技术,悄然完成了整个UltraBook的技术布局,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之前超薄笔记本电脑的几项不足:Turbo Boost解决了性能与频率矛盾;Turbo Memory为HDD加速,虽然首批UltraBook尽数使用了SSD;Rapid Storage可平衡SSD和HDD速度与容量的关系;Rapid Start加快启动速度;Smart Connect保持Wi-Fi连接能力。
  以上5项主要技术中,有3项与存储有关,可见笔记本电脑存储方面的瓶颈是多么严重。早在超轻薄笔记本电脑时代,存储就是个大问题。受限于机械结构,硬盘的性能本来就难以与平台性能保持同步提升,而超轻薄笔记本电脑更是要使用1.8英寸、低转速、小容量的硬盘,使得硬盘瓶颈更加突出。SSD的出现虽然可以缓解硬盘性能压力,但是随之而来麻烦的是SSD居高不下的价格,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SSD与低电压平台一样,抬高了轻薄产品的成本。MacBook Air的成功也在于其模块化的SSD不以容量而以性能缓解了人们对超薄笔记本电脑的顾虑。优化存储及其成本是UltraBook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已经公布价格 的宏基Aspire S中,其500GB HDD版本价格为7999元,而240GB SSD版本价格为9999元,容量远超预期、价格尚能接受。三星900X1也采用了与宏基500GB版本类似的技术,简单地说就是以板载闪存作为HDD的缓冲,其软硬件基础技术就是英特尔的Turbo Memory和微软的SuperFetch。

  有了合适的技术平台,无怪乎宏基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艾仁思对其首款UltraBook产品信心十足:宏基的产品有着外观和技术上的优势,它使用了铝镁合金外壳,超薄处厚度仅13mm,且具有1.33kg的超轻重量,是非常利于携带的产品。宏基还把一些额外的特点加在这个产品上面,让它运行起来更加流畅,如以秒记数的即时唤醒功能和即刻连接功能。而选配HDD使用户不必再纠结于存储的容量、速度和购买价格,UltraBook凭借创新的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平衡的解决方案。
  期待超越
  UltraBook被称为超级本,那他到底超越了什么?在PC市场一片平淡情况下,它的出现让绝大多数的笔记本电脑用户不用花太多的钱就可以拥有性能强大而便携的产品。通过平台级别的开发,英特尔为UltraBook提供了多项创新技术,进一步掌控了PC架构的主导权,切实解决了传统超薄笔记本电脑遇到的主要问题,让基于Wintel平台的笔记本电脑有了与MacBook Air全面竞争的实力。与此同时,英特尔还利用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为OEM厂商争取外壳、LCD面板等资源,以解决高端合金外壳资源被苹果“霸占”的窘境,给笔记本电脑厂商带来抗衡苹果和平板的力量。
  总体来看,UltraBook的出现不仅是英特尔补足了产品线,而是拿稳了x86架构下一个方向。 MacBook Air的热销已说明消费者愿意为轻薄买更贵的单,前提是产品足够出色。有了此前车之辙,只要UltraBook能够解决性能与移动能力的平衡、带来全新的应用体验,市场机会将不可限量。而笔记本厂商也将借此提升产品单价,挽救岌岌可危的利润水平。如今首批UltraBook已经闪亮登场,更多的厂商也将陆续推出形式各异、精彩纷呈的笔记本电脑。只有更加美妙的应用体验、只有更加丰富的产品选择,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才能换回市场的信心,使笔记本这个移动终端之王,不至于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夹攻之下走向没落。
  
  声音
  
  “宏基的产品有着外观和技术上的优势,它使用了铝镁合金外壳,超薄处厚度仅13mm,且具有1.33kg的超轻重量,是非常利于携带的产品。宏基还把一些额外的特点加在这个产品上面,让它运行起来更加流畅,如以秒记数的即时唤醒功能和即刻连接功能。而选配HDD使用户不必再纠结于存储的容量、速度和购买价格,UltraBook凭借创新的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平衡的解决方案。”
  ――艾仁思 宏基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UltraBook将赢得40%的市场占有率。”
  ――保罗・欧德宁 英特尔CEO
  
  “ Ultrabook可能要好于人们的预期,它最终会占据50%份额。”
  ――施崇棠 华硕董事长
  
  “由于体积和重量同平板电脑类似,Ultrabook将挑战平板设备的地位。相信2012年Ultrabook的市场份额将从2011年的2%提升到10%。”
  ――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
  
  “目前关键零部件价格均出现明显下滑,包括面板、DRAM等,对于Ultrabook成本下降有一些帮助,但目前CMC设备价格高昂,且重要厂商产能多以供应苹果为主,未来待Ultrabook规模进一步扩大后,不排除会进行设备投资以巩固产能。”
  ――沈振来 华硕总裁兼CEO
  
  1996年
  IBM ThinkPad 560
  配置Pentium 133MMz处理器,40MB(EDO)内存、机身体积297mm×222mm×31mm,重量“仅”为1.9kg,可以说是超便携笔记本的开路先锋。
  
  1998年 东芝
  DynaBook SS 3000
  全球第一款将机身厚度做到不足20mm的笔记本,它配置了Pentium MMX 266笔记本处理器,其性能在当时可谓相当出色了。
  
  2002年
  夏普UM10
  是当时世界上最轻最薄的电脑,它仅重1.31kg,最薄处只有16.6mm,而最厚也不超过20mm。夏普UM10还搭载了一种特殊的伸缩键盘,当屏幕在合上时,键盘会自动收缩至机体内;而当笔记本打开时,键盘又会弹出约3mm的高度。
  
  2004年
  索尼X505
  采用英特尔Pentium M处理器,机身重量仅为0.84kg,机身厚度为9.7mm。
  
  2006年
  Porgete R200
  东芝20周年纪念机型Porgete R200,它的重量仅为1.22kg,最薄之处仅9.9mm。
  
  2008年
  MacBook Air
  苹果的MacBook Air面世,这款13.3寸LED屏幕笔记本最薄处仅4mm,采用了英特尔酷睿2的定制处理器。
  
  2011年
  华硕UX21
  整机采用铝合金外壳,最厚处仅17mm,重量1.1kg,采用了最新Sandy Bridge平台,并提供USB3.0接口支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8556.htm